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终南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眼看长安城在望,梁思源终于松了口气,这一路尽挖些草根拣些树叶充饥,两人早已经饿得面黄肌瘦,由于大旱,即使想要讨饭,想讨要些东西也没有人啊。此刻到了长安城,虽然一样的大旱,但这长安城乃是山陕重地,数朝古都,富贵云集,随便讨些东西想来还是能做得到。于是梁思源背着那顾小弟快速入城。
这一路来,两人受尽苦难,梁思源已然十四岁,虽然饥饿倒还可以勉强支持,而那顾小弟年不过而岁,牙齿刚生,很多东西吃不下,梁思源没办法,只能把食物咀嚼碎了,把里边的丝网脉络尽皆剔除,然后一点点的塞进顾小弟的嘴里,勉强吊住了他的性命。只不过半月的赶路,顾小弟早已经从原来的白白胖胖变成了皮包骨头,若不注意看,还以为梁思源背了具尸骸赶路呢。
进了城内才发现城里早就是乞丐云集,空中骄阳如火,偶尔有风吹过,扬起的尘土飞到空中,乌烟瘴气,附近的人都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原来山陕大旱,穷人活不下去,有许多附近的乡人都挤到了长安城来求生,道路两边坐的满满的都是乞丐,一个一个衣不蔽体,皮包骨头,不**形。间或还有些饿殍伏在地上,想来要不是有人收拾,只恐怕城里尸体早得摆满了。
梁思源背着顾小弟,累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数次都想把这孩子一扔了事,不过想起那顾大嫂的眼光,而且二岁孩子不知世事,吃的又少,梁思源看到他含着指头朝自己咧嘴笑的时候,就再也硬不下心来,这才历尽万难一路带着他。见到城内如此状况,梁思源心凉了半截,难道自己真的要饿死在这乱世?
想自己从小诗书武艺样样出众,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却没有一样用的上,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自己如今年不过十四,身小体弱,既不能做工也偷抢不得,现如今想想要乞讨都没地方去,梁思源欲哭无泪,如何活下去成了目前第一重要任务。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一个一个面无表情,路两边的乞丐虽然哀求声不停,但没有一个人哪怕看一眼,两边的惨状已经不能打动任何人。梁思源见如此乞讨怕没有成果,只能挨一日算一日了。真是想不到啊,如今连乞讨都需要运气了。
早知道如此,还不如在少林寺混吃混喝,什么武当派,昆仑派,九阳神功,报仇雪恨,一切看起来都距离自己是那么遥远,如何求得一粒粟倒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该当如何呢?梁思源思索半天,没有个头绪,自己文不成武不就,想要靠人怜悯也不太现实,恩,先找个地方歇歇把,身上这孩子实在重,压得自己腰都直不起来。梁思源四下瞅瞅,找块空地坐下,昨夜入腹的几根草到了现在早就耗得什么都没了,顾小弟那个孩子倒还乖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饿得多了还是习惯了,竟然没有哭闹。
梁思源低头愁思讨饭大计,没想到旁边一个汉子走过来,拍拍他肩膀,低声道:“小兄弟,这孩子是你什么人?”梁思源抬头一看,见是个邋遢汉子,脸上一点肉也没有,颧骨高高耸立,两眼却盯着顾小弟看,嘴角都流出口水来。梁思源本来不明白他什么意思,见又围了两个汉子过来,一个个盯着手中孩儿看,蓦地想到:“莫非他们想吃人肉了?”虽然惊了一下,不过因为路上情况实在看得多了,也不甚奇怪,只是紧紧抱住了顾小弟,站起身远远得离开了。那几个汉子见状,也不敢在大街上强抢,只得放弃了。梁思源见几个人没追上来,才松了口气,不禁又苦笑:“今日又见见到食人之事,老天啊,可让我怎么活下去啊?”猛地又想到:“我自己一直不曾放弃这孩子,莫非我自己潜意识里也有将来用他保命得想法?”这个想法下了梁思源一跳,马上摇头“怎么会?我就是死了也不会这样做。”不敢在继续想下去,怕如果接着想只会把自己逼疯。
本来在城外,梁思源一直想着先到长安城混口吃的,现在到了城里,才知道这城里还不如城外,自己这样的孩子在城外起码还能挖些草根拣些树叶来吃,此刻到了城里恐怕没几天就得饿死。想明白了这点,又想到:“自己千里迢迢来长安,现如今连口饭也找不到,岂不白来一趟?无论如何,总要试试吧。”虽然这么想,还是靠到城墙脚下,看着偶尔出入城门的过客,梁思源一个一个数着,呆了一个时辰,总共出门十一人,入城四人。
