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诱惑—趴着门看宋史(002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说赵匡胤还真有眼光,十兄弟都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为铁骑控鹤四厢指挥使(名字有点别扭)。王审琦为铁骑都指挥使,刘延让为铁骑右厢指挥使,这些人以赵匡胤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势力圈子。
人注定是一个群体动物,这是铁定的规律。一个女人过日子必然凄凉,一个男子度时光,必然寂寞,鱼儿必定是成群游荡,大雁飞行必定成队成行······所以在成功的路上,培养自己的人脉跟交际圈子那是至关重要的。
9、雄霸天下
很快柴荣的改革有了成效,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他将用他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统一中国。
精明一生的柴荣很明白一个道理:扫帚不到,地上的灰尘是不会自己抹掉的。同理,所有大大小小的“朝廷”,也都不会自动地把土地双手奉上,武力解决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为了制定正确的战略,柴荣召集文武众臣多次研究统一天下的方略,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春的一天,他又把文武重臣召集起来,比部郎中王朴首献《平边策》(这是一篇非常简练的议论文,不到一千字,但治国安邦的策略却论述得很全面,很有独到的见解为方便读者参读,我将全文附于篇后)。其中最主要的是明确提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的进军原则。为了说明其方略的正确性,王朴还在《平边策》对后周之外的各国之政治、经济、国力、兵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这个建议得到了柴荣的肯定。后来,柴荣亲征吴国,就命王朴任枢密使,主持军政事务,王朴因此也成为国家重臣。
大地上已经是春光无限,可献血飞扬的杀伐还将继续。
一番精心的准备后,柴荣把首战的目标定在了原属中原,后在契丹搅乱中原时被后蜀趁乱夺取的秦(甘肃秦安西北)、凤(陕西凤县东)、阶(甘肃武都东)、成(甘肃成县)四州。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先要解除来自西北的威胁。
愿望虽好,但四州地形复杂,运粮困难,加上蜀军顽强抵抗,后周久攻不下。对此,许多本来不愿意用兵的后周文官,更振振有词,主张收兵回朝。
后周世宗欲罢不忍,特命赵匡胤速到前方视察,弄清战事胶着原因。
赵匡胤一路风尘到了前方,经过细心勘察地形,了解军事形势,断定只要坚定信心,收复四州是稳操胜券。
每次看到这儿,我都会想,如果赵匡胤身在当今,保不准是个很牛的营销高手。因为我发现在现代管理学课本上,有一个案例和他有着惊人的相似。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美国皮鞋公司派推销员到非洲的一个国家去开发市场。这个国家还比较落后,当地的人们都没有穿鞋的意识和穿鞋的习惯,走在路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穿鞋。第一个推销员先到了非洲,看见大家都不穿鞋,马上给公司发了个电报:“这里落后闭塞,根本没人穿鞋,根本就不会有市场。”,准备马上打道回府,结果在公司的压力下他继续留下开发市场。而另一个公司也派出了一个个推销员来到了这个国家,他也看见了同样的现象,于是他也马上拍了份电报回公司,不过内容却是:“天啊,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将是个多么巨大的市场啊,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及早占据市场空白。”他的想法很简单:这个国家是没人穿鞋,但根据他的调查,这个国家这两年在境内发现了大量的石油,伴随日后的开发,这里的人民将很快富裕,所以有着潜在的巨大购买实力,至于不穿鞋?那只是以前落后的陋习,这里的政府已经提出要向西方世界学习,设立了建设文明国度的计划,百姓穿鞋将是迟早的事,假如每人穿一双鞋,那么市场的巨大将不敢想象。结果经过他的一番努力,身体力行的向当地民众介绍穿鞋的好处,以及穿鞋的美观,最后他大获全胜而归。

怎么样?经典吧!
其实,这就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只可惜,一般人都没有。鉴于它的特殊性,我们将这种能力叫做眼光。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嫌河里的石子乱七八糟,偶尔还扎脚,可有心人却认为这东西就是黄金,当年石头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堆形色各异的石头,而人家可以用来赚钱。
柴老板听罢赵匡胤的报告,马上按照他的建议调整部署,闰九月,在后周将士的疯狂打压下,秦、成、阶三州先后投降(不投降不行,虽然地势险要,攻不进去,那你也出不来啊,十天可以,一个月就难了,士兵总要吃东西啊,出来可能是一死,不出来就肯定饿死),而驻凤州的蜀军负隅顽抗两个月后终于也被攻陷。不过,在后来的史料记载中,有一种说法:凤州之所以失陷并不是后周的原因,而是后蜀朝廷之中出了奸臣。通常这类人物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比如秦桧(后面也会有他出场的机会),比如蔡京、贾似道以及后来的汪精卫,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小的朝廷政权也有奸臣,也会来这么一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