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关于一战前的规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昨晚只睡了2个小时,辛苦码了这两章,大家多支持啊。点推、收藏,鲜花,来吧。
历史的天空群星荟萃,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杰出人物,用刀剑笔墨留下了不灭痕迹,让后人追忆。华夏大地,自古如此。而这个时代,仍然人才辈出,精英层出不穷,争抢主导历史走向。
李秉衡常常感叹治兰芳易,治中华难,盖因如此。接下来的中华舞台将分外精彩,政治家、军事家、野心家、汉奸走狗、伟人,在中华大地写下他们的一页。
一个人的确很难改变历史,但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应该可以撬动历史的支点,改变它的走向。
中华,中华,可否使你远离那些惨痛与破灭?
夜深人静时,李秉衡常常生出几许追问。在后世拯救中华的那几个伟人扛起华夏命运之柱前,自己能把中华民族引导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作为一个突兀的介入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根基的人,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就实属不易。如果同盟会以及南洋、国内支持自己的力量能再多些该多好,中国人的确不够团结,不容易围绕一个领袖坚决的服从指挥。
即便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被反对势力所包围着,黄兴等人也时不时的跟他唱反调。各有各的意见,各有各的想法,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本来李秉衡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得同盟会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其他党派与同盟会结合更加紧密,可他发现自己错的很厉害。不仅其他党派对他意见不一,同盟会中的许多元老也对他群起而攻。这个纷乱的时期,纷乱的政治,不是他一个人所能理的清的。所以这次孙中山等人的到来,也是一个契机,一个改善双方关系的契机。
后世民国建立后,即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但不可否认的便是,从同盟会改组后的国民党已经成为了政治主流,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无法绕过去。熟知后世历史的他如果不想偏安海外一隅,还想着让祖国富强起来,那么势必要直面政治,直面以同盟会为首的各个革命党派,直面国内各路粉墨登场的英雄豪杰。利用同盟会等党派的政治资源并不是投机,而是团结国内所有进步力量为国家统一与建设服务。
兰芳国并没有采取党派政治,即因为李秉衡等人的身份,也因为目前兰芳初建,还没有到实行党派政治的成熟度。李秉衡、朱执信等人是同盟会党员,徐锡麟、秋瑾、陈伯平、马宗汉等人属于与同盟会分道扬镳的光复会,居正等人更加尴尬,身份共进会或者其他党派,但对外还宣称是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同盟会过去组织混乱,制度不严,凝聚力不够等毛病在兰芳内阁也成了一笔糊涂账。
如果要在兰芳实行党派政治,必然要过同盟会等革命党派这一关。如果另立门户,那么兰芳将彻底与同盟会等割裂,将来革命成功,便是两个国家,失去了进入国内政权的机会,而革命党派也不会轻易放兰芳成立的党派进入国内政坛。而不自立门户,就要面对两种选择,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
李秉衡巧妙地综合了两种政治制度。使得总统与内阁总理合二为一。既有总统制总统地权力。又向内阁议会负责。而内阁议会则是从兰芳国家银行地股东们。也就是兰芳系统治阶级中诞生。这就使得他在目前拥有实质上地独裁权力。又避开了党派政治。虽然这种政治制度并没有得到实践地证明。有着极大地缺陷。但他有信心在他执政地时期将兰芳地政治制度引导向总统制或者责任内阁制。目前他需要整合整个兰芳地资源进行他规划中地建设。只能把国家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地手里。这并不是他想独裁。而是为时势所逼。其实兰芳实行总统制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表明自己地党派身份。而实行责任内阁制。那便要马上面对党派政治。同盟会地党魁是孙中山。总不能自己退位吧。
兰芳地有识之士对目前地这种政治制度赶到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地。但目前形势尴尬。也无话可说。
孙中山对于兰芳地这种政治制度很能理解背后地苦衷。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要求李秉衡带着众人参观兰芳地工业基。这次来他既是准备消除双方地隔阂。重启合作。也是为了帮助兰芳走出当前地政治困局。李秉衡是他所深为器重地实干家。这样地人才不忍心就这么埋没在海外一隅。那句‘此地虽好。但非故土’发自内心。实属肺腑之言。在对兰芳地工业实力以及李秉衡地战略规划有了初步了解后。一个还不成熟地想法在他脑子里形成。在这几天地考察中始终保持着沉默。
