第十二章 武帝驾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晋朝自太康以后,所见的几乎尽是人浮于事,蝇营狗苟,争权夺利的荒唐和卑鄙,但此时的表现尚还算温和,杨骏等排斥去卫瓘,又把目光投向了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四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弟弟,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据说是很表现出一些才干的,但晋朝以来没见他做出过什么事情,他一直作为大将军出任方面大员,都督军事,却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打败仗,逃跑,对晋朝全无片功建立。
可这样的一个人却一直深得司马炎信任,照旧官运亨通,照旧能够主管军事。
大概这就因为他是司马炎的叔叔,是司马家的人吧,这样一个胆小无用的人显然是比齐王司马攸更可以叫人放心的,他虽然不能对国家对社稷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他一定不敢有什么野心。
司马炎才不管他有多少本事,在他眼里不能威胁到他儿子地位的就是好人。
可是杨骏却不能眼看着还有一个人跟他分权,他瞄准了司马亮就调动一切力量,使出浑身解数对司马炎一阵子播弄,终于弄得司马炎把这样一个亲王也要重新调出去了。
诏令是要汝南王司马亮以大司马的身份重回豫州封地,坐镇许昌。
这还不够,杨骏等人又以对付齐王同样的法子,要司马炎同时将他的几个儿子外调,理由很简单,当初没让他们出镇封地是因为他们年幼,现在他们长成了,就该动身了。
不能坏了规矩旧制,而且藩卫王室他们更是当仁不让,似乎也可以预防可能有的皇位之争。
三杨对付完大臣又对付老司马家的人,看那情形倒好像有全面代替司马家操持天下的意思,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个命。
此时已到了太康十一年(290年),这一年司马炎又改年号为太熙,太熙元年武帝缺少辅佐之臣(想来魏舒是在这一年年初死的),不得不又重新起用卫瓘,加他为太保,又升迁外臣王浑为司徒,石鉴为司空,用他们三个组成了一个责任内阁。
王浑也算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在伐吴之后,曾全面主持东吴占领区的军政,恩威并使,倒也使东吴人心悦诚服,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石鉴没见历史上有多少记载,以这三个人的为人心胸看(王浑和王濬的事,石鉴和杜预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估计他们也难有相当的融洽,就是他们到了这把年纪,历练修养的已经迥异以前,在此时能够出于忠心,同心协力,互进共退,恐怕也已经对晋朝的现状难有大的裨益了。
此时的三杨已经根基牢固,爪牙密布,大势深握了,他们又怎能容得了他们成事?
武帝司马炎在伐吴之初,就曾因为渔色过重,大病了一场,伐吴之后的司马炎更是荒淫得不可救药,因此太熙年后,他就又一次病倒了。这一次病得可不像上次,居然几个月没有爬起来,还日渐加重。由于司马炎经常不能上朝,他有时候就把政事一律交给了继后杨芷,这杨芷自然没有多大章程,免不了要事事跟她父亲商量(父亲在这时当然是最可以信赖依靠的),这就使得杨骏等人更加威权并重。
到了太熙元年夏天,司马炎的病情尤其加剧,已经昏昏沉沉,显出了末年光景,朝廷大事纷杂,杨骏此时再跑来跑去,显然太过麻烦,于是杨芷为了方便,索性就把父亲留在宫内,代行起了皇帝职责。
杨骏这时候应该是感觉很好的,这等于是半个皇帝啊,除了地位不被承认,其他也没有什么两样了。做皇帝的确好啊,说什么就是什么,想怎样就怎样,一点儿也不用顾忌,于是杨骏就拿着朱笔一顿乱批,合乎心意的事就准,不合乎心意的事就斥,他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私党都升了大官,把敌对的人,不喜欢的人都或者降了职,或者罢了官。
既然手握的是御笔,公卿之位也是不在话下的,杨骏做这些事从来是谁都不说,谁都不商量,他自己躲在房子里,咂摸咂摸嘴,就把什么都决定了。

那杨骏正忙得不亦乐乎,武帝忽有一天回光返照,清醒过来,他在这一天觉得精神倍爽,居然能亲自批阅朝政。
武帝翻阅着前面杨骏处理的奏折,代下的诏书,勃然大怒。
这都弄得是些什么事啊,政令失当,用人非才,混乱不堪!武帝是什么人?他再怎么也比杨骏高明百倍,他当即指着杨骏道:“你怎么就能这样!”
那杨骏不知道武帝还能有这种精力,还能突然爬起,当然惶恐不已,急忙跪倒请罪。
武帝余怒未息,他又问道:“汝南王启程了没有?”
其时司马亮虽早已得了出镇的命令,但还没有动身,此时武帝提起他来杨骏只得如实报告:“还没启程。”
武帝命令道:“立刻命令中书准备诏书,留他在都辅政!”
杨骏不敢怠慢,传令去了,那武帝本是回光返照,再经这一气,哪里还支持得住,当下又栽倒在床,昏昏而睡过去。
杨骏被武帝吓得够呛,他不得不使人传令中书省立诏,这时一看到这种状况,急忙又亲自跑到中书省把这个刚刚草就的诏书要了过来。
杨骏要诏书时不知道用的是什么理由,他拿去诏书一夜不还,中书省当然着急,他们还是知道君命的。于是中书监华廙第二天早上就跑去跟杨骏要,但是杨骏不给。
中书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作为皇帝的口舌,从它这里出去的东西是不可以有一字之差的,一字之差,就可能意思全反,招致大祸,因此华廙去跟杨骏索要诏书,声明一定要原稿,可杨骏既然存了私心,有意为之,当然不给。
皇帝的命令是立即下诏,可诏书过了一夜还是没发,而且这东西又不能再做一份(如果杨骏在那份诏书上做了手脚,出现意义相反的两份诏书,那还了得!),华廙急得团团乱转。
那时候出于安全的考虑,象皇帝这样的人的病情是严格控制的,华廙不知道皇帝将不久于人世,既怕皇帝怪罪,又对杨骏无法,他这种着急可真不是一般。
到了傍晚,事情终于得到了解决。
傍晚,宫中忽然传华廙和中书令何劭进宫,两个人满心忐忑慌慌张张地到了宫中,见到的却是皇后杨芷,杨芷向他们口述了武帝的旨意,要他们速作遗诏。那遗诏是:封杨骏为太尉,兼太子太傅,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只字没有提到汝南王司马亮。
到了此时华廙何劭是什么都明白了,既明白武帝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又明白其后只有仰杨家的鼻息才能得以存活,而且皇后的话你敢表示怀疑不从吗?因此华廙何劭再也不敢提起前面的诏书,立刻遵从皇后的命令重新立就了另一份诏书。
杨芷到了这时还要自欺欺人,她为了让这两个人信服,或者至少能出去说这的确是武帝自己改变了主意,因此把诏书拿到手后,又领着两个人去见了武帝。见了武帝亲手把诏书递到武帝手里,让他过目。
武帝把诏书捧在手里看了多时,什么也没有说,就丢在了一边。
他当时其实已经什么都看不明白了。
华廙何劭两个人走后不久,武帝忽然又清醒了一下,他问道:“汝南王来了吗?”
忠心又可以放心的汝南王当然没来,武帝长叹一声,于是一蹬腿去了。
他最后清醒时的一叹,难道是预见了后来吗?
他至少应该知道他后面的朝政是要把持在杨骏等人的手里了,这种结果当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但他为什么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那么宠着他们呢?
武帝死的时候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除了他最后的这一叹,也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求票,求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