不一会儿,一群人纷纷起身朝附近一个大门集合,梁思源好奇,也跟着众人聚到门口,翘首看着朱红的大门,周围的人都静静的等着,梁思源问了几个周围之人,也没人理会他。看着还有人不停的走过来,梁思源也站那儿等着。日影渐渐而中,到了中午,那大门突然吱扭一声,慢慢打开,人群一阵拥挤,慢慢把梁思源挤出了外围。梁思源远远的瞧着,见大门内走出了一个肥胖的老头,老头一出来,人群就是哄哄叫嚷起来,都是些什么“大善人”啊“救人啊”什么的,然后那老头大声叫喊了几句,可是梁思源已经听不到他说什么了,因为他又看到那老头身后又出来了几个下人模样的汉子,抬着两个大木桶。原来是要放粥救济人啊,梁思源连忙往前挤,可惜人群汹涌,梁思源反而被挤的越来越远。眼看着还有人不断的赶来,梁思源又往前冲去,有人看他碍事,后边拉住他往后一甩,梁思源噔噔噔被丢出去老远,等他慢慢爬起来再往前走的时候,先前几个家人慢慢抬着桶返回了大门内,红色的木头又缓缓合上。
分到稀粥的人护着自己的粥躲躲闪闪,而后边没分到粥的则骂骂咧咧的盯着前边的人,眼看又是一场纷斗。梁思源看着场面混乱,忙带着顾小弟偷偷溜回城门附近。眼看已经日中了,今天也不像能在城里找到粮食的样子,梁思源无奈,只得出了城门,先去城外寻些吃食。过了护城河,梁思源先在护城河里喝个水饱,又喂了顾小弟几口水,然后抬头看看那宏伟的长安城。城墙巍巍,城头散乱的站着些兵士,越过城墙,还能模模糊糊的看到城里最高的古安寺,再往远处,崇山峻岭耸立长安城后,正是著名的终南山。
梁思源叹一口气,这长安城看来呆不下去了,摇摇头,梁思源缓缓离去。悲伤的感觉充塞心间,在这个艰难的世道里,如何活下去成了每个人心头最大的问题。
“什么武当山啊,少林寺啊,昆仑山啊,终南山啊,都算了吧,离去,离去,不知路在何方。恩?刚才我想到了什么?武当山?不是,恩,那是什么?昆仑山?也不是?是什么?”梁思源总觉得刚才脑中想到了什么,可是一闪而过,无论如何再也想不起来。梁思源摇摇头,回头再看一眼,巨大的长安城仍旧威严的立在身后,彷佛一万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一样,古老的终南山更是从上古就一直默默盘踞在远方。“恩?终南山?”
梁思源终于明白自己心中一闪而过的是什么了,“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就是这句老话,就是这座雄山。
“如此这样下去是死,到了城里一样死,现在立马出发去终南山,没准还能找到古墓呢,那么大的个古墓,里边怎么也应该有吃的吧,还有后来出现的神仙一样的杨氏后人。”此刻想起古墓,梁思源心里没有什么学武的心思,反而能吃饱成了自己最大的动力,想想也真是可悲。
当下梁思源找人打听了终南山走法,终南山在长安城南方,蜿蜒而过。于是梁思源转而向南,向着那遥远的终南山而行。
一路上的树叶青草早已经被饥饿的人啃的差不多了,实在饿得狠了,梁思源就找些不太硬的地方,用身上的匕首往下挖,掘出些草根来嚼着,草根苦涩之极,但是这些日子吃下来,梁思源舌头早就分辨不出味道了。还好离长安城越远,路上的树叶倒是越来越多,虽然仍旧挨饿,嘴里的树叶倒是慢慢多了起来。看来虽然大旱,天下都饥,这长安城里的乞丐仍然不愿意远离长安寻找吃食啊。而距离终南山越来越近,路上也渐渐有了人烟,背靠大山好过活,有了人烟,两人也渐渐的能讨要些东西了,虽然还是没有粮食,不过野菜野果也能偶尔采到,两人就这样慢慢行来,在一路打听,渐渐到了终南山脚下。
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后世的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武功,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俗语里的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眼见一座大山坐落眼前,绵延千里,看不到尽头,也不知道古墓到底坐落何处,梁思源又泄了气,心道:“这般大山,如果慢慢找去,如何才能找到?怕先把自己累死饿死了吧。”看看四周,也没有个村子,也没个猎户,想要打听也不知道去问谁,如何去找?叹一口气,想到:“先想个法子,填饱肚子要紧。”看看那山上树木大都树叶枯黄,直到了山半腰附近才见些绿意,想来应该是些松树柏树之类的。梁思源想了想,此刻这山上不知道可有什么野兽,不过山上找到食物的希望能比山下容易点。带着这种想法,梁思源寻条小路,迤逦上山。

