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筹备婚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午,刘华在众大臣的陪同下,前往重庆码头去迎接宋国建霖公主。文天祥作为宋蒙联络官,早早的就等在码头上了。
“大宋国宰相丁大全参见大汗,祝大汗寿与天齐、仙福永享!”一个矮胖胖的官员三步并作两步地上前给刘华深施一礼。看不出这个矮冬瓜的百米速度这么快(简直是赛刘祥、超博尔特)。旁边的文天祥十分鄙视这种马屁精,不屑地能哼一声。
“丁相免礼。”刘华道,“哪位是建霖公主,请丁相为本汗引见。”
“大汗恕罪,根据礼仪,大汗只有在婚礼上才能见到公主本人!”丁大全为难地说。
“什么狗屁礼仪,我们蒙古人结婚还…”忽都又脱口而出,不过看到刘华的怒目,连忙打住。
“那就依丁相所言,请文大人带公主凤架和各位前往客栈休歇。”刘华给尴尬得满脸通红的丁大全解了围。“另外,四弟你负责安排那些陪嫁来的医生、厨师,农工部郭大人负责安排那些工匠等人。”
蒙古人对住宿不讲究,就算攻下了城市也不喜欢住进去,还是住在帐篷里。钦察汗国被欧洲人称为“金帐汗国”,就是因为他们大汗住在城外的豪华帐篷里。所以刘华在重庆的汗宫也不大,只是以前的知府府邸改建的,也住不下送婚使者这么多人。
第二天,从和林过来的皇族、重臣也到了。
《元史》记载:蒙哥结发妻子名忽都台,弘吉剌氏,是特薛禅之孙忙哥成的女儿,三十多岁就病逝了(后被忽必烈追封为贞节皇后)。后来,她的妹妹也速儿嫁给蒙哥为妃,并为蒙哥生下了唯一的孩子西尼吉(昔里吉)。也速儿今年也有三十二岁了,妩媚的相貌,丰满的身材,健康的肤色,结实的身板,1米65左右的身高,浑身是雍容华贵的蒙古贵族服饰,给刘华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象后世的蒙古族摇滚歌星斯琴格日乐,具有蒙古大草原的旷野奔放,简直就是个古典“辣妹”。
“可敦(夫人),一路辛苦了。这就是西尼吉吧,都长着这么高呢。”刘华当初可是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纯情青年,现在突然当了“便宜老公”和“便宜老爹”,还有点不适应。
“阿布(爸爸),我好想您!”现在九岁的西尼吉抱着刘华撒娇。
“夫汗,臣妾(我也不知道蒙古皇后应该自称什么)不辛苦,前些日子听到您在钓鱼城受伤,我和皇儿不知道有多担心。”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扑到蒙哥怀里低泣。也速儿确实是真的担心,一是和蒙哥确有真感情,二是害怕蒙哥死后自己和孩子命运悲惨。
“好好,别哭了,本汗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刘华安慰道。
当夜,刘华只好“勉为其难”和也速儿做了n+1次。毕竟占用了蒙哥的身体,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不忘履行义务嘛。
次日,刘华友会见了末哥等亲戚和重臣。
“汗兄,听四弟说您把重庆定位中京了,以后这里就是首都了吧?”末哥小心翼翼地问道。
“是的,二弟。众爱卿,你们都过来。”刘华拿出一卷地图,对众人说:“这是长生天给本汗的地图,天下这么大,我准备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京城,目前东边和南边仔万里海外,等大船造好了我们再去占领,西边等五弟回来后再商量在那里定都。作为长生天的子民和成吉思汗的子孙,我们要让长生天的光辉照耀到天底下每一寸土地,要把蒙古的旗帜插到每一座城池。告诉本汗,你们能否帮本汗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
“臣等向长生天发誓,一定帮大汗完成这个心愿,让我蒙古大旗帜飘扬在五湖四海!”众臣一起宣誓。
“好,本汗相信众卿的誓言和能力。今后,本汗将按照长生天的谕示,建立国家,变革传统,富国强兵。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子孙们的将来,所以你们要支持,而且必须坚决支持。总之,不管你们想不想得明白,都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记住:长生天永远是对的!”刘华语重心长地说。
“臣等必当为大汗伟业两肋插刀、不死不休!”众臣再次宣誓。
“好,现在任命忽必烈为总理、末哥为副总理,旭列为军政部部长,阿布力为军情处处长,孛鲁为民政部部长,铁哥为财政部部长,阔阔术为农工部部长,孛兰为文教部部长,阿忽为卫生处处长,斡带为邮政处处长,海云、李真常为宗教处正副处长……王坚、张珏为参谋处处长,忽都、晋国宝为训练处正副处长,杨大渊、史天泽为军需处处长……”
刘华一口气把大部分官职给批发完了。众臣得到新的官职,又是一片歌功颂德。
“眼下本汗要和宋国公主成婚,仪式就交给孛兰来办吧。一定要办得隆重体面,不能扫了本汗的面子。”刘华以前在阿拉善参加过蒙古族的婚礼,非常有特色,所以他也想办一次这样的民族婚礼仪式。
