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巡视(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玻璃坊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孟雨潇不禁感叹匠人们的创造力。玻璃的制造方法她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一些,对他们提点了大概的方法和流程,而匠人们有了大方向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摸索,不但成功了,还把许多她没有想到的细节都做了改进,使整个流程更合理、更快捷。祥云号下的作坊都对改进和创新工艺进行奖励,激发了匠人们的积极性,纷纷开动脑筋,提出新点子、新创意。比如她让钢铁作坊制作玻璃瓶的模子,但这里的师傅们自己烧了陶瓷的模子,不但比铁模子成本低、制作方便,也更好用。
这个时代的人们聪明才智并不比现代差,欠缺的只是知识积累、科学成果为他们指明方向、提供基础。雨潇正呆想着,爱德华突然一把抓住她,“你跟他们说,应该这样这样,不能那样那样……”
爱德华自诩为玻璃坊的总技师,今天也来巡查,他不时指手划脚,用磕磕巴巴的汉语发表点意见,实在说不清楚,就拉着雨潇为他翻译。
“他们干得挺好嘛。”雨潇不理他,她早发现这家伙对玻璃制作也只是个半调子,知道比自己多不了多少。
“可是正规的做法不是这样的,听我的准没错,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儿子……”
“去去去——”这会儿他父亲又成了科学家了。在她看来师傅们的做法很不错,更符合这里的实际,干嘛非要照搬别人的生产模式。在实际操作上上,怎么做最方便,这此师傅们才最有发言权。
“我来翻译。”晴岚自告奋勇。这几个月不但雨潇的英语更加纯熟,晴岚的英语也大有长进,日常会话已经没有问题。
于是爱德华拉着晴岚和工人们比手划脚去了。
雨潇随便走走看看,在一个少年身边驻足。这少年专心地将一小块半融的红色玻璃粘在另一块稍大的黄色玻璃上,放入水中冷却,片刻后拿出来,一只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小鸡捧在他手心。
“好可爱啊。”雨潇从他手中拿过玻璃小鸡,胖乎乎的黄色身子,红红的小尖嘴,一副伶俐的模样,喜欢得爱不释手,“这是你做的?真好看,给我好吗?”
少年被她突然出声吓了一跳,不安地左右张望,压低声道,“给你可以,你别告诉我师父。”
“为什么?你做得这么好看,为什么怕你师父知道?”
“师父不让做,说是不务正业呢。趁师父还没发现,你快走吧。”
这样的创新怎么能说是不务正业呢?不但不应该否定,反而应该表扬啊。雨潇偏偏不走开,拉着他问东问西,“你是怎么做的?这有色玻璃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你还会做什么?”
少年更紧张了,“哎呀,我的好小姐,求你你快走吧,要是师父起见了我非挨骂不可!”
“旺子!”
一声大喝让少年惊了一跳,旋即哭丧着脸,“师父——”
“你不好好做活,躲在这儿干什么?啊,小姐也在啊。”那师父一见雨潇,横眉愣目的包公脸立刻堆上弥勒笑。
雨潇把玻璃小鸡举到他面前,“李师傅,你看,这是哥哥做的,好不好看?”
完了,完了!少年骇得面无人色,在她身后直跺脚。
“好,好看。”李师傅笑着,眼角的肌肉抽搐,暗暗瞪了少年一眼。
雨潇将他们的表情看在眼里,心里暗笑,一本正经道,“这位大哥哥的手艺真好,等我告诉外公和舅舅,他们一定会重奖这位大哥哥。”
“小孩子贪玩儿,只望东家不怪罪,不敢想什么奖。”李师傅虽然严厉,对旺子还不错,生怕他受罚,忙为他说好话。
“什么重奖呀?”杨族长等人看完了其他地方,走到这边正好听到雨潇的话。
雨潇把玻璃小鸡拿给他看,“咱们玻璃坊也可以做些玻璃玩艺、摆设、小挂件,嗯,还可以做茶具、酒具,这不是又开了一条赚钱的路子了吗?”
