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跳梁者,虽强必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定方先是一滞,低头想了半天后,才呐呐答道:“末将却是没有想过。”
确实,在他的认知中,要想破罗艺的万人重甲铁骑,非得建立一支相同数量,在盔甲和武器上超出对方,战士武勇也不逊于对方的重甲骑兵方可。
若是不然,就需得用人命去填!
正面用大量的矛手和枪手,加上拒马,壕沟,然后用强弓硬弩打击敌人,只要能挡住重骑兵前几排的冲击,就可以获得胜利。
而这两条,无论哪一条都不是现在的李府可以办到的。
如果李府现在有实力在拥有大量步兵的同时再去建立一支万人的铁甲骑兵,那么李渊又何必隐忍不发,只消他老人家将手中义旗一指,天下便唾手可得了。
李府与罗艺不同,地盘要大的多,太原与河东地区,又比幽州的出产要丰富的多,如果能短期内打下关中,则关中的财力物力又是当世第一,没有别的地区可以相比,就算是这样,想再有大量步兵的同时建立一支骑兵,那也是绝无可能的事。
同理,让李家建立一支几十万人的步兵去幽州和罗艺死嗑,也是绝无可能。整个河北乱的同一锅粥一般,各大势力在河北各地占山为王,幽州出产不多,进取力不足,却是防守力量强悍的天下无敌,李家放着河东与关中等地不争,中原不打,先去河北和那些豪强打生打死,李渊就是脑子烧坏了,也干不出这种蠢事。
所以前一阵子唐俭给李渊献的五策,比如开仓放粮,联合突厥,迅速夺取关中,李渊都欣然接受,唯有派人去经略占领河北的建议,李渊却是不置可否,而在后世的历史记录中,李渊也没有这么干。
因为这么干,实在是太傻了。
而且,李家当时也拿不出合适的大将人选。李建成是世子,需要随时跟在李渊身边,而且军事不是他的长才。
李元吉奉命守太原,其实当时李家这第四个嫡子年纪还小,性格不稳,而且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李渊对他根本就不放心,当时太原根本没有受到大的危胁,所以才让李元吉当一个幌子留在太原守护根基。
李世民却是先带兵打下关中,关中局势未稳,陇右薛家已经举兵来犯,李家派出全部的精锐兵马与战将,由李世民带领去抵抗来自陇右的强悍兵马,以李世民之能,关西军将之勇,仍然是被薛家几次打的大败,还是依靠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薛举父子苦斗经年,最后才击败了薛安,稳定了关中局势。
李家的实力以及对天下大势演变的思索,稍微有点根底的世家子弟都是清楚的很。苏定方虽然人刚到李家没几天,对李家的实力以及起兵后的考虑,却是多年前就在家族内部推演过,对李家不会介入河北群雄相争的发展路线也是非常明了。
若不是苏家家主战死,又正好遇着王君廓代李元霸招募豪杰,苏定方绝无可能在这个时候便加入李家阵营。

既然李家不大可能迅速进入河北,那么如何对付罗艺,或是如何在河北平原征战,自然也不需要纳入考虑的范畴之内了。
苏定方垂首不语。其实身为河北世家子弟,他一则痛恨那些称王的河北绿林群雄,二来,也极为痛恨和鄙夷背弃大隋两代君主的信任的大将军罗艺!
这个时代,背信弃义的人不管怎么勇武善战,也称不得英雄!
苏定方虽然给不出答案,李元霸却也是知道他的不答之答。
他倒吸一口凉气,远方的天际已经隐约发白,清晨凛冽的空气使得他胸腹间一阵发凉,彻夜不睡有些不足的精神猛然一振。
自己辛苦建立班底,就为了跟在李世民**后头做一个猛将?
如果放弃以骑兵争雄的战略,这时候不去草原和突厥人争雄,却是俯首称臣,以希图对方的战马和骑兵的支持,然后落个千年之后的骂名?
就算是后来李靖生擒了颉利,李元霸也绝不能容忍自己向着那些草原上的人形野兽跪拜称臣,而要对抗突厥,不使得在李家主力西向关中的时候面临着突厥人或是其鹰犬的打击,就得在巩固太原后方的同时,得到整个晋北地区,甚至去经略河北,得到河北全境的人力物力之后,才能在漫长的边境上威慑住突厥人,甚至再进击草原!
在李元霸的心中,绝不会畏惧前路艰难,更加不会因为敌人的强大,便绕道而行!
想到这里,李元霸心中已有决断。
他转过头去,向着纳闷着的禁军校尉笑道:“卸下一部份甲胄,换做马甲,也不必多,百余副足矣。”
“好,末将这便去办。”
禁军校尉极为兴奋。大隋已经多年来没有人再去建立重甲骑兵,罗艺的背叛让这些职业军人心中甚是不服,而李家既然有心再建重甲骑兵,令得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竟是向着李元霸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大步自去安排卸下一部份甲胄,再去装配马甲。
李元霸与苏定方忍不住相视一笑。
苏定方心中甚是感慨,李元霸此举,终究说明他在短期内使用步骑协同的战法,近期之内只是以纯粹的重骑兵配合相对而言的轻装骑兵作战,而长期的目标为何,他却是还不明白。
只是看向李元霸的眼神,只觉得对方睥睨一切,霸气冲天,浑不将日后困难看在眼中,令得苏定方疑惑之余,又增佩服。
任何一个部将,自然都愿意跟着勇往直前的主将,而李元霸自然是当者无愧!
却听李元霸笑道:“先挑选部份原本就擅长骑射的壮士,充作重骑,其余数百骑充做游骑,轻重相辅,征战时必定可以大杀四方。”
苏定方重重点头,突然想起自己父亲举义旗时的檄文,不觉大声念道:“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