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章 莲峰岭僧俗话“五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44年3月19日,郑文明在家中自顾自的看书,没有去上学(一个月前他在学校患上了‘打摆子’——疟疾,被表哥刘廷初背回长塘。虽然身体早已好转,但母亲坚决不肯让他回学校——在她的眼中就是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害得自己儿子染上了病,郑佑振没办法,就同意让孩子自修,待来年直接报考郑家家族办的行健中学),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文明只得更刻苦地攻读数学(其他课目除音乐、美术外早已熟读),以期顺利通过来年的入学考试。
近中午时,出门走走的郑文明碰到挑担子回家的“豆腐王”,笑道:
“王老板,又去莲峰岭给师父们送货了吧?每天雷打不动的一担豆腐把到庙里面师父们呷,你家的生意也太好做了!”
“唉,莫开玩笑喽!三、五年前一天一担是不错,可现在我是两天才送半担不到喽!”
“么会哩?不是说庙里头有四、五十位师父吗?他们的田产那么多,还会买不起豆腐么?”
“就算买得起也没用喽!”
“么回事哩?”
“你还不晓得,几年来和尚越来越少,现在还不到十个了。”
“那么大的一座庙,师父们只剩十个不到?”
“可不是,听说是主持几年来一直在劝人离开,最好还俗!”
“还有这样的主持?”
“可不是,这还是高僧哩!真不晓得是那门子高僧,搞得我生意也不好做。”
“呵呵!有意思,也许那些高僧被人称为高僧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让人搞不清白吧。”
午饭后,郑文明觉得上莲峰岭转转也许会对身体有些好处,和家里打个招呼就往岭上走。快到岭下时,附近山上传来吆喝声:“卖鱼花哩!”不一会儿,周遭人家就陆续有人拿着大碗出门往山上走。想想自个家处于顺风位置,家里人应该能听见,就继续向莲峰岭走去。
虽说早有心理准备,郑文明还是对这块清静之地的清静程度感到吃惊。对于一千多平米的大庙,无论自己这个“香客”如何点缀,还是显得太空旷了点儿。正殿的一位忙于和木鱼频繁交流的老僧人终于不耐一位小香客盯着自己看了一柱香的时间,转过头问道:
“敢问施主,可有事相询?”
“请恕唐突,我只是觉得奇怪,为何举目前堂,只有你一位师傅,记得上次来时远非这般景象。”
老僧放弃与木鱼沟通举动,笑了:“施主是指香火败了罢?”
“嗯!”
“香火旺也罢,败也罢,不过交替春夏。僧众聚随缘,散随缘,本来没有东西。万物有始有终,有兴有衰,究其至理,不过尘烟一片,施主重于表相啦!”
“听说贵主持劝师父们还俗,是真的么?”
“施主对本庙很关心?”

“家慈信佛。”
“原来如此”老和尚看看郑文明:“施主上过学堂的吧?”
“是的。”
“施主读过老书没有?”
“读过一些。”
“晓得五德么?”
“是不是金、木、水、火、土五德?”
“差不多,应该是"五德终始"的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我记得好象是讲天道运行、王朝更替的。”
“不错”老和尚有点儿吃惊:“小施主懂得不少嘛,知道‘五德转移’吗?”
“改朝换代?”郑文明随口说到:“清朝为金德,照这个说法,现在该是水德,可哪个见到和水有关的人在朝堂上哩?你该不会说程潜吧?”
“小施主果然晓得一些,不错,应该轮到了水德,虽然不会应到程施主,但总会有人出来的。”
“那和你们主持劝师父们还俗有么关系呢?”
“水德当道,对平常人家影响不大,但对出家人恐怕是大难临头,与其任之遭受磨难,不如劝他们离去,也许能留条生路。”
“么会哩?老师父您危言耸听了,不管哪个当道,也不会…”文明停了一下,嚅嚅道:“灭佛?”
“倒不至于,但总不是什么好事。”
“老师父怎么会想到‘五德转移’哩,该不会是瞎看书吧?”
“呵呵,小施主可莫跟别个说哦!”
“好啊!怎么庙里只有你一个哩,其他师父哩!”
“他们午饭后就下山去了。”
“去化缘么?”
“有的到别处去了,有的还俗回家。”
“你是说就剩下你一个了?”
“不错。”
“难道你是住持?”
“是呀!不象么?”
郑文明看着这位衣着整洁,面容清瘦的高龄和尚,一时无语。想了一下,问:
“那以后谁来照顾你哩?”
“哈哈,施主是想说谁为老衲操心身后事吧?”
文明默然点头。
“不要紧”老僧顿了一下:“生于阡陌,死就草窠。本如塘泥,鱼鳅作窝。无关名利,随缘超脱。老衲少年出家,至今八十有二,不说佛法有多精深,也算有点点心得。看施主虽生于居士人家,但终究与佛无缘,请施主答应老衲一个请求。”
“么事哩?”
“水德兴起后满一甲子,可否携后人来此看一看。”
“什么时候算水德兴起哩?”
“到时施主自知。”
“你是说我至少还可以活六十年,但我家里几代人都没有活过七十的哩!”
“到时施主自知。”
“好!如果真如主持所言,我就带家人来此转一转。”
“多谢小施主。”
心情愉快的郑“施主”下了莲峰岭。
当晚,莲峰岭上的主持坐化。
五十七年后,郑文明五弟的儿子定峰和几位朋友修了座水电站——郴州市北湖区南溪乡(长塘村)莲峰岭电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