“嗯,好。”杨族长把小鸡传给别人看,抱起雨潇道,“咱们家宝贝就是聪明啊。”

“外公,这可不是我想出来的。”雨潇指着少年道,“是这个大哥哥做的,您一定要奖励他。”
“该奖,应该奖励。”杨族长连声道。
少年呆住了,有些不敢相信,做着玩的东西也能赚钱?而且东家还要为这个奖励自己,掐了自己的大腿一把,疼得呲牙咧嘴,才相信这不是梦。
李师傅也又惊又喜,连连道谢。想不到这孩子能得东家赏识,以后可不能再说他不务正业了。
杨族长把设想和玻璃坊的管事一说,大伙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做起来应该也不困难。坊里的师傅以前大都是烧瓷器的,做些杯盏器皿和各色玩艺很拿手。有的在一旁听了已经跃跃欲试,心里盘算着做些什么东西,怎么样快点做出来。
打铁铺里,一群新雇的铁匠和学徒正在忙碌,看到东家、管事们来了,纷纷问好。杨族长吩咐该干啥干啥,自己带着人慢慢走走看看,杨泰对这里比较熟悉,跟在身边为他解说。
这里原本是“打铁李”的铁匠铺,经过了扩建改造,雇了些工匠和学徒继续在这里打造香缘坊要的模具、设备,“打铁李”自己除了偶尔来看看,挑挑毛病,骂骂人,顺便指点一下,其余时间都扑在新厂的建设上,一门心思要用新炼钢法炼出好钢铁来。
雨潇被一台新奇的机器吸引,站在旁边兴致勃勃地看一个学徒操作:脚踏机掣,精钢铸的环形刀刃就落在薄薄的铁板上,“咔嗒”一声,切割下一小块圆形铁片并压制成形。咔嗒咔嗒的响声中,一个个为香缘坊特制的标准大小的瓶盖就做成了。(这种机器俺真的见过,构造很简单,就在个小作坊里,专门做罐头和啤酒瓶盖,不过是电动的,不是人力操作。)
这是谁的奇思妙想?操作简单又省力,只要把打好的薄铁板放上去,一个工人一天就可以作出成千上百的瓶盖,比起原来那种一锤一锤地敲打,不但效率提高了百倍,而且成品尺寸规格统一,质量也更有保证。
“这是‘打铁李’想出来的。”杨泰走过来,一手放在雨潇肩上,“那个家伙性子虽然怪,脑子里还真有些东西,做的机器好用。”
雨潇对这个久闻大名的“打铁李”充满好奇,这人完全可以称作科学家!
雨潇联想到刚才在玻璃坊见到的少年,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聪明才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但最后科技却落后了,为什么?
这个时代匠人的地位低下,他们虽然有很多发明创造,但名字却不被人们记忆。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匠人,不屑于科学研究、技术改进,视之为“奇技淫巧”,害怕“玩物丧志”。有文化的文人不屑于科技研究,而掌握技术的匠人却大多不识字、没文化,他们只能凭大量的实践来掌握技艺,不能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同时匠人们也只把自己的技艺视为养家糊口的手段,没有自豪感,也缺乏研究改进技术的动力;再加上在技艺传承中的保守风气,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未到新厂区,远远就已看到高高的炼钢炉和河边吱呀转动的大水车,一片繁忙。“打铁李”正扯着大嗓门骂人,虽然已经看到老板、管事们来了,也不迎上来招呼,自顾自地跑过来跳过去,骂这个笨蛋,说那个白痴。杨族长等人早知道他的性子,不以为意,自顾自边走边看。他们对炼钢的事都不甚了解,只是端出严肃的神情装模作样,看到每个人都忙着干活,就满意地点点头,说上两句勉励的话。
雨潇不想走近那热气烘人的高炉,和母亲、弟弟站得远远地看,高炉、平炉、烧焦炭的地方……一一和记忆相印证,然后让小舅舅把“打铁李”请过来,和他讨论了一番,提醒了一些不甚合理和疏忽的地方,“打铁李”听了豁然开朗,急急忙忙地去做安排。雨潇也从他的经验中大有收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