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龙门魅影 第二十章 血色菖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人还是鬼?前面就是出口了,我想若是个人的话就罢了,要是粽子的话非要捉个活的卖到动物园!
于是我大胆的向前走去!虎子他们见我大摇大摆的向前,他们也不想落后,于是拿出家伙也跟了上来。
那个影子越来越清晰,就快要看到庐山面目了!没想到那影子看我们人多居然飞快的逃了!
小灵道:“看样子应该是个大活人!”
虎子道:“既然有人能进来,那么前面不远必然是出口!”
我道:“那家伙敢到这里来,也许该是同道中人!要是遇见的话要不要告诉他,里面的一切都已经让我们搞的天翻地覆?”
龙五道:“咱们走自各的独木桥便是,无须多管闲事!”
很快就到了那门口,虽然称门,但是只有个门框而已。这只是个门口,并不是出口。刚才那影子就是站在门口的。现在估计应该早跑到出口了!
门框是汉白玉雕刻,龙飞凤舞,颇为不凡!
我问道:“这里好象没有完工的样子。”
小灵道:“非也!如果所有的都那么完美,那么好与坏,美与丑,幸与不幸,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美的形式的纷呈。”
我说道:“欣赏残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么,不知道缺了什么很难觉得作品美。毫无疑问,这里缺了一扇门!当我们挖空心思的想补上一扇,当补不出来或装不上去的时候,就会感叹说:唉,太美了,太让人想象了,怎么想都想象不出,这件艺术品真是太艺术了!”
道理很简单,没有任何一扇门能配的上这门框。中国有句话叫“抱残守缺”古人认为残缺的东西记载了历史,与记忆,残砖碎瓦,古庙破钟,生命的破碎……。有的人认为是变态,但美在人心理那一种美是一种震撼!只要他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就是美的!
西方有位圣哲说过;“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缺陷”这就让我们多少明白了一些让自己在不经意间为之心动的是什么。不是我们在词典中所注示的定义为“完美”的任何事物,而是我们心里存有遗憾的“完美之中的残缺”。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为之叹息?是缺憾。是什么让我们心魂久系?是缺憾。可是真正让我们注意并理解这个缺憾是什么呢?是完美。
龙五道:“先别看了,再美的东西你也带不走,出去见见太阳先!”
我说道:“恐怕你今天是见不到太阳了!咱们出去的时候太阳恐怕已经落山喽!”
小灵道:“咱们争取天黑以前出去!”
说走就走,我刚要跨过门槛,被人从后面一把拉住了!
虎子道:“你流血了!流了好多!”
“我怎么不觉得?哪里出血了?”我居然没有注意到自己受伤!
身上一凉,好象有水从上面滴下来,我下意识的躲开!
小灵道:“这血是从上面滴下来的!”这话一出我浑身就不自在!
“那是什么?”虎子把火把举高,隐约看到有一株血红的花!
小灵道:“是玉蝉花!”小灵有些兴奋!
我说道:“难道说我身上的是“玉蝉血”?这东西可是永远都擦不了去的!”
玉蝉花又名菖蒲花。是鸢尾科鸢尾属的观赏花卉。紫红色的花大而美丽,似美丽的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常被人们栽培在公园的水池中观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小灵道:“这东西可是有毒的,你有没有觉得浑身不舒服?”
我抹了一把汗说道:“感觉有些燥热!”
虎子道:“不只你感觉燥热,我也感觉燥热!”
龙五道:“没错,我也感觉很造热!”
小灵道:“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
我道:“没那么严重吧!这种滴血菖蒲我只听说过,史书上也没记载过!有没有毒还不敢肯定,或许我可以因此长生不老呢!”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
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菖蒲还是我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池、湖沿岸不可或缺的植物。
我突然想起席慕容的一首诗: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而此刻菖蒲花还正随意绽放/这里那里到处丛生不已/悍然向周遭的世界/展示她的**/她那小小的心/从纯白到蓝紫/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请让花的灵魂死在高枝之前/让我/暂时逗留在/时光从爱怜转换到暴虐之间/这样的转换差别极微极细/也因此而极其锋利/尤其是/我曾经/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这下子算挂彩了!该有多么难看啊!中毒还是小事,把脊背弄的花里胡哨的那以后还怎么见人啊!
虎子道:“唉!还别说,挺个性的!”
龙五道:“就当是纹身好了!”说的到是很轻巧,不是长在他身上自己当然不担心了!
小灵道:“这里已经没解毒的药了,连牛黄解毒片都没了。我看还是赶紧出去!”
我说道:“别着急,我没事。或许根本没毒,要是有毒的话我还能站在这里跟你说话?”
玉蝉花一般是不会滴血的,传说有一种在开花的时候会流血,沾到皮肤上永远也洗不掉!我对此知道的也并不多!

虎子用飞爪那那株血玉蝉弄了下来,在手中把玩。小灵道:“这东西别丢了,可是好药材呢!”
虎子可不想把一棵破草烂花带回家。于是给了小灵。
小灵很高兴,说道:“多谢了,呀,还是紫血菖蒲!好东西啊!”
虎子道:“哪里这么多名堂,血菖蒲[血玉蝉]就血菖蒲,紫菖蒲就是紫菖蒲,哪来这么罗嗦!”
小灵道:“这种菖蒲属于石菖蒲类,有能流血,所以就这么叫了!”
有三种植物,均简称菖蒲。如:节菖蒲、石菖蒲和水菖蒲等,它们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其功能主治也不同。
节菖蒲:又称九节菖蒲、菖蒲。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辛,功效开窍化痰,醒脾安神。药材性状:略呈纺锤形,稍弯曲,长1~6cm,直径3~7mm。表面棕黄色至暗棕色,具多数半环状突起的环节,斜向交互排列,节上有鳞叶痕及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脆,折断面颗粒状,类白色,粉性,有淡黄色维管束小点断续成环。气微,味微酸而麻舌。
石菖蒲: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辛、苦,功效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药材性状: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棕红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环节,具细纵皱纹;上面有略呈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面有圆点状根痕或残留须根;节部有时可见毛鳞状叶基残留。质硬脆,折端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纹明显,可见多数散列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棕红色或灰黄色,粗糙,多环节。
水菖蒲又称藏菖蒲,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苦,功效化痰开窍,健脾利湿。药材性状:形似石菖蒲,但较粗大,少分枝,直径1~1.5cm。表面类白色至棕红色,节较稀疏,节间长2~15mm。质坚硬,断面纤维性差,呈海绵样,有多数小空洞,略有泥腥气。根茎扁圆柱形,少有分枝,长10~24cm,直径1~1.5cm。表面类白色至棕红色,有细纵纹;节间长0.2~1.5cm,上侧有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节上残留棕红色毛须。质硬,折断面呈海绵样,类白色或淡棕色;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有多数小空洞及维管束小点。气较浓烈而特异,味苦、辛。
大家过了门一直往前走。很快就看到前面有尊大佛,大佛后面就是出口!怎么看都有些像乐山大佛。
“很像乐山大佛啊!”虎子也有同感。小灵也说很像。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
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小灵道:“难道出口就在这大佛的后面不成?”
虎子道:“应该没错的。”
说着大家就去上前翻找!大佛很大,虎子居然爬到了大佛上面!
“有没有啊,虎子?”
我说道:“你找仔细点,估计就在大佛头上!”
突然虎子把手伸向左侧的大耳朵里掏东西!然后传出一阵响动,跟打闷雷一样!
一个很小的门洞便出现在了眼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