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节 我的中国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寒地冻,码字不易啊。兄弟们看在我认真码字的份上,多砸票啊,拿出上星期的劲头来啊,拜托了。如果今天成绩好,明天说不定会多更一章。
孙中山对坤甸的来访是陈其美一手促成的,之前虽然兰芳对于同盟会在国内的支持仍然没有中断,但双方的关系始终隔着一堵墙。
曾经的西南战略随着两方关系的转淡而暂时的搁浅,这让许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
早在李秉衡力主向荷兰人开战时就有许多同盟会中人对他骂声一片,即便后来将荷兰人打得一败涂地,重新恢复了华人在兰芳旧地的统治,仍然不得谅解。而兰芳建国前后与英国人的较量,更是让同盟会中几位元老提出了将李秉衡逐出同盟会以撇清关系的建议,由于孙中山与黄兴力排众议才作罢。
即便有兰芳支援的许多武器弹药以及银饷,同盟会在广西与云南两地的起义仍然遭受了许多挫折,声势已大不如前。
熊克武在四川提议发动广安起义,但在熊成基的劝阻下,暂时作罢。熊克武与喻培伦、黄晓晖、佘英、彭家珍等人相交甚笃,在喻培伦的大力邀请下,其余几人相继到了兰芳任职,而熊克武也听从喻培伦的建议,一直协助温生才与熊成基经营会理六县,与熊成基并称四川双“雄”。
同盟会中人普遍认为应该督促四川发动起义,以重新恢复当初李秉衡定下的西南战略,牵制清廷注意力,以减轻云南与广西的压力。
陈其美主动提出居中调解,促成李秉衡与同盟会的再次合作。由于李秉衡的支持,虞恰卿等人的帮助,他在上海的经营很成功。他本人是同盟会中支持孙中山的中坚力量,又有豪雄之气,在同盟会中颇有威名,他的胞兄陈其采在兰芳又得重用,的确是拉近兰芳与同盟会两方关系的最佳人选。
陈其美常对人言道:“我平生最服的,唯孙先生与光华二人。我所以听从两人的建议,决不是盲从,是因为我现今已经实在清楚此刻中国有世界眼光、有建设计划、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唯此二人。放眼我所认识之人,能为孙先生接班人的,唯有光华。所以,我的意愿是大家摒弃成见,消除误会,重新建立信任。唯有如此,我革命声势才能重新浩大。”
当陈其美与孙中山等人踏上坤甸码头的那刻,整个码头陷入了空前的欢呼。两艘巨舰(“新加坡”与“泗水”号)轮番鸣笛以示欢迎,码头上礼炮齐放,彩带飞舞,盛况热烈。
热烈的欢迎气氛使得随行的谢持、张继与汪精卫等人松了口气,而他们也注意到李秉衡等兰芳高层全部列队前来迎接,并没有摆出国家领导人迎宾的仪仗与规格,这让心气高傲的几人暗自赞许李秉衡的识趣。对方是国家领导人,而自己该至于何种地位,实在是有些尴尬。
孙先生却全然不顾这些。只看到人山人海全是欢声笑语地华人同胞。码头气象一新规模宏大。李秉衡等人快步而来。早已是满心欢喜。在他眼里。兰芳也是华人地国家。也是中华地一部分。真心地为兰芳地新气象感到骄傲。
陈其美在旁微笑而立。卓尔不群。与谢持与张继等人形成了强烈地反差。也许只有孙先生才有这样地博大胸怀吧。他微微翘起嘴角。默默地想着。眼睛里却流露着几分激动神色。
李秉衡带着秋瑾、徐锡麟、朱执信与居正等人快步而来。双方在码头上顺利会合。他大步上前。脸上满是真诚。刚伸出手。孙中山地双手就抬了起来。两人地手有力地握在了一起。
周围地人群中发出了震天般地欢呼声。陈其美与秋瑾等双方地随行人员也都是被感染。发自内心地露出笑容。
孙中山目光中满是赞许与温暖。两人握手许久。无声胜有胜。还是李秉衡抢先说道:“当初一别。已是年许。好久没听到先生地教诲。此次前来。我已期盼已久。还望先生赏光。好好地在这里看看。走走。顺便讲讲革命道理。”
孙中山此刻完全忘记了同盟会与兰芳之间地芥蒂。真心地为着兰芳如今地盛况而感到激动。诚恳地说道:“光华。我是一开始就知道你是有远见有精神地。更有我等不擅长地建设。如今果然看到了你地成果。这码头与军舰还是表里。等我好好在坤甸走走。说不定还有更多更好地在后面。能使我更加高兴更加自豪。”
随行众人许多也都是相熟的,这时混作一团,互相攀谈别后诸事,同学之谊同乡之情,欢乐的气氛冲去了初见面时的几许猜疑。
李秉衡一一为孙中山介绍着其他随行的兰芳高官与华侨富商,有许多孙中山见过面的,更是驻足慰问几句,短短的时间气氛便被烘托至了高点。一时你说我笑,宾主尽欢。
当走过稍远地方的华人群体时,站在前面的保皇派与顽固派代表苏清远等人笑着上来与孙中山握手,数年前同盟会与他们闹了不少的不愉快。但孙先生毫不在意,仍然与他们一一握手,暖声问候。
苏清远最近得了买办与投机商人、坤甸本地与帮会势力的投靠,势力一时大涨,存着几分与李秉衡为首的“外来户”轧下苗头的想法。这次主动来码头欢迎同盟会中人,也不知存着什么心思。