-------------------------------------------------------------------------------------
蒙古民族远在十二、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实行同一个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习俗。当时,除王公贵族的姑娘不嫁平民百姓外,一般贵族和平民可以成婚。讲求伦常,严格辈分也是蒙古族婚姻的通例。
蒙古民族的成婚过程和形式,早在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郎才女貌的聘婚制度。当然这种聘婚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据《蒙古秘史》记载,少年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的亲事就是聘的,而且那时的婚礼仪式也比较简单。铁木真九岁时,其父也速该带他到其舅族部落聘婚,途中遇到德薛禅,德薛禅见铁木真“其目有烨,其面有光”,便说,“我有小女,亲家请婚之”。于是也速该到德薛禅家,“及观其女,则其面有光,其目有烨”,而感到合意,遂以一匹马作为给字聘妇的定礼,如此而已。据说,从那时起,蒙古族称女婿为“胡里根”,就是把难的送到女家的意思。直到今天,蒙古族的结婚仪式,元、明以来受汉族和满族婚礼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礼节。其成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过程:相看、下哈达(即订婚)、过礼、婚礼、回门等。
相看,就是男儿到一定的年龄,其父母即为之五色对象,得知某家有闺女,年岁相当,则托媒到女家提亲,然后两家父母彼此往来,互相了解家庭情况及男女性情,观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尚不清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时,一般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如只说某年某月有朋友来家做客等,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响。
蒙古人娶媳妇设三次宴才过门。
第一哈达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亲宴,娶亲去七人。下哈达或哈达宴,即男女两家父母以为合意,选定订聘的吉日之后,由男方媒妁带着哈达、烧酒等行聘事宜。之所以将订婚称为下哈达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达为头礼,定下儿女亲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在哈达宴上议定彩聘礼及穿戴之后,再另行选吉日,约媒妁与亲友若干人,携带男方准备的牛、羊、布匹、绸缎和烧酒送到女家过礼。女方也邀请近亲若干人,共同议婚礼仪式。在婚礼仪式中后来定亲和过礼这两个仪式,其界限并不明显,有的把这两个仪式合并在一起进行了。
居住在各地之蒙古族的成婚过程和仪式,只是大同小异,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至于彩礼数目之多少,婚礼规模之大小,全由双方家庭的今年经济条件来决定,贫富贵贱相差很大。但蒙古人崇尚九数,认为九是最大的数,所以聘礼都从一九到九九址,如九只、四十五只、五十四只、八十一只等。一般“五九”礼居多。
举行结婚大礼时,新郎穿礼服。科尔沁地区则扎两侧坠白布“箭巾”的腰带,“箭巾”上挂腰子状的小荷包,头戴红缨帽,脚穿绣花大绒面黑色马靴,配挂弓箭,骑“质孙马”,因为就是图吉利而特定毛色的马。与伴郎和主婚人等数人,携带象征长寿的“金龟图”和彩车前往女家迎亲。当到了女家门口时,女家则故意闭门不纳。这时双方都有一名职业和半职业祝颂家出面,以极其优美的诗句高歌长篇颂词,引经据典地回答彼此的提问,说明原委。在经过若干回合之后,女方才接受顶门哈达,始请新郎和迎亲人员入门。新郎呈献哈达于女家父母,女方父母接纳之后置于室内正中。然后设丰盛的整羊酒席,与女家邀请的宾客一起款待迎亲人员。正席开始后,新郎到女家主婚人席前换穿女方备制的新衣。送亲人员随之,新娘与其几个姐妹同乘张彩蓬车,由女家送亲人员陪伴。这时姑娘即使心甘情愿,也要大声哭叫,否则被认为缺乏家教。此时,男方正张灯结彩的功能接新娘的到来,及至,新娘与新郎先拜天、拜祖,再行拜火礼,以示家道兴旺。拜火礼毕,新娘另入一室梳妆打扮,换穿新婚嫁衣,然后拜见公婆和诸亲友,行叩头礼,男方举办的结婚大宴开始,仍是一片歌声,边饮边歌,直至次日天明。
