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之《挥师入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简介当年,电影《红色娘子军》,让海南岛的女红军连,家喻户晓。
在川陕苏区,一个红军妇女独立师,成千上万的女红军,知道的人却不多。
38集电视连续剧《红军妇女独立师》剧稿,再现了这段历史:1932年10月,我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西行转战三千里,于1932年12月下旬进入四川北部,建立了川陕苏区。40多名女红军随军转战,进入川北;其中有汪荣华(后为刘伯承元帅夫人)、林月琴(后为罗荣桓元帅夫人)、张琴秋(后为陈昌浩政委夫人)、曾广澜(已牺牲的原红25军军长蔡申熙夫人)等。
我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占领通江、南江、巴中等地。1933年3月,红军妇女独立营成立。不久,“五百农妇歼敌一个团”。1934年3月,红军妇女独立团成立。1935年2月,红军妇女独立师成立(辖两个团)。
在川陕苏区,数十万妇女参加了革命活动。上万名妇女脱产参加了女红军或苏维埃工作。她们中,有何莲芝(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夫人)、王长德(谭政大将夫人)、王新兰(肖华上将夫人)、张文(洪学智上将夫人)、雷明珍(曾为许世友上将夫人)、王定国(谢觉哉夫人)、尹清平(何长工夫人);等等。
1935年3月底,我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八千多名女红军或家属,随军西渡。在岷江流域,红军劝留了一些老弱妇幼;后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女红军约三千人。
电视连续剧稿红军妇女独立师(剧中的女红军汪荣华、林月琴、张琴秋等,和男红军徐向前、**等,主要人物表略)
片头宽阔的土操场上,整齐地排列着几千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官兵。操场四周,围着数万名百姓;红军军旗猎猎,各种彩旗飘扬。
女红军们军容严整,军帽下微露短发;头上的红五星和军衣上的红领章,分外耀眼。她们全都打着绑腿,脚穿布鞋,肩扛步枪,也有少量轻机枪、刀矛等。
操场检阅台上方,横幅上自右至左,用繁体字大书: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成立儀式检阅台上,站着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张琴秋等领导人。检阅台侧的显眼位置,站着汪荣华、林月琴、何莲芝等女红军。
张琴秋:“同志们,我们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今天正式成立了!”右手有力地一挥。
广场上的群众举手、众女红军官兵举枪,高呼:“**万岁!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妇女解放万岁!……”
女红军官兵持枪健步走过检阅台;定格,推出剧名:红军妇女独立师本剧主题歌《盼红军》(“正月里**无哟花采……”)响起,伴随本剧各集主要画面,拉过编剧、导演等演职员表,最后推出:红军妇女独立师第一集挥师入川
密集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众红军官兵呐喊着冲上一敌军阵地。
崇山峻岭间,一队队衣衫褴褛的红军,在艰难地跋涉着。其中有不少女红军。队伍中,闪过徐向前、张琴秋、陈昌浩、汪荣华、许世友、林月琴、曾广澜、郑先如、陶万荣等人的身影。**缠着绷带,战士们抬着他行进。
上述画面,配以字幕、画外音:1932年10月中旬,40多名女红军,随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浴血转战三千里,于1932年12月中旬,来到陕西省南部。
字幕:1932年12月上旬末,陕西城固山间,红军在艰难行进。在部队行军的路旁的山坡、隘口、沟边,可以看到女红军宣传队员举着红旗,敲打锣鼓,唱着歌,呼口号,激励官兵。
张琴秋拄着棍子行走,身后的警卫员牵着马;马上驮着一位脚缠绷带的伤员。他们来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几名女宣传队员正指挥着路过的红军官兵高唱:“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
一宣传队员敬礼:“张主任!”
张琴秋:“唱得很好!继续唱,大声唱;勉励大家去战胜困难。”
陕西城固山中,红军在前进。徐向前在用望远镜观察前方。身旁的王树声道:“徐总指挥,没发现新情况。”
徐向前:“树声,部队前锋所到之处,两翼都要派出警戒部队,确保安全。”
王树声:“是!”
