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诱惑—趴着门看宋史(006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读…啦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鲁肃的《吴中对》知名度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价值完全可以和以上两种策略相提并论。因为至少在后面的三百年间,正是这样一个策略的制定,才有了赵匡胤“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使得大宋王朝终于结束五代短命王朝的宿命,巍然屹立于中国各大王朝之列。而作为写历史的人,我有这个责任给出历史应该得到的客观评价,因为这是本分。
23、飞跃长江
军事路线确定以后,赵匡胤相应地对南北各方采取了不同措施。对北方的契丹和北汉主要以防守为主:选派宿将重兵镇守北部要点(当然必要时候也是可以对来犯之敌实施适当还击)。在此基础上,再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主要是国际贸易。
要知道契丹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种棉花搞纺织,可又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于是为了得到精神和物质上双重满足,他们通过两种途经达到目的:第一种是抢劫(比较流氓),另一种是交换
在五代前期,契丹人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原因很简单,这种方式来得快又方便,几乎没有成本。但经过后周几堂军事教学实践课,加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契丹逐渐意识到,成本越来越高,继续抢下去会亏本。而且这个时候的契丹主也慢慢觉得中原的汉字文化还是很深厚的,所以他们开始向中原文化看齐,决定从野蛮人群进化到知识分子阶层,当然文化人是不应该动手动脚的。
于是,在此之后,契丹开始走另外一条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中原政府做生意,但契丹有什么生意可做呢?别忘了,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传统的畜牧业。而且听说相当发达,规模很大,以至于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男女老幼都从事着和牛羊有关系的工作。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契丹各部落开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
当然,贸易的形式以边贸为主。每个月契丹定期入关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他的主要任务是谈判价格、验收货物、出席签字仪式等。

对宋朝而言,单从发展经济上讲,这种贸易还是可以的,因为他们的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规模化。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个特殊情况:宋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契丹人却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日常用具。而且,全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可以说基本形成了贸易垄断,所以任意抬高物价那是经常的事。因此,相当一段宋朝基本上是贸易顺差,为国库赚了不少。
然而,虽然契丹人书读得不多,但帐还是算得很清楚。一次两次脑筋没转过来,可时间一长他们也看出了其中的玄机。说来也是,上个月明明一千头羊可以换一万匹布,这个月却只能换到五千匹,就是傻瓜也知道这是明目张胆的黑诈。后来,契丹人也学聪明了,他们扩大交易量,每次几千头发展到每次几万头,而且把许多个小、瘦弱的牛羊充斥其中。
宋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契丹人实际上十分精明。因为对他们而言,放牧牛羊除了人工基本上是不需要成本的。而放牧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其他工作可干,连误工费都省了。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当然你也不必考虑破坏生态草原而导致的处罚。一来本身也没有这样的环保机构;另外,在当时连饭桌下面都会长草的年代,草原沙漠化简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再后来,契丹的行为就更流氓了。他们不但用劣质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大量强盗小偷,借贸易之名沿途搅扰居民。到了最后,他们派去的人几乎就根本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在赵匡胤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合作还是很愉快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