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出 扬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出扬帆
大明崇祯五年八月初七,午时,阴。京都烟花齐放,徐仙师再次祈雨于天。一刻后,细雨纷纷,落清凉于大地。圣上亲登社稷坛,掩袖而涕,霑襟之浪浪。
而此时,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正踏着泥泞,刚刚路过通州,向东而去。队伍中,既有布衣白身的工匠,也有飞鱼秀刀的锦衣卫。一辆辆车子拉着沉重的箱子,夹杂着数门火炮,一捆捆鸟铳,留下深深的车辙。
路人们见之,纷纷猜测,这定是拉往山东境内平乱之用。偶有盗匪探哨盯上,但看见那些重盔明刀的锦衣卫,和足可把一座小城催平的火器,连心思也不敢起。
“武总旗,传令队伍加速,必须赶至香河,才准夜宿!”
“是,将军大人!”
发令的正是新封都指挥佥事,平鲁将军徐再生。接令的却是原锦衣卫小旗,现锦衣卫总旗武刚。
却说徐再生接受敕书印绶后,又在京城呆了旬日有余。他从原工匠里选出数十人,把‘祈雨烟花’制作工序分别教授他们。又选择一名精明的工匠,正式开坛收之为徒后,教其基本的看天象云层知识,并计算判断何时可以‘祈雨’。
之所以故弄玄虚,甚至不惜冒着仙师外衣被戳破的风险,为的就是从崇祯那里换来他所需要的东西。
一,近百名的工匠和他们制作的火器。二,从朱由检那里,也就是内帑里借出五万两白银,以充军资。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朱由检本身就对徐再生有些愧疚之情,也有曹化淳在里面帮了不少忙。当然,这是借,所以最终还是要还的。至于如何还,朱由检没问,徐再生也没说。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擢浙人朱大典为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调五千关宁铁骑等三万兵马,入鲁境内,助徐再生平叛。
对于朱由检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五万两内帑拿出来虽然有些心疼,但也可以勉强忍受,毕竟还会还回来。可这最后一条可就让崇祯纳闷不解了。既然调朱大典任山东巡抚并领兵去平叛,那还需你平鲁将军做什么?你徐再生急匆匆地去平叛为的又是什么?山东巡抚的位子都看不上?
徐再生也不多做解释,只是道。皇上如愿所请,臣愿授徒教以祈雨之法。
越往东进,细雨渐止,干燥炙热之气扑面而来。徐再生立于马上,回望京都方向,心中叹道。这一别,不知何日还会再回来。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是他不想撑明之宗庙,只是这一切,太难,太难,没有时间了。
看了看四处巡视的武刚,徐再生明白,朱由检虽然表面上信任他,但对他的提防也从未放松。这些锦衣卫名为亲卫,实则还是在对他监视。
又看见了跟在队伍中,神情不知是兴奋,还是担忧的孙元化。徐再生笑了,笑的非常满足。可以说,他来到京都,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装神弄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这个人。他,是希望,大明王朝的希望,徐再生的希望,非救不可。
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徐再生明白,从今天起,一切都将改变。
“驾!”鞭起声落,徐再生扬蹄驰骋,向东而去。
香河驿站,徐再生不顾旅途疲劳,刚安定好就把孙元化,关若海等一干匠船工匠召集起来。
“关师傅,不知这造一艘海船,需要多久?”徐再生问道。
关若海略略沉思道,“海船有很多种,我大明多建有沙船,福船及广船。然闽粤沿海,西夷造船术传之已久。有蜈蚣船,三桅炮船,大夹板船等等不一而是。每艘海船视大小不一,所需时间不定。一艘一千料的福船,从备料到完工,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徐再生发现他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在这方面他完全听不懂。不过没关系,他不需要懂太多,只要有懂的人就可以了。
“半年时间?太长了!”
“徐将军,这是最短的时间了。木料采伐,必须浸水三月以上。如果造船地备有熟料,那么则会省一半的时间。”
徐再生想了想,又道,“你督造出多大的海船?”
关若海眼睛一亮,无法抑制的火热瞬间迸发,嘴唇微微抖动道,“将军,小人……小人不知!”
徐再生点了点头,这个问题问的的确有些外行,想了想,又道,“那些红夷的海船,约莫有多大?”
“约有二三千料的大小!”
“好,你能造出三千料的海船吗?”
徐再生刚问出这句话,只见关若海猛地移身跪下,竟然激动的浑身发抖,按捺不住地喜道,“如将军信任,小人定不辱所托!”
“好,如你所愿,本将命你为督船总监,负责一切海船建造事宜。我要求你们设计出比那些红夷更加优良的海船,要迅速,要灵敏。可战,可商!其余诸位师傅,一力协助关总监,不得懈怠!”
关若海一愣,督船总监?是个什么官衔?不明白!不过他对于官名并不热衷,此生唯一的愿望,就是亲手造出,他梦中最大的海船。本以为这生,大海船永远只能存在于梦中,然而他却遇见了徐再生。虽不懂这位平鲁将军造船做什么,但他根本不在乎。他只在乎,他能不能造船,造最大的海船。
徐再生本待再与孙元化讨论一些事情,大牛却闯了进来,粗着嗓子道,“大哥,外面有两个怪人要见你!”
“哦?怪人?”
武刚紧大牛其后禀道,“禀将军,钦天监那两个西夷人求见!”
“西夷?钦天监?哦,是他们,让他们进来吧!”徐再生大奇,不明白这两个洋鬼子追到这里做什么?是皇上的命令,还是?
“参见将军阁下!愿主带给你平安和吉祥!”两个葡萄牙传教士弯腰向徐再生行礼,完全一副恭敬的神情,和第一次祈雨时那副不屑傲慢的模样,简直有天壤之别。
“欢迎两位,不知两位远追而至,所为何事?”
“秉承主的意志,吾与海里莫决定追随将军阁下,学习将军阁下那神奇的祈雨之学。”
原来是为了这个,徐再生心中暗笑。也难怪,他的那招数,在大多数明人看来,可能会被冠以仙术而释之。但在这些颇富学问的传教士看来,可能就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知识。越神秘,越不懂,就越是好奇。最终弃传教之务而不顾,双双追来求解迷惑。
“这个……祈雨之学,委实没有什么高深之处。然本将皇命在身,公务繁忙,恕无闲暇与两位共研之。两位如若愿意,可留于营中。待本将征伐既定,再详释二位之惑。”
送上门来的人才,万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他,还需要大量的洋人相助。这个历史时期,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最佳契机,万不能失之交臂。就从这二位葡萄牙传教士,开始扬帆远航的第一步。
(关于‘料’的单位衡量标准,考据莫衷一是,本小说设定为二料约为一吨的排水量。如哪位达人有详实确切的数据资料,烦请告知,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