山谷间,道路略显平缓。女红军曾广澜跳着箩筐,跟着队伍前进。担子的一头箩筐里睡着个一岁大小的女孩,露出脸庞;另一头盛着衣物。她身后的马上,驮着一些战士的几个背包。
路边的民房墙脚下,张琴秋与几名女红军宣传队员正往墙上贴“打倒军阀”等革命标语。曾广澜等人来到;曾:“张主任。”
张琴秋:“曾广澜同志,你怎么自己挑着女儿行军?组织上决定了,你用这匹马。把孩子放在马上嘛!”
曾广澜:“她睡着了,放在马上,抖动得太厉害。我背着她骑马,马就不能帮助战士们了。这截路还算平坦,我挑着孩子走,让马为体弱或带伤的同志们驮一段路背包。”
张琴秋欲接过担子:“我替你挑一阵。”
曾广澜推辞了一会,只好让张琴秋挑上。二人边行军边谈话。
张琴秋:“你爱人蔡申熙军长,参加了南昌起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不幸在突围离开鄂豫皖苏区时的战斗中负伤牺牲了。方面军总部领导层都指示,要保护好你们母女俩。”
曾广澜:“申熙同志牺牲时,他的几位老战友陈赓、苏井观等同志都守候在申熙身旁。陈赓同志也负了重伤,前往上海治疗,不知现在如何了。你爱人沈泽民书记,则留在鄂豫皖根据地了。他们一定比我们还艰苦。”
张琴秋:“是啊,留在鄂豫皖的红军两个师,战斗力不太强。只有靠他和吴焕先、徐海东等同志率部坚持斗争了。”
红军在行进。涉过一条小河后,曾中生、邝继勋、余笃三等人边随部队行进,边议论。
邝继勋:“曾中生同志,我和余笃三、刘杞等十多位同志商量了多次,觉得部队现在的状况堪忧。我们想派人去上海,请党中央纠正张国焘的错误。
曾中生:“我跟张琴秋同志谈谈,找些化装的衣物。”
傍晚,红军部队来到一村落;有十多户人家的草房,稀稀疏疏的分布着。
林月琴等几名女红军走到村边;她们穿着红军的服装,但没有帽徽和领章。
汪荣华、郑先如等女红军,身背红十字药箱,张罗着将一些伤员安置进草房。
汪荣华:“先如,伤病员住房内,我们露宿。”
林月琴等人来到:“汪荣华!郑先如!”
二人回头,喜。汪:“林月琴,你们几个‘跑反队’也追上来啦!”
林月琴:“是啊!一直跟着红军走。部队见我们没帽徽领章,以为我们是老百姓,躲战火,称我们‘跑反队’。我们不愿被遣散,跟着红军走。”
汪荣华:“在鄂豫皖苏区时,我们有那么多女红军;有洗衣队、煮饭队、担架队、宣传队等。这次西征,就只有40多个女红军了。”
林月琴:“张主任常讲,在江西苏区、湘鄂西苏区和海南、陕北,都有女红军。”
郑先如:“快别说了!安顿好伤员,找个老乡家茅厕,解手。”
林月琴:“是啊!憋了老半天了。男红军行军时,跑到路边,很快就解手了。咱们去哪里蹲一会儿解手,就怕掉队。”
众女红军叽叽喳喳地挤进茅厕。汪荣华:“小心,别挤到粪坑里哦!”
字幕:1932年12月10日,陕西省城固县小河口上午,山尖上可见到皑皑白雪。刚升起的太阳被薄云遮住,透出几缕淡红的光线。小河边有些薄冰,河中间流水清澈。河畔一小村庄,几处墙头插着红军的旗帜。不时有男女红军来往。
村中一小院,大门外肃立着红军哨兵。院内堂屋里,正面墙上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堂屋中间放着张八仙桌,桌边及靠墙的长板凳上,坐着十多位红军干部。有陈昌浩、张琴秋、曾中生、倪志亮等。**身上多处缠着绷带,斜靠在椅子上。
张国焘:“请昌浩政委讲。”
陈昌浩:“徐总指挥和王树声同志在指挥部队,不能参加今天的师以上干部会议。刚才张主席说了,我们讨论一下今后部队的行动计划。”
张琴秋:“曾中生、邝继勋等同志提出,我们应争取在这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紫阳一带发展,建立根据地。也可考虑向四川北部发展。”
陈昌浩、张国焘颔首。
陈昌浩:“注意搜集四川的情况。”
秦岭南麓,傍晚,红军成数路纵队前进。队伍中不时闪过女红军身影。
队伍前方,传来激烈的枪炮声。部队停止了前进,显得有点乱,拥挤。
红军一通讯员骑马从队伍前面驰回。许世友举手示意:“通讯员,怎么回事?”