“光华。从目前兰芳地盛况来看。这里地确成为了华人地天堂与乐土。如此看来。在这里建立我华人国家实在是了不起地创举。之前见你稳重老成。没料到会跟荷兰人开战。想必当初是有成竹在胸地。先前又打了英国人。仿佛对方是送上你炮口。莫非是你故意为之?”孙中山地确不愧为有全局观之人。看出了些门道。

“若是从前。我断然不敢如此行事。如今欧洲两大集团对立。英国与德备竞争影响到了许多国家。随着矛盾地日益尖锐。难免一场大战。从前年开始英国人地势力便从世界各个角落回缩。而南洋也在其中。最为重要地远东甚至靠着他地盟友日本出面。而自己则遥控指挥。可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地大机遇。如今不在南洋立国。并将这片资源富庶之地揽入怀中为我中华所用。将来后悔莫及。要是没有德国为首地同盟国牵扯他们地精力。美国在旁边打秋风。我们在南洋寸步难行。别说挑战英国人。就是打了荷兰人保不定就有一大堆地列强国家出来干涉。事实也证明。荷兰人被我们打地溃不成军。即便他们地本土舰队到来也奈何不得我们。而英国人也在我地掌握之中。到时候我有地是办法让他们妥协。况且他们不妥协也不行。时间不允许他们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我准备在欧洲爆发大战前再兰芳迅速建立一个工业基础。到时候就可以大发战争财。战争红利。不仅是利润上地。也是政治上地。到时候交战国不得不依赖殖民地地资源以及中立国地商品、贷款、资源以及一切战争所迫切需要地东西。目前在四川等西南省份开始布局工业基地不仅是为了在国内壮大革命力量。也是为了在将来分享战争红利。在哪之前。我们必须完成国内地统一哪怕是半统一。然后利用欧洲大战发展国内经济。最为重要地是。这是个收回丧失地国家主权地最佳时机。这便是我说地政治上地好处。”
孙中山与陈其美早就作好了与他秉烛长谈彻夜地准备。没想到刚开始谈到正题。李秉衡就给了他们一个惊人地判断。
“光华,这欧洲爆发战争的推断我们已经听到过很多了,但许多人都认为最多就是一场局部战争,就如克里米亚战争一般。这欧洲,真的会有一场大战吗?”孙中山有些迟疑的问道,没想到李秉衡不但判断欧洲会有大战,而且已经为了这场大战提前布局,真不应该说他是先知先觉还是一意孤行,但又与他向来沉稳的性格不符。
“不错,如果真的爆发战争,势必将是一场世界大战。”李秉衡斩钉截铁的说道,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对方,也好为将来省些事情。
陈其美直觉的感到将来这场可能的大战必将波及到中国,而在这场风暴中做对选择的人必将成为国家民族的英雄,尤其是李秉衡所说的收回国家主权,这是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当前中华的精英们太渴望祖国的强大,太渴望摆脱列强的控制与剥削。向来以英雄自居的他眼神中闪现出了热烈的神采,炯炯的望着李秉衡,“光华,你必定对将来我们中华从大战中得到的回报有所预见也有所安排,对不对?”
“不论谁是战败国,兰芳都将从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好处,并不是现在跟德国人走的近就希望德国赢得战争,而是尽可能的使利益最大化,英国人虽然现在在找我们的麻烦,但并不表示将来就不能成为朋友,对吗?”看着侃侃而谈的李秉衡,两人都从他的随意的口气中证实了他已经对将来的变局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其实李秉衡对兰芳在将来的一战中所取的态度以及准备都有定计,不过这暂时还是他一个人的秘密,并不想拿出来与人分享。而国内不管依循历史原路,还是走向另一条道路,特殊的国情都决定无法保持中立,必须加入一方以得到相应的权益,而这一方,必须是战胜方,而所得到的权益,也必须是与实力划等号的权益。
所以,当前的目标是加快兰芳的工业进程,以及在西南数省尽快完成一个工业布局。
虽然刚刚从李秉衡这里得到的信息太过惊人,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况且根据他这两年在南洋的大动作以及在国内的布局,都证实了他的远见。带着习惯性的信任与对将来如果真的爆发大战革命党人将要做的工作,都成为了两人心中的满腹心事。
孙中山不禁对兰芳在下一步所能取得的成绩有些期待起来,同盟会的确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就如李秉衡所说的,组织无力,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凝聚力,有的同盟会员居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同志,更有无数身跨数党的同志,各地革命活动也是各自为战,互不相通,而且缺乏互助。虽然立即改组有很大的困难,自己也没有把握迅速统一同盟会中同志的思想,将同盟会高速运转起来。但目前加大与李秉衡在西南几省的合作力度,乃是当务之急。
也许是该让他们这些老顽固好好端正架子,争取双方合作的时候了。孙中山想到几位元老想收服李秉衡的心思以及汪精卫等后起之秀对李秉衡的嫉妒之心,不由长叹一声,揉了揉太阳,唤着陈其美一起去休息了。
李秉衡脑中还在反反复复的想着几个重要的布局还有没有遗漏,眼下离一战爆发还有五年多点,刚刚是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想到后世建国后的五年规划,有些神思飘忽起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