山上乱石嶙峋,古木参天,梁思源在山间乱奔,倒是寻了些野草野果,塞在口中,只觉无比美味,乱闯的时候更碰到了条小溪,喝了个肚圆,躺在河边休息了好半天,方才继续动身。路上遇到一只野兔,只可惜梁思源奋力追了半天,最后那兔子还是优哉游哉的脱身了,恨的梁思源大骂。看看天色将晚,梁思源站在块大石上朝山下眺望,远远的看到个村子的模样,于是辩准方向,朝那村子走去。
在山上的时候看着那村子距离挺进,不想一直走到掌灯时分才到了村子。站在村外,看村内炊烟袅袅,梁思源不由食指大动,心想:“天可怜见,希望这村子里能有点粮食,我可几个月不曾吃得粮食什么味道了。”当下进了村子。那村子却不大,二十几户人家,草屋建得又低又矮,村子里倒还干净。梁思源瞅准了个屋顶正冒烟的,到了门前站定,朝着屋子作揖,叫道:“此间主人可在?在下和弟弟寻人到此,迷了路,还望好心人施舍些吃喝,大恩难忘。”那屋子得主人静了一会,方才在门口露了下头,道:“进来吧。”
梁思源大喜,进了屋子,见是个汉子,还有个老婆子躺在屋内床上,屋子昏暗,看不清样子。那汉子正在生火做饭,锅里不停的冒着热气,不知道在煮些什么。梁思源于是放下顾小弟,坐在一旁,对那汉子道:“多谢大叔,我兄弟二人逃难至此,实在活不下去了,还望施舍口吃食,大恩不敢或望。我还有把子力气,大叔要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的,尽管开口。”那汉子也不说话,只管烧火,不多一时,看看烧好了,灭了火,从旁边取过个木碗,朝锅里捞了一勺,给床上那婆子递去。然后回头对梁思源道:“不用客气了,这年头也就能煮些树皮草根了,你去找个家伙吧,走到哪儿都难啊。”
梁思源听了,不由有点失望,不过有的吃就不错了,于是取出自己的破瓦罐,去锅里捞些,嚼着吃了,勉强入口。
吃罢,梁思源向那汉子道了谢。那汉子话不多,听梁思源说了半天,也不过回一两个字。梁思源无趣,不过刚吃过人家东西,不好意思离开,琢磨着能不能帮那汉子作些什么,那汉子便说:“既然你们逃难到这儿,一会跟我去山里找吃食罢。如果能捉得只野味,那可就好过了。”梁思源应下了,问起村子情况,这才知道这村子叫做大洪村,村里人多姓洪,那汉子唤作洪四,本来有三个哥哥的,大旱以来,一个个都饿死了,如今只剩了他老娘和他一个人,艰难过活。说起这日子,洪四长吁短叹一番,收拾了下,对梁思源道:“今日你就睡我家罢,明日你弟弟先留我家里,我们一起上山。”
第二日梁思源跟着洪四上山,挖些野菜采些野果,野味是压根没见。梁思源说起昨天遇见野兔的事情,洪四急忙让梁思源带他去那附近,找了半天没什么动静,洪四失望之极,看看天色已经晚了,两人闷闷下山。
如此过了十余日,每日梁思源都跟随洪四上山,然后在山上寻一日,傍晚下山吃饭。这一日,洪四带着梁思源走的远了,到了一座低矮山头,洪四坐下来歇息,随口说起这终南山的故事。
“以前的时候,有人说啊,那个什么太上老君就曾经来过这终南山,还留下了什么什么经。太上老君啊,好像是玉皇大帝的丞相啊,了不得哦。”洪四对这些传说故事只知道个了了,讲的也不甚分明,不过梁思源已然听的津津有味。听着洪四讲太上老君,梁思源倒知道些传说,当初读书时,梁思源素喜这些传说野史,依稀记得有本书曾提到:周康王时,有个叫做尹喜的,就曾经在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果然见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好像那就是老子吧。据说老子还曾经在此传下《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只是这些传说可信可不信,那道德经作为到家宝典,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这儿传下的。想到道德经,梁思源不自觉又想到九阴真经,接着摇头苦笑,想:“都什么时候了,我还想着九阴真经。”叹口气,突然想到“道教?当初重阳宫虽然被焚毁,不知道现在可还有遗迹可循?算算时间,重阳宫距离被被元兵焚毁怕已经有近百年了吧,不知道此时当地人还有没有印象”。想到这儿,心口立即砰砰跳起来,转身朝洪四道:“四哥,我问你个事情啊?我曾经听说以前这终南山曾经有个全真教重阳宫的,你可知道那重阳宫在什么地方?”