通讯员:“报告许团长,我红10师正与敌孙蔚如军激战。徐总指挥命我依次通知后面的部队。”扬鞭驰去。
后面的红11师33团,汪荣华背着红十字药箱,跑到程世才面前:“程团长,部队会不会在此住宿?”
程世才:“小汪,让伤病员同志们稍等片刻。前面的敌军不是我红10师的对手。等会儿就会出发。”
嘹亮的冲锋号急促地响起,红军官兵高举红旗,冲上大路旁边的一个小山顶。
敌军溃逃。
红军队伍继续前进。
字幕:陕西城固县沙河营,汉水天开始黑了,一些红军部队到了江边,正在议论。战士甲:“不知这汉水能否徒步涉过去。”
战士乙:“如果架桥,敌人的追兵赶上来,势必又是一场恶战。”
徐向前与陈昌浩等人率警卫员们骑马来到汉水边。江边浅水处已结了薄冰;江中,水缓缓流过。他们在江边稍作观察后,即从水势平缓的区域,骑马过了江。薄冰破裂,发出“嚓嚓”的声音。
江水淹到了马肚子,徐向前等人的裤腿都被江水打湿了。
上了江岸,一警卫员:“徐总指挥、陈政委,裤腿打湿了,冬天太冷,您们快去换条干裤子吧!”
徐向前:“不忙。先组织部队过江。”他转身对陈昌浩道:“昌浩,现在是冬天,是枯水季节,这汉水不算深。从马肚子来看,大约齐腰深,可以徒涉。”
陈昌浩:“必须尽快过江,才能暂时摆脱敌军。”
徐向前:“你在南岸接应过了江的部队,我回去组织过江。”
徐向前与两名警卫员又骑马返回北岸。他跳下马,让警卫员将三匹马牵过去:“把马交给卫生队,驮运伤病员。”
徐向前站到河边的大石上:“同志们,汉水不算深,能够涉过。船只和马匹很少,只能载运伤病员们。从方面军总部领导到勤杂人员,全部徒涉。”
说完,徐向前跳下坎,来到江边。他与警卫员们,手拉着手,同许多红军官兵一起,从齐腰深的水中,涉过了汉水。
**躺在担架上,被抬上了小船。几只小船在来回运输。
**:“秦基伟呢?”
汪荣华:“李政委,秦连长的伤已有好转,他拄着棍子,随后就到。”
红军大队人马在徒涉汉水。官兵们互相搀扶:“别怕,走慢点!”
“旱鸭子成水鸭子喽!”
张琴秋站在江边,对身背红十字药箱的汪荣华,郑先如道:“汪荣华,你和郑先如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像亲姐妹。”
汪荣华笑:“当然啦!我们一起参军的嘛!”
郑先如:“我俩同在红11师,她在33团,我在32团,经常挨在一起行军。”
张琴秋:“可给女同志说一下,若是在月经期,就坐船吧!”
三人正说话,陶万荣,陈眏民等女红军来到江边。陶万荣等人:“张主任,您还没过江?”
张琴秋:“陶万荣,你和陈眏民在一起?”
陶万荣:“我俩现在打杂,什么工作都做。”
林月琴,王泽南等也来到江边。张琴秋准备拉着众女红军徒涉:“你们当中,若有人在月经期,就乘船吧!”
众女红军笑:“我们没有大姨妈!”
