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送上门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课本印刷的问题解决了,赵剑寒长吁了一口气,紧接着他又定购了大量的纸张笔墨,他专门安排了人手,等黑板、粉笔和课本准备好了以后,一起运到卧虎山庄
肃州城的事情告一段落,赵剑寒和韩文栋、王秀才他们告别之后,带着李叔和董云山护卫踏着皑皑白雪再次光临郑家村。
距离上次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半个月前,郑宏、郑伟俩兄弟想方设法终于完成了赵剑寒的嘱托,做出了游标卡尺和十支铁制小箭,他们还根据赵建寒的提示做出了风车,在大部分时候可以代替人力向加热炉供风,效果良好,可是万向节却怎么也做不出来。
可是上次那个知晓《鲁公秘录》的小公子一直没有派人来,眼看着绝世宝典似乎就在眼前,可就是得不到,这些天兄弟俩食不甘味,教导徒弟的态度粗暴了许多,他们一心盼着赵剑寒能再次出现,颇有点望穿秋水的味道。
皇天不负有心人,得知上次那辆马车又进了村,两人以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的速度迎了上去,献宝似的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给赵剑寒过目。
游标卡尺用上等木料制作,入手比一般的木料重一些,手感很好,上面的刻度比较醒目,游标的滑动还算比较顺畅,按照游标上的刻度,尺子的精度应该达到了二十分之一分(零点一六毫米左右),测量头发丝可能还差点,不过足够应付一般的机械加工了。
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郑宏还在尺的两端雕刻了两只老虎,使得这把游标卡尺看起来更像是一把艺术品。
十支小铁箭打造的也非常精致,箭头十分锋利,箭身很光滑,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赵剑寒顺手用游标卡尺量了一下,发现它们的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误差不超过零点五毫米,赵剑寒满意地点点头,翘起大拇指,把他们称赞了一番。
得到了这个小“祖宗”的赞誉,郑宏、郑伟兄弟觉得浑身的骨头都轻了几斤,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郑伟拉着赵剑寒来到他的铁匠作坊,指着高耸的风车向他介绍自己的作品。
风车指向西北方向,空中呼啸的西北风使得风车飞快地旋转着,室内加热炉的进风口已经用一个小巧的三叶风扇代替了原来的风箱拉手,风车后面的飞轮和风扇旋转轴用皮带连接,组成了一套自动供风系统,风车和风扇都是用木头制作的。
这个时代木匠们的手艺十分精湛,他们能做出这些东西不足为奇,赵剑寒感兴趣的是他们制作加工小铁箭的方法,在没有铁制模具的情况下,他们能做出十支几乎一模一样的铁箭,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赵剑寒面前,郑宏他们一点也没有藏私的想法,把他们的制作过程详细述说了一遍。
原来他们采用木头制作了模具,然后用石蜡为原料压制出十支蜡箭,再用细沙调成糊状把蜡箭包裹起来制成沙模,最后用融化的铁汁灌到沙模里,将石蜡融化,敲碎沙模就得到了小铁箭,再经过手工打磨就成了赵剑寒手中的成品。

“这是失蜡法精密铸造工艺啊!没想到郑宏他们居然掌握了这项绝艺,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真是太了不起了!”赵剑寒这回才是从内心里佩服他们了,看向他们的眼光也变的炙热起来,他对自己说道:“我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挖过来。”
得到他们的启发,赵剑寒想到了自己一直思考的箭形弹,如果在弹托里加上石蜡,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弹芯的固定问题呢?赵剑寒心里想着:“回头一定要好好试一试。”
参观完了之后,看到郑宏他们兄弟和一帮徒弟期盼的样子,赵剑寒说出了滑轮组的原理和用处。中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利用滑轮的记录,但是滑轮组的应用还没听说过,听到这么简单的东西有这么大的力气,郑宏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
这一次赵剑寒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一直在一旁指导他们制作动滑轮和定滑轮。当然这次仍然是采用木头做原料,还是因为没有熔铁的高炉,无法做出铁制滑轮,使得滑轮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如此,这副木质滑轮组还是轻松地提起了几百斤的重物。
看到试验的效果,这些工匠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郑宏他们看向赵建寒的目光更加热切,他们已经把赵建寒的脑子当成宝库了,恨不能再挖些东西出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偏西了,赵剑寒他们没准备在这里过夜,李叔在一旁提醒到:“少爷,我们应该回去了。”
虽然有些舍不得,赵剑寒还是依言准备上车回城,临走之前,他向郑氏兄弟下了十把游标卡尺和一百支小铁箭的订单,还要李叔向他们付定金。
郑氏兄弟交换了一下眼神,郑伟拦住了赵建寒的去路,说道:“小公子,你要的这些东西我们免费帮你做,我们只有一个请求,让我们派两个徒弟跟着你一年的时间,学习《鲁公秘录》上的技法。他们俩是我们兄弟最好的徒弟,已经得到了我们所有的真传,你以后要做什么东西直接要他们帮你做就可以了,省的你来回跑耽误时间,你看这样可以吗?”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了。”赵剑寒心花怒放,面上却故作迟疑,过了一会儿才说道:“这样啊?我有几个条件,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答应。”
在郑氏兄弟的眼中,《鲁公秘录》比圣旨还重要,原本他们没做多大指望,只是出言一试,没想到这个小公子真的有可能答应,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道:“有什么条件你说,我们一定尽力做到。”
赵剑寒眼珠子转了转,说道:“我要先看看你们的徒弟,看他们的手艺是不是很好。”
郑宏二话不说,立刻转身叫到:“秦向武、吴青山,你们俩过来,和这位小公子认识一下。”
两名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走了过来,赵剑寒一看,巧了,这俩人正是他上次到肃州城在一个广场上闲逛的时候,摆了一个摊子,现场表演泥人和木雕制作的两个工匠,赵剑寒就是看上了他们的手艺,才找到郑家村来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