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诱惑—趴着门看宋史(002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南唐得知柴荣率领大军攻击时,柴荣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泅水,速度之快,让人咂舌,南唐军来不及迎战,就被柴荣给突击,南唐水兵手忙脚乱纷纷溃散,营外停泊的战舰毫无防备,上面基本上空无一人,柴荣挥兵上舰,然后乘船直抵泗州城下,泗州守将范再预料不到后周兵来得这么快,而且又没有气节,当即开城乞降如此懦弱,实在可悲!
赵匡胤领禁军一部乘胜追击。
“很快就要打到南唐老巢了”,当时几乎所有人连战马都这样认为。可是,历史就像一场电影,时间不到,就绝不会结束(盗版除外)。
很明显,南唐已经知道了后周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可不是平日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地,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赵匡胤的部队已经追赶了很长时间,现在粮食和水都不够,虽然士气还算高涨,但能坚持多久?何况大家都隐隐约约觉得情况不对劲,有种进入埋伏圈的感觉。读…啦
于是,他找来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将,询问他:“现在什么位置?”
部将回答:“这个地方叫洞口,离海州大约还有七十里。”
洞口?此地已经离楚州不远,可一路过来不但没有敌人,连普通百姓都没有。
难道情报有误,敌人又转移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但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正在思虑的时候,部将向他报告,粮食缺乏的情况。赵匡胤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在抗战影片中,到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战士灰头土脸而又满脸愤怒的表情,对部队指挥官(一般是排长或者连长)喊道:“连长,打吧!”

另一个战士也跑过来,喊道:“打吧,连长!”
众人合:“连长,下命令吧!”
这时镜头推向连长的脸,给出特写,连长脸上显现出犹豫的表情,然后在房间踱了几个圈,最后用沉稳的语气告诉大家:“同志们,不能打!”
剧情的发展告诉我们,连长总是对的。
这并不是开玩笑,当时的赵就面临着连长的选择。
前面我们说过,但凡重大决策要拿主意的时候,就会有一群人在你旁边叽叽喳喳,这个说前进,那个说后退,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反正说对了有功劳,说错了也是你做决策,责任推不到自己身上,这种便宜大家都会去捡,最可怜的就是统帅,因为他是最终的决定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而这个责任并不是赔点钱或者道个歉就能解决。一旦判断失误,付出的代价将是几万人的生命!
赵匡胤思虑再三,决定还是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出所料,将领们有的说撤退,有的说前进,其中建议撤退的占多数,而王朴则坚决主张继续前进(深入唐境,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但他的意见也很快就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赵匡胤终于明白,招来这些将领是没有用的,主意还要自己拿。
前进还是后退?
大家都不说话,他们清楚,现在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士兵们看着将领,将领看着赵匡胤,赵匡胤看着屋顶。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