男女红军互相鼓励,涉向对岸,边走边唱歌:红军的意志坚如钢,不怕惊涛和骇浪。战胜寒冷,征服汉江,我们有无穷的力量。
过江后,红军官兵在野地里生起许多处篝火,取暖,烘烤衣物,烧煮食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女红军指挥大家唱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几位老婆婆抱来柴火,添入红军的篝火。一位老汉送来一小土罐酒给红军:“大冷天,一人喝口酒御寒。”众推让。
一火堆旁,几名女红军偎依着,已经入睡。
汉水南岸,陕西城固县上元观。张琴秋和曾广澜从一草房内步出,身后跟着几名女红军。

张琴秋将手里抱着的女孩递给曾广澜:“你带着萍迹,就在这上元观村做点群众工作,远的村庄就不要去了。”
曾广澜:“徐总指挥多次让我和你询问他爱人程训宣同志的情况。随军西征的40多个女红军,我都问过了,均不知她的下落。”
张琴秋:“我也了解过很多人,都没有人知道程训宣同志的确切情况,只听说她在今年8、9月的肃反中被抓起来了。周纯全或许知道些情况。”
曾广澜:“我们就按徐总指挥的指示,在做群众工作时,顺便了解四川北部的情况,做些准备。”
曾广澜等在同百姓谈话。一老头:“四川,那是天府之国呢,也跟咱陕南差不多…..”
字幕:四川通江山区某山间小村庄,山顶覆盖着白雪,天气阴晦。黎明,村边一草房院落内传出狗叫声,夹杂着中年妇女的骂声和年轻女孩的哭声。
院门“砰”地一声从里面拉开了,扔出背柴用的背架、绳子和柴刀。一个面黄肌瘦。衣服破烂的约十三、四岁的女孩被推出大门。
一中年妇女站在大门口,左手叉腰,右手指着年轻女孩骂道:“我家虽然没有钱,但你到我家做童养媳,就要勤快。你皮子紧了嗦,要不要老娘给你松一下?冷,有好冷!”
女孩一边抽泣,一边捡起背架、绳子、柴刀,小声地:“往天有几个同伴一起去砍柴;几天别人都不去。我怕土匪。”
中年妇女:“不砍柴,一两天就没得烧的了。快点去把柴砍回来了,还要去割猪草喂猪。”
女孩瑟缩地嗫嚅道:“那我带点包谷饭,坡上吃。”
中年妇女:“不行!那点包谷饭,儿子和我们两个大人,中午都不够吃。”
中年妇女脸色青灰,像是鸦片烟瘾发了,打了个哈欠:“老娘要回去抽几口早烟了,你快点去。”关上大门。
女孩背上背架,拿起绳子、柴刀,慢慢离开草房院门,走向小路。
女孩走到一山脚,开始上山。从山上匆匆忙忙跑下几个年龄不一的男子汉。
女孩:“表叔,你们在跑啥子?”
表叔:“听两河口、泥溪场那边的人说,大巴山北面的陕西城固、西乡一带,来了苏维埃军队,打有钱人。万一有国民党的乱兵过来,就危险了。”
一年轻人:“不要去砍柴了,快转去吧!”
女孩:“我们童养媳,没法。找不到柴,回去要遭婆婆打,得不到饭吃。”
众人摇了摇头,离去。女孩仍上山。
字幕:1932年12月15日,陕西西乡县钟家沟清晨,雪后初霁,远处山顶覆盖着白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不少柿树上,还挂着鲜红的柿子。许世友、程世才等干部,三三两两地走向一处较大的村落。
村边,不时可以看到一队队手持红旗的战士,开过来或开过去。队伍中有曾广澜、陶万荣、王泽南、陈映民等女红军。
村中一瓦房的三合院内,正房堂屋门左侧墙上,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院坝内的十来条长板凳上,已坐了约四五十个干部。有些人在裹旱烟抽。许世友等人走进院内,众人分别寒暄:“两个来月没有聚会过了。”
坐在堂屋门侧的人有徐向前、陈昌浩、张琴秋、王树声、**、张国焘倪志亮等。
陈昌浩与张国焘耳语了几句话后,陈昌浩:“同志们,现在开会。当前,江西、湘鄂西、赣东北、陕北、海南,全国各地红军,都在猛烈地打击敌人,夺取胜利。我们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浴血转战三千里,来到了陕西西乡县。今天,我们在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先请徐总指挥讲讲情况。”
众鼓掌。徐向前站起,示意大家停下来:“同志们!沈泽民、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同志,率红25军,仍坚持在鄂豫皖根据地。我们几天前渡过汉水后,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休整时间。经清点,我军现有16000多人。目前,西北面的杨虎城部,只是远远地打**,象征性地对我骚扰。孙蔚如、赵寿山两部也是如此。胡宗南的第一师远在西安附近;而敌中央军第44师、65师则去安康地区,应付在鄂陕川边境的贺龙等同志的红三军了。”
众干部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徐向前喝了口水,道:“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西乡县钟家沟周边,群众总人口不多,无法扩大红军。同时,群众都比较贫穷,我大部队不能久驻。所以,虽然我们在这里建立了几十个村的工农政权,仍必须另寻出路。出路,在南面。”转过头,对陈昌浩:“你讲一下了。”
陈昌浩:“据俘虏交代,四川军阀田颂尧与刘文辉等部,在成都一带混战;后来,二刘又在荣县、威县等地大战。川北敌军兵力不多,方面军总部决定,进军川北,到四川去建立根据地。”
众干部小声议论,多面露喜色。**:“要争取进得去,站得稳。傅钟主任,你是四川人,你说说。”
傅钟:“我老家在川南的叙永,离川北很远。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进可攻,退可守。有人形容:‘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从三国时直到明末张献忠、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都把目光投向了四川。这二十几年来,四川各军阀混战,窝里斗展劲得很,打得乌鲜鲜的。20多年,打了400多仗,平均每两个月打一仗。”
一些女红军在院落门外瞅瞅,议论:“嗬,领导人都在!”
