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秦·历代名将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从不曾中断的古国就只有我们中国。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的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传统的名将与精英。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亟先天不足,评选出的中华名将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着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或者发挥过显而易见的影响的这样的将军或军事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冲锋陷阵,要有能统领(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或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其学说或理论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本文是在下对春秋战国至秦期间入选的名将履历作的一个班门弄斧式的简要介绍,不周全及谬误之处,敬请各位大家直言斧正或大量海涵。
春秋时期(4名):
伍子胥:★★★★
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吴国名将。其父伍举为楚国的士大夫,直谏事楚庄王而著名,平王在位时,伍举官拜太傅,辅太子建。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伍举,子胥之兄子尚也同时被害。伍子胥被迫两次出逃。伍子胥过今安徽昭关时,急得一夜之间满头青丝变成银发的传说流传甚广。
伍子胥智勇双全,进入吴国后帮助吴公子姬光刺杀了吴王僚,姬光即吴王阖闾。吴王问其治国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强守备,广积粮和充实兵库的主张,深得吴王赏识而委以重任。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主持了伐楚的战争。在柏举大破楚军并攻入楚国国都郢城。此时楚平王已死,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并挖其目。有人批评子胥做得过头,子胥说:“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前484年,伍子胥又带兵灭掉越国,俘虏越王勾践。
在当时,伍子胥和孙武齐名,是吴国成为春秋五霸的关键性人物。后被吴国太宰伯嚭的谗言所杀,(一说是死于西施的谗言)临死前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他成功地预言了吴国必定被越国所灭。
孙武:★★★★★★
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我**事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据《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孙武本姓陈,是齐国陈完之后。公元前517年来到吴国,结识伍子胥,两人结为密友。后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反复推荐,孙武才被吴王阖闾召见,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
吴王阖闾想考孙武的实际效果,孙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吴宫教战斩美姬,被吴王阖庐重用为将。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并提出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称霸的可行性步骤。公元前506年,孙武随吴王阖庐联合蔡、唐两国击败楚国,攻占楚国的都城。后来孙武激流勇退,归隐山林,不知所终。
孙子有三十年的戎马生涯,他提出的“知己知彼”和“上兵伐谋”军事思想成为了军事谋略的基础。孙武五千多言的《孙子兵法》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源头及世界的军事学的经典,孙武后来被人们誉为“兵圣”。孙武是中华军事理论的缔造者,第一人。
先轸:★★★★
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重耳流亡时,先轸与狐偃,越衰等都是随从和辅佐他的近臣。
公元前633年,晋国攻打曹、卫二国,先轸作为栾枝的副将,开始他的军事生涯。公元前632年,先轸请求率本部军攻卫之五鹿。他采取先声夺人之法,令军士在所过山林高阜之处遍设旗帜,使五鹿军民误以为晋军众多,吓得争相逃跑,一举攻占五鹿。
在城濮之战中,先轸见楚左军被诱出击,便指挥由晋国贵族子弟组成的精锐部队横击楚左军暴露的右翼。这时,伪装退的晋军也停止后退,配合中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遭到夹击,大部被歼。书有记载,“城濮之事,先轸之谋。”
公元前628年,先轸率军在崤的隘道设伏,全歼秦军,俘虏了秦国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崤之战的辉煌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秦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
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
吴起:★★★★★
春秋末期及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人(关于吴起到底应该算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在下认为两者皆可,我这里根据武将分配均衡的原则,勉强把他算是春秋时期人也无大碍。),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相传他曾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再传弟子,不过这跟吴起的军事才华没有什么关系。
吴起先是在鲁国供职,鲁国国君想启用吴起为将,抵御齐国的进攻,但疑心他不会尽力。因为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吴起毅然杀了自己的齐国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为“杀妻求将”。虽然后来吴起大败齐军,但其杀妻的做法令人不耻,吴起被迫离开鲁国。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据说他还曾替手下生仓的士兵吸脓,不过对方的母亲似乎不太领情。
吴起任西河郡守期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并著有著名的军事学经典《吴子》(俗称为《吴起兵法》)一书,提出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等军事思想,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
