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学生活(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昆明师范学院》原前身是有名的《西南联大》。查百度搜索《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西南联大是由内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它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进校后得知:其《艺术系》是文革期间由原《云南艺术学院》并入该校的。再搜索:“云南艺术学院建于1959年8月,是我国西南边疆一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
《艺术系》这次批招生的只有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文艺界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旗手”亲自挂帅主抓的领域。能被第一批推荐上大学的人想必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首批音乐专业共招生约70余人,其中部队学员十一人。我们这帮带着红领章、帽徽的学员在其他同学中就更显得如鹤群中的凤凰。
有改革后的招生制度,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学的第一课:我们艺术系全体开拔到学校设在云南寻甸县的生产基地——“五.七干校”种土豆。名为开门办学。作为美术专业到外地采风、写生倒还对路。可音乐专业就没课能上,在云南寻甸那前不依村后不靠店的生产基地就整整劳动了一个月。我们学生倒没说的,从工农兵中来这点劳动算不了什么。教师们牢骚就多了。有一首不知那位老师写的打油诗曰:起床号响唱高音,老天鸣雷配和声。低头播种“休止符”,来年多是“南郭”君。
吹号起床是学校为激励我们而精心安排的一种新仪式;寻甸县是云南有名的高雷击发生区;圆形的土豆跟乐曲中的休止符形象;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音乐界的笑谈。这首打油诗表现了音乐专业教师们的黑色幽默,我记忆特别深。这让“艺术系”带队的“工宣队师傅十分恼火。为打破“十七年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统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参沙子”派到学校的“工宣队”,是从云南个旧锡矿选派来的正宗产业工人。这些正直而朴实的工人师傅与教师们打交道应了句老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至于谁是“秀才”,谁是“兵”往往也不易分得清,要视情况而定。在后来三年学习期间,我也因为受牵连遭遇过老师们这种方式的“幽默”而尴尬万分。

为表现开门办学的成果,劳动期间学校宣传部门陪同一家报社专程来“五七干校”拍摄资料。美术专业提供野外写生、下乡素描等题材到很多。音乐专业就不好选材了,最后只能将就构思出一组劳动图片来表现新型的教育成果,其中有一张野外挖灶埋锅做饭的照片要选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搭档拍摄。音乐专业与美术专业相比之下显得有些阴盛阳衰。在音乐专男生人中不自我吹嘘,我也算得上“帅哥”,又是部队学员,被记者一眼选中。虽然音乐专业女生不少,但能体现“工农兵”形象并不多,最后不苗条的她被那个秃顶的记者选中。其实我们的配合很简单:灶是事先挖好的,我们只将一口大锅安放好。但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被挑剔的报社记者要求多次重复。寻甸海拔三千多公尺,抬着一口有些分量的大锅几番折腾后我浑身发热、呼吸加快。她更是气踹吁吁、香汗津津。特别是她那“的确凉”面料的上衣下摆弯腰就担在腰间,让腰部下面上翘的部位十分惹眼。不知是记者要的就是这形象呢?还是我们气踹吁吁逼真效果让他满意,总算拍摄完了。我理所当然要把那口大锅扛回厨房。
“你家一个人该抬的起?”她跟在后面关切的说。软软的昆明话女人说出来要比男人说好听得多。
“佬的起,你是昆明人吗?”一方面是为礼貌,一方面是多听她说话。
“改(解)放军,你听不出来?我就是阔(昆)明勒。”J、G不分,UN、UO不清是昆明话的特点。三虽然对于昆明话与有些云南话的细微区别我还不能清楚的分辨出来。但它的基本特点还是清楚的。
“解放军”她这似乎客气的称呼让我觉得有点揶揄“大头兵”的味道。
“昆明话好听。”我有些无趣的搭讪着。
“那以后常说给你听,咯咯咯”。看她很坦然,我心理好受些了。看来她并没有恶意。
我与她的相识就是这样开始的。她的坦然与开朗给我留下不错的印像。结束开门办学回到学校后,为进行正常学习分班时我与她碰巧得很,不但分在一个班而且还在一个小组。老天不知是有心呢?还是无意哦?要追踪寻根的话,她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个关键……。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