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建设延安(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窑洞办公室。一张破旧方桌;一排土炕;三张两个木桩钉下地一块木板钉木桩的长‘凳’;几个装杂物的柳篓柳筐……
李英:“请坐,大家坐。副校长,我给你介绍一下。(指身材较壮实的)这位是军事教员伍珍兰;(指苗条清秀的)这位是文化教员汪如玉;(指稍长年长、40余岁的)这位是政治教员叶华;还有两位教员,这一两天内才能到校。”(说着为秋屏倒了杯水。)
伍珍兰:“周姐,我来自东北野战军作战部,专攻战术、枪械科。”
汪如玉:“副校长,我来自抗大,参加革命前,是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生。”
叶华:“秋妹子,我来自延安军政干校,毕业于苏联红军学院。”
李英:“秋屏同志,妇女干校刚刚起步,一切都很不完备,条件十分艰苦;伙食呢是小米粗粮,住的是潮湿窑洞,喝的是黄泥汤水;学员呢来自四面八方,素质是五花八门,文化高的是大专院校毕业,文化低的是小学文盲;我们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案,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力更生,边创边教。秋屏同志,可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啊!”
秋屏:“李校长,哎!我还是称你英姐吧,行不?(李英微笑点头)英姐!困难是预想中的事,我想,总不会比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啃树皮还艰难吧;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是革命火种,将来会变为革命烈火,红遍五湖四海,党是怎样培养我们的,我们就照着样子培养她们;没有教材,我们可以把我们党和许许多多英模事迹、革命经验搜集整理,因时而教、因事而教、因人而教。这方面,总政为我们选来的教员,她们比你我内行,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伍老师、汪老师、叶老师,这就要拜托你们了!至于生活上、环境上的困难,就由我来对付吧。”

李英:“周副校长!嗨!别扭,叫着别扭,我看还是叫你秋妹子顺口,(秋屏:“好!好!我乐意!”)听你一席话,我心时可轻松多了。同志们!让我们共同创建一所朝气蓬勃、大有作为的妇女干部学校吧!”
[无言,配乐画面:(以《延安颂》为主旋律)
1、李英、秋屏、教员、学员们在油灯下商谈着,徐秋屏在红壳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一部旧油印机在不停地印刷……
2、宽坦的窑洞里,没有课桌,学员们坐在简易条凳上听课,在膝盖上记录;墙上挂着的大黑板上,写着《第一课:(1)妇女干部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2)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是怎样产生的。》
3、李英、秋屏、教员、学员一起修补窑洞;修填土炕;脚踏水车往地里排水。
4、李英、秋屏、教员、学员开荒种地,浇水施肥;菜地长满蔬菜瓜果
5、学员们在自己平整的坪地、树杆、木板制作、藤条作篮的球场上打篮球;另一伙学员在练秧歌舞……
四五个教员敲锣打鼓;妇女干校第一批学员身背被袱,手提行李,即将结业离校――
徐秋屏搂着周秋屏:“姐!我真舍不得你(泪水顺着脸庞流了下来),相处才一年,在这里我学懂了人生价值,我决不会辜负干校和秋姐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会加倍努力工作向母校汇报的。”
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逐渐远去――
欢送锣鼓和着高吭嘹亮的歌声有节奏地敲打着……
秋屏挺着大肚子,站在讲台上为又一批新学员讲课――
又一批学员在欢送锣鼓声中,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告别妇女干校,不同的是她们是乘坐大卡车由近而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