傅钟:“全川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现在是1932年底,有些地方的税,已经收到1987年、1995年了。”
张琴秋:“据曾广澜等女红军向周围老乡了解,川北妇女受的各种压迫,更为沉重。当地广种鸦片,成年男性普遍抽鸦片烟,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听说,‘要吃通江饭,妇女打前站’。许多小女孩成为童养媳,受苦受累。可以说,四川布满了干柴。”
张国焘慢吞吞地:“占领了四川,我们至少可以像三国时的刘备那样,三分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陈昌浩:“进军川北,翻越大巴山是捷径,但现在是冬天,困难很大。刘子才同志这几天已了解到,有小路可以翻过山,还找了个叫熊国炳的人作向导。”
徐向前:“这次召开团以上干部会,目的就是统一思想,战胜困难,翻越大巴山。大家回去后,要分头亲自到营连排班宣讲进军四川的战略意义。最后,这次翻山,以王树声同志的红73师为先头部队。树声,你的部署呢?”
王树声:“我亲率红217团为先锋,开辟道路。”
张琴秋:“除了各部队集体的钱外,官兵们自己身上的钱,也动员尽量拿出来,向周围的老百姓多买些粮食和衣物。随时做好宣传鼓动,避免减员。马匹集中起来,供伤病员们使用。”
钟家沟各村,及每个村中各处,都可看到男女红军在为翻雪山,做准备工作。有的舂稻谷,有的磨玉米;有的在大铁锅里炒米面,或炸玉米泡泡。有的人在编草鞋。有的人付银元给老乡后,在捆稻草。
郑先如提着草鞋、干粮袋等物品,走进一小院,对正在编草鞋的汪荣华道:“汪荣华,打了几双草鞋了?”
汪笑:“来帮忙吗?我本来也不太会编草鞋;编的五六双,都被男红军们拿走了。这时候编的,还不知自己能不能穿到哦!”
郑先如:“我买到一块旧羊皮;干粮也不多。”
汪荣华:“准备要充分些。周围的老年人说,这大巴山,上山70里,山上70里,下山70里,共210里山路。一天无论如何过不了山,肯定要在山上住一宿或两宿。”
郑先如:“到时候,把所有的衣物都穿在身上。我们两个团挨着的,我们就走在一起。”
一农户家中,一位老妇人对林月琴等几个女红军絮叨:“大巴山上冰天雪地,现在是冬月间,连男人都上不去,别说你们这几个年轻女子了。千万别受那个罪,就留在我们钟家沟,我给你们介绍几家富裕点的小伙子,找个好婆家,就在这儿享福算了。”
陶万荣挤眉弄眼:“你做过多少家媒?”
老妇:“我从前没做过媒;是关心你们。”
林月琴:“我们几个虽然没有帽徽领章,是‘编外红军’。但我们的心铁得很。要嫁在这里,那我们从鄂豫皖,几千里走来干什么!?”