====================================================================
〓★〓关于春秋时期没有选入的军事家和名将的特别说明:
■司马穰苴:见《史记.列传四》,齐国皇室的苗裔也,他著有《司马穰苴兵法》一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司马穰苴治军非常地严,曾斩失期的监军庄贾和齐景公使者的随从以立威。司马穰苴率先主张“穷寇勿追”,提出了“围三缺一”的战术,但司马穰苴只有一次大规模指挥作战,打败晋国的战斗经历,随后便被齐景公撤职,郁闷而终了,限于名额,所以忍痛放弃司马穰苴的入选。
■管仲:管仲是一个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在军事上也着有训练、组建军队等等一些举措。但是管仲毕竟拜的是相,说明他是文官而非武将。而且他采取的“尊王襄夷”主要是政治上的策略,发展经济,增强齐国的国力是他的主要业绩。
■魏绛:春秋中期晋国大夫,名将。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帅斩行票”等等内容,但详细情况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厉害到什么程度。
■曹刿:可以算作一个军事理论家,他提出了“敌竭而攻,敌乱宜追”的军事思想,但是同时期的军事理论家孙武足可以盖过他的光芒。
■栾武子:春秋中期晋国的大夫,名将。晋楚邲之战时他是在失败者一方,根据记载,他的表现好于晋国的统帅荀林父。此后他在几次对外战争中改善了形象,但限于名额和他不太完美的结局让他没有入选。
■荀林父: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与楚进行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失败是他不能入选的重要原因。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他是越王勾践反败为胜的关键人物,范蠡参赞军机,却没有执掌过兵权,更应该被算作一个政治家和谋士。
■赵襄子:擅长于防守,他大破智伯瑶,是三家分晋的主角。但是赵襄子能击败智伯瑶并非他足智多谋(计谋均出自一个叫张孟谈的谋士),再加上智伯瑶狂妄之至,口无遮拦,自掘了坟墓。
■尹子玉:翻开楚国的历史,你会发现楚成王年间,楚国有一个大将尹子玉曾为楚王霸业四处攻伐,是晋文公称霸的心腹大患。只可惜在城濮大战中,楚国失败,子玉也自杀于连穀。
战国时期(8个):
孙膑:★★★★★
孙武的后世子孙。生活于战国中期,齐国鄄邑人,曾与庞涓一起跟鬼谷子(据说张仪、苏秦、尉僚都是他的学生)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用计施以膑刑(剜去膝盖骨),加以软禁。几经周折,孙膑忍辱装疯,终于回到了齐国。孙膑很快就担任军师,辅助田忌运筹帷握,擒敌立功,使赵国亡而复存。他的《孙膑兵法》(八十九篇)继承了《孙子兵法》精髓,某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创新。被认为是“兵学圣典”。
公元前353年,魏将庞涓率军进攻赵国。在孙膑的建议,齐将田忌指挥援赵之兵进攻魏国国都大梁,即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桂陵战役,大破魏军。
桂陵战役以及他后来指挥的马陵道伏击战等经典战役一样,孙膑首创性地运用了大规模机动作战调动敌军,攻其必救,“围魏救赵”,“退兵减灶”,以逸待劳等的军事战法。
马陵道伏击战后不久,齐国政坛发生巨变,田忌被政敌邹忌陷害,被迫流亡楚国,作为田忌的好朋友孙膑也从此人间蒸发,不知所终;另一种说法是马陵大捷后,孙膑就辞职归隐了。
田单:★★★★
田单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官名),名气还不太大。乐毅伐破齐,田单保全了族人而开始展露头角,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利用新上台的燕惠王和乐毅之间的矛盾,巧施反间计,使燕国撤掉了名将乐毅,换上了平庸的骑劫。
即墨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出奇制胜的战例,田单竟以一千多头火牛在前冲锋陷阵,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的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与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地害怕,大败而逃。即墨之围遂解。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被乐毅占领的城又都被田单一一收复。
齐襄王嗣位后,封田单为安平君。
乐毅:★★★★
魏文侯大将乐羊之后,曾被赵武灵王重用,赵王死后,去了魏国,听说燕昭王重任人才,又从魏至燕国。乐毅协助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国力进一步增强。公元前284年,与赵、秦、魏、韩等国联合向齐国发动强烈的进攻。济西一战大破齐军。乐毅归还借来的四**马,单独率燕军以小攻大,以弱攻强,深入齐地,仅有半年时间,燕军攻克70多座城池,攻下齐国都城临淄,尽取其宝物,财物送回燕国,乐毅被封为昌国君。乐毅军纪严明,恩威并重,受到齐**民的爱戴。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和乐毅不和,于是田单巧使反间计,燕惠王派骑劫换掉乐毅。乐毅怕遭加害逃到赵国,燕军怨恨惋惜乐毅的离开,军心涣散,被田单乘机用火牛阵杀败。乐毅的战果也丧失殆尽。乐毅后来拒绝了燕惠王的返回燕国的邀请,写下了著名的《报燕王书》。
廉颇:★★★★★
生卒年代不详公元前306年,廉颇戎马一生,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赵之良将也。秦昭王大举进犯赵国,赵惠王急调廉颇抗秦。大破秦军,迫使秦国暂停了对赵国的进攻。几年后再次带兵东征西讨,击败魏国、齐国,接连占夺城池,赵惠王大喜,特别是赵惠文王十六年伐齐这一次,廉颇大破齐国,攻取了阳晋,被赵惠文王加封为上卿、大将军。廉颇开始名扬六国,但他顾大局,识大体,负荆请罪,勇于改过,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各诸侯国闻知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而不敢正视赵国。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卒,蔺相如病重,秦国终于找到了机会,开始进犯上党,图取赵国。秦军被廉颇打得溃不成军,退出上党,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敢对赵国用武。后来,赵孝成王听信谗言,中了离间之计,把廉颇撤职,廉颇晚年时一直不得志,赵王未再次启用他,无奈只得又奔了魏国、楚国。公元前238年,一代名将廉颇抑郁不乐的仙逝于楚国。

赵奢:★★★★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善于理财,深得平原君赏识。由平原君推荐,赵奢主管赵国赋税,卓有成效。后为将,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部属。熟谙兵法,尤重灵活运用。常诫其子赵括不可满足于纸上谈兵。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韩国,秦军兵进阏与。赵王打算派廉颇出战,廉颇以为“道远险狭,难救。”于是赵王问计于奢,赵奢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赵王命赵奢领兵。