那洪四听了这话,随口道:“这重阳宫我倒是确实听过,不过具体在那儿我也不清楚。好像几百年前那重阳宫挺厉害的吧?不过村子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会记得的。你问这个干吗?”梁思源听了大喜,忙解释道:“我和弟弟本来是想来这儿投奔亲戚,我那亲戚具体住那儿我并不知道,不过他曾经来信说住在重阳宫附近不远,因此才向你打听一下。”洪四听了,也不在意,道:“今天下山后我回去帮你问问,应该有人知道的。”梁思源听了十分高兴,就一直盼着赶紧回去。洪四见梁思源心不在焉,也不想多呆了,带着梁思源下山。
当夜吃过晚饭,洪四安排自己母亲睡下了,出门去村子里老人处询问重阳宫故事,梁思源本来想一起跟随,洪四让他在家照看,说一会就回来。梁思源无奈,只得呆在家里,不时出去瞅瞅洪四有没有回来,只觉时间过得分外缓慢。好不容易听得门口动静,大概是洪四回来了,梁思源高兴的应出去,果然是洪四。梁思源拉住他手,问道:“四哥,如何?可有消息?”
洪四见他着急,笑道:“看来小兄弟很想离开我这儿啊,倒是我照顾的不好了。”梁思源听了他取笑,也不好意思了,连忙道歉,“四哥,倒是我心急了,呵呵,这段时间多亏了四哥照顾,我记得清清楚楚呢。只是有些着急想知道我亲戚家住处,也好早日投了那儿,四哥你这儿也很不容易,带我个人每日多耗不少东西。”
洪四笑了一声,道:“我问到了,那重阳宫故地就在这不远,在我们村子往北,大概十几里路吧,不过,具体什么样子他们也不是太清楚,你可以到了那边再打听打听。”
梁思源听了,心里有了谱,对洪四道:“四哥,承蒙你这段时间的照顾,将来如果可能,我一定报答你。”至于怎么报答,梁思源自己也没主意,不过洪四也不在意,哈哈一笑,道:“什么报答不报答的,出门在外谁还能没个求人的时候。”
梁思源感激洪四恩情,心想:“将来我若发达了,一定好好回报四哥。”
于是一夜无话,第二日,梁思源辞别了洪四,带上顾小弟,朝北方而去。行了不过两个时辰,看看到了日中,估摸行了有十余里,梁思源找了个村子,向村民打听重阳宫故地。那村民倒是清楚,告诉梁思源还得往北十余里,有条入山的路,沿路而上就是重阳故地。梁思源听了欢喜,在村中讨了些饭食吃过了,继续赶路,终于到了傍晚时分,到了一条山路旁。沿着山路往上看去,依稀有些残破屋宇隐身半山之中,想来就是重阳宫故地了。辛苦半年,梁思源由遥远的湖北家乡,终于来到了重阳宫,再加把劲就能寻到古墓了,想到这儿,梁思源兴奋无比,也不顾天晚,趁着夜色赶路上山。
待到月上中天之时,梁思源终于来到了重阳宫前。不过重阳宫破败已近百年,古迹斑驳,杂草重生,甚是荒凉。梁思源想起当年王重阳一代宗师辛苦建立全真教,二代弟子全真七子也都是江湖赫赫有名的人物,哪曾想到不过百年,全真教曾经的一切痕迹,如今都化作一朴黄土而已,世事沧海桑田,自己转世重生,不知道百年之后会不会有人会记得自己曾经存在过。想了这些,梁思源唏嘘不已。
看看天色已晚,冷风习习,梁思源于是找了个避风处且歇息一晚,且待明日继续察探寻找。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