送亲人员临走之前,长辈们还要到新娘住处恭喜和庆贺,并用一块石头压住新娘的后衣摆,预祝新娘在家里受到器重,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好媳妇。当送亲人员喝罢欢送酒,起程回去时,新郎和伴郎等还要乘马欢送一程,大家都尽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并以夺帽为嬉。真是有呼有应,又嬉又戏,情景好不热闹。
新娘过门后的第三天清晨,首先要收拾炉灶倒灰,煮茶做饭,打扫房屋,开始承担家务,参加劳动。同时脱下华丽的嫁衣,换穿不加绣饰的、色调朴素的衣服,表示少女时代已经结束,必须老成持重。至于蒙古族已婚姑娘的回门,不是在第三天,而是娘家人到女婿家探望女儿的大小两次“额尔格勒特”(意为探视)之后,即女儿过门后十三天半个月内娘家要去人看望一次,这次叫“巴嘎额尔格勒特”,意思是“小探视”,因此去的人少。再过半个月二十天后,娘家又到婿家去看望女儿一次,这次叫“依克额尔格勒特”,意思是“大看法”,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多。并在这次探望期间,双方两亲家母商定新娘回门的具体日期和住娘家时间的长短。
蒙古族的婚礼歌很有意思,虽也有地区之分,但总的有上马迎亲、闭门迎亲、闭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新娘上马、新娘拜火等几大系列的宴歌。婚礼歌以祝、赞词贯穿整个婚礼议事,大都用比喻、夸张手法。在《迎亲词》中这样形容新娘和送亲队伍:“鲜花似的红润/脂粉似的白净/劲松似的婀娜/白银似的纯洁/黄金似的贵重……望你们扬起的烟尘/好似彩云飞扬……”婚礼歌一般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届时,人们按照婚礼本身的客观进程,分别在不同场合演唱。因为这些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礼仪要求特别强,先后次序上不能有半点差错,所以在结婚议事上,往往要聘请吟诵祝、赞词为职业或职业的民间艺人来唱。他们博古通今,能言善辩,以动人的歌声和风趣的谈笑来活跃气氛。
蒙古族的男婚女嫁至今还留有远古时代抢亲婚俗的烙印。如:布里亚特的抢枕头,鄂尔多斯的抢折羊脖胫骨,科尔沁的抢羊胫骨等,就是作为婚礼仪式的戏剧性场面保留下来的古老遗风。其中,科尔沁的抢羊胫骨的“沙恩吐宴”,就别有一番情趣。
这是女方的第二酒宴,也是姑娘嫁日前的一次小型晚宴。其特点是新郎和伴郎同新娘的姐妹们共同入席,席间由女方的首席姑娘和新郎之间争夺“沙恩吐”——带踝骨的羊胫骨。即将结束少女时代的新娘也是当然的参加者,但此时此刻,她还不能同自己的终生伴侣见面,只能悄然躺在众姐妹的背后,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遐想中度过。
这桌酒席名曰“公平席”,其实并不尽然,倒有几分“偏袒”女方之嫌。因为本应归新郎所有的那块象征儿女联姻的羊胫骨,在女方司仪的安排下,乘新郎不备之际,端上桌子就被女方首席姑娘抢先夺取。席间引起一阵哄笑。接着,首席姑娘抢先执刀切三片“手把肉”,一片一片地递给新郎吃,表示婚姻美满,生活富裕。这也是一次打趣的机会,首席姑娘总是要切三大块非肉给新郎吃,而且故意让新郎伸长脖子才能吃上,这又引起一阵哄堂大笑。这时有一长者出面帮新郎说情,姑娘们不依,要新郎唱歌,唱到满意时才奉还“沙恩吐”。于是善唱的伴郎或特邀歌手,唱起“母亲的歌”颂扬伟大的母爱,感谢妈妈的恩情;唱起“姑娘之歌”,赞美姑娘的美丽和贤惠,向对方索取“沙恩吐”,一直唱到“赞沙恩吐”。歌中唱道:玲珑的小“沙恩”/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沙恩”在呀/大腿小腿不能分/珍贵的小“沙恩”/连着血肉连着心/“沙恩”若比人哟/连着男女两家亲……
唱罢了“沙恩”,再唱“报时歌”,起程时辰已到,时间催人快登程,女方的姐妹们这才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把羊胫骨交还给新郎。因为待到举行拜天大礼时,以夫妻双全、儿女满堂著称的主婚父(为新娘分发及料理婚事的老人),还等着用这块“沙恩吐”骨为新娘分发绾头,把一对新人的头发联结起来之后,这一对男女的生命才算是真正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白头偕老的结发夫妻。
蒙古族的婚礼习俗,如今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有益的婚姻关系的同时,又发展形成了适合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经济特点,居住地域特点的婚姻关系,如:不要彩礼,自由恋爱等。在婚礼仪式上,也减少了那些过分繁琐的礼节和浪费财物的形式,但仍保留着嬉戏、唱歌、跳舞、吃喜糖,以及男女两家距离较远可以在女家举行婚礼等既实事求是,有富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