另一女红军笑:“可惜你太老了。不然我倒要劝你跟我们红军走,没准找个更好的老公。”
众女红军哄笑。
凌晨,徐向前与王树声等人来到红73师217团,看望即将出发的先遣队。
村边大路旁的空地上,排列着军装破旧的红军官兵。洪美田等团干部向走过来的徐、王等人敬礼:“徐总指挥,王师长!”
徐向前:“洪团长,向导呢?”
洪美田指着各穿军装和便装的两人:“刘子才同志找了熊国炳同志。”
徐、王等人与二人握手。转身,王:“看来大家斗志很旺盛嘛!”
徐向前:“同志们,你们217团是先遣队,担负着为全方面军开路的任务。大家对翻山有没有信心?”
众官兵齐声:“有!”
王树声:“出发!”
洪美田团长率红217团在前进,熊国炳指点着。一些战士用柴刀砍去挡路的荆棘、藤蔓。
一些官兵在用锄头将小路挖宽,或将斜坡挖成梯坎。几位战士在一山溪上,用几根木棒搭起一座小桥。
枪炮声;红军官兵与敌作战。
以上画面,配以字幕、画外音:“红四方面军73师217团,急行军一天半,于1932年12月18日占领四川通江两河口,打垮敌人一个营。”
红军大部队到达大巴山脚,陆续登山。大家都背着枪支弹药、干粮袋、一束稻草,脚穿草鞋。有的批着被单,有的批着蓑衣,有的拄着棍子;许多人腰间挂着几双草鞋。
曾广澜背着女儿,与女红军们在行进。
山脚,**从担架上撑起身,拄着棍子,在警卫员搀扶下步行上山。
山半腰,一年轻的女红军战士解下批在身上的被单,又脱下一件衣服:“嗨,绑腿里扎上了破布、旧棉花,所有的衣服都穿上,热得有点受不了。”
年纪较大的女红军战士:“最好别脱。到了山顶才知道冷不冷。”
年轻女红军悄声:“想解手了。”
年长女红军四顾:“到那树丛后面去吧。”
年轻者到树丛后,蹲下解手。大队红军在行进,若无其事。
红军官兵们互相拽拉着,继续上山,红旗在山间飘舞。。山势渐趋陡峭,多为羊肠小道。背阴地和远处已有积雪。
两名女红军和一名男红军站在高坎上,敲着锣鼓,打着竹板:“同志们,努把力,前面就是宿营地!”
“坚持最后几分钟,马上就到山顶峰!”
张琴秋与汪荣华、林月琴、陶万荣、郑先如、陈映民、刘伯新(廖赤见、刘桂兰、张茶清)等站在山顶;曾广澜背着女儿。她们眺望山下,也极目远山,张琴秋:“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汪荣华:“张主任,这是大巴山,可不是泰山哟!”
曾广澜:“形容此情此景,也很恰当。汪荣华,女红军中,你也算读书较多的了;背诵一下李白的《蜀道难》,来形容大巴山。”
殷秀山、何福祥等后面的女红军来到了。刘伯新:“我没得啥子文化。你背给我们听听。”
汪荣华:“李白的《蜀道难》,确实背不完;只记得开头几句:‘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刘伯新:“好!”
林月琴:“刘伯新,你不是说你文化低吗,听懂了?”
刘伯新:“不就是‘啊,四川的路,太难了‘吗?”
众欢笑。张琴秋:“快行军吧!”
天渐渐黑了,风卷着雪粒,红军官兵们在艰难行进。王树声对司号员:“吹号,宿营。”司号员吹号。
宿营的军号次第相连。一山凹处,一年轻战士:“老陈,这坎下有个棚子,可能是先遣队留下的;我们班今晚就住这儿吧!”
老陈:“好,小向,就住这里。”
大家放下枪支弹药等物品,铺开随身背来的稻草后,都在谦让:“你睡里边!”
“里边暖和点。还是你睡里边!”
老陈:“年轻的睡里面。我年长,睡这外边。”
一群女红军,嘻嘻哈哈地在一树丛后解手;曾广澜给女儿解手。
一女红军:“以后部队到了哪里,让先遣队建好茅厕。”
张琴秋、林月琴等,分作几处,在张罗着宿营。
定格,伴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拉过各制作单位名称,第一集完。
(注:《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鄂豫皖苏区歌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误为江西苏区歌曲)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