与苏清远站在一起的是靠着当洋人买办发家的买办与投机商人代表黄渡图,这时主动插嘴道:“孙先生,想尔等革命志士奔忙数年,牺牲无数,花费无算,如今好了,我们华人在兰芳立了国,你们革命党也就不用在辛苦奔波,就在此地安心发展。大陆虽大,但清廷无道,国民愚昧,到时说不得我兰芳执华人之牛耳,为我华人造就千秋万载之基业。”
一旁的李秉衡拿眼看去,只见他貌似谦逊的脸上压抑不住的几许得意与狡诈。刚才的话明显的是在奚落,并且挑拨离间,但他却是看错了对象,换了其他同盟会中人,说不定他的话直入耳中。几句话犀利狠毒,包藏祸心,实在是个人物。
跟在后面的许多人都听见了这些话,谢持等正要出言反驳,却听见孙中山长笑一声,朗声说道:“此地虽好,但非故土。”
在这一刻,孙中山果然显露出了他的领袖风采,只轻轻一句话,便胜却了无数言语。
“此地虽好,但非故土。”许多人反复的念着这句话,就连李秉衡也是感触良多。
孙中山有些歉意的向李秉衡看了一眼,刚才这句话并没有指责李秉衡等人在这里建国的意思。
李秉衡坦然一笑,眼神清澈,示意并没有往他处联想。
黄渡图等人刚才的得意与骄横之色全然不见,而是满面的羞惭。
“此地虽好,但非故土。此地虽好,但非故土。”这句话迅速的在所有的华人中间传递着,许多人喊出了声,喊出了压抑已久的声音。
在南洋打拼数百年的华人心中从来就有一个梦,一个心怀故土的梦。无论是南洋、欧洲、美国,每一个华人的背囊中,总有一抔故乡的土,常伴左右。
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文明与人文精髓一直没有被灾难磨灭,便是源于华人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对血脉的认同感。也许在列强国家的人们眼中,华人是愚昧的、肮脏的、思想陈旧的,毫无疑问,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劣等民族。但是,正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凝聚力,毫不逊于犹太人。虽然华人会内斗,会争个你死我活,但外地入侵时,频临绝境的中华儿女始终能够团结起来,浴火重生,为了国家与民族奋不顾身。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句话所感染,似有所感,气氛比刚才冷了许多。
兰芳国的高层领导人们虽然尽心尽力的建设者兰芳,但在他们的心中,梦中,何尝不是仍有着一颗为故国所系的中国心。此地虽好,但非故国,只有中华的那片土地,才是他们毕生的理想,终生不息的奋斗目标。
没有人比在场的华人华侨更能理解这句话,他们的祖辈无时不刻的不在灌输着这句话所揭示的涵义,他们的思想中也始终铭刻着不忘故国的教令。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许多华人青年不约而同的哼起了这首从总理府流传出来的名为《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早已在大街小巷传遍,许多人耳熟能详,都能跟着唱上几句。听说这首歌有希望成为兰芳共和国的国歌,这也让喜欢这首歌的人为之欢呼雀跃,每日哼唱不停。
渐渐的,唱的人越来越多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协调,越来越一致。
孙中山等人惊奇的听着,又让李秉衡将歌词与调子讲了两遍,渐渐的也能跟着哼上几句。
“这首歌好,不仅是华侨,就连我们祖国过来的人,听了这歌也忍不住心酸落泪。”陈其美走在李秉衡身边语音激动的说道。
许多老年华人听着这歌,眼睛里含着热泪,仿佛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的毕生宏愿,唱出了他们压抑半生的遗憾。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孙中山情不自禁的跟着唱了起来,脸上神情端庄,意带追忆,仿佛想起了曾经在海外主持革命工作时的往事。
不仅陈其美,就连其他同盟会人员也都半生半熟的跟着唱起这首歌来,不少人身心投入,唱出了满脸泪水。
到了最后,码头上的人群齐声唱这歌,声音响彻云天,惊得鸟雀窜入云中,就连海边的波涛也共鸣起来,以壮声势。
李秉衡想起后世这首歌给所有华人的激励与振奋,不由一阵的感动,这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吧。利益无法做到的,文化可以轻而易举。一时间脑子里开始琢磨起了今后对文化的引导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许多人的眼光都望着北方,仿佛想望到祖国的河山轮廓,眼光热切而期盼,复杂的神色在他们的脸上浮现。
那里是我们的故土,那里是我们的根,那里是我们的血脉之源。
此地虽好,但非故土。
故土啊,何时深沉的爱才能浇灌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