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桥与黎西南等地作战,但是很不幸,师长吴高群在百胜关的战斗时中炮牺牲。名将陈光临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3个月后,陈光将军被调动到王牌师红二师任师长)。在百顺点岭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还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前进的2个师国民党军队,迟滞了敌人的推进,保障了我军防线的建立。这次战斗的胜利应该可以说非常地不容易,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部队是陈诚的十一师,是**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横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一个红军团长和政委后来都被撤职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石城保卫战中,“少共国际师”为自己正了名,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的进攻,寸步不让,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一仗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与中央红军一道离开了中央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彭绍辉将军接任了师长,政治委员也换成了肖华(据肖华将军等人的回忆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肖华一开始就担任着“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彭绍辉此前曾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红五师师长,红三十四师师长等职务,是红军中的一员虎将。在长征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五军团担任着殿后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整连、整营敌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少共国际师”自身也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后几支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1935年3月,遵义会议以后不久,中央军委根据斗争的需要,决定对“少共国际师”进行整编,改编为红十五师,归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建制。就这样,“少共国际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于“少共国际师”的文艺作品,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写出了一部叫《少共国际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和同名的20集的电视连续剧,且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我没有能够看到这些作品,于是先依据手头掌握的资料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对红军先烈们的一点敬意吧。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