赵奢在阏与战役破格提拔许历,然后西出邯郸(今属河北)三十里即停留不进。秦军误认赵军怯弱,不敢援救阏与。赵奢乘其不备,率军疾进至距阏与五十里处,抢先占领有利地形北山,大败秦军。阏与战役大破秦军是战国后期,六国在和秦国交手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
赵奢还著有兵书,只可惜已经失传。赵奢反对空谈理论,主张“慎战”,以出奇制胜闻名。赵奢后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被赵王赐号马服君。他的不宵之子“纸上谈兵”的赵括更是古今闻名。
李牧:★★★★★
赵国后期的“北边良将也”,保命稻草!李牧曾长期驻守赵北部边境防备匈奴。先是坚壁自守,数年不战,诱匈奴主力来攻,布阵设伏,两翼包抄,歼匈奴10万余骑,后又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声威大振,使匈奴不敢进犯。此后李牧继廉颇、赵奢成为赵国的主要统兵将领。公元前234,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赵悼襄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四年,秦军进至番吾,畏李牧而退。
七年,秦将王翦等分南北两路大举攻赵,李牧与司马尚率兵抗御。秦因两次攻赵均为李牧等所败,乃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韩仓,使其诬告李牧等谋反。赵王听信谗言,逼李牧自尽,解除司马尚兵权。5个月后,赵都邯郸即为秦军所破。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白起:★★★★★
又名公孙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他多智谋,善用兵,从一个小小的左庶长晋升为国尉,武安君。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水淹鄢城﹑攻占邓等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摘自《史记》)
白起南征北战,其战功多得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当然是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之中,他以佯败诱敌,使赵括脱离既设阵地,进入伏击圈。尔后再将赵军分割包围,共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只可惜这么一代名将和秦国相国范雉失和,反对伐赵,最后被秦昭王赐剑自刎。司马迁评价说,“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
魏无忌★★★★
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军进抵赵都邯郸城下,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魏无忌深以为忧,多次请求魏王发兵,门客也用各种办法劝说,然魏王畏秦,始终不听。如姬盗兵符。信陵君一行至邺,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符后,表示怀疑,朱亥用铁椎把晋鄙打死。信陵君遂统晋鄙军,选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大败,邯郸围解。
公元前427年,公子留赵十年而未归。秦闻公子在赵,多次出兵伐魏,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国求援。信陵君率联军西向攻秦,秦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魏王为表彰信陵君败秦收复关东失地功劳,拜为上相,封邑五城。此次合纵攻秦,给秦国沉重打击。信陵君再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也从此威振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信陵君皆书其名,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秦因此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无忌死了以后,秦国就马上派蒙骜率兵攻魏,逐渐地蚕食了魏国。
===================================================================
〓★〓关于战国时期没有选入的军事家和名将的特别说明:
■樗里疾:又称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之弟也,秦在战国时期著名将领,与之齐名的是甘茂,但他两人官拜左右丞相之职,虽然参与秦的扩张战役,并取得秦楚丹阳、兰田之战,秦韩函谷关之战等等胜利,动辄斩首8万到10万不等,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军事指挥艺术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名额,相对其他分期应该略为偏少,故两人均不入选。(见《史记.列传第十一》)
■蒙骜:秦国名将,其主要战功为: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但他曾在河外之战中被魏公子信陵君率领联军击败,这样的惨败是使蒙骜失去入选资格的重要原因。其子蒙武也是秦国名将,曾追随王翦大破项燕,但成就显然要低于蒙骜。
秦朝(4名)
王翦:★★★★★
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也,本姓姬,是周朝的宗室。王翦少时就爱好兵法,且文武双全。他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他巧妙地利用军事进攻和反间计杀掉李牧,然后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国成为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消耗敌军,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以逸待劳,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迫使楚国大将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
王翦还率兵南征百越,也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秦)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蒙恬:★★★★
祖籍齐国。祖父蒙骛、父亲蒙武皆为秦之名将。传说蒙恬曾书狱典文学,改良过毛笔。他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崛起的一位著名的军事家。蒙恬因出身将门,授命率兵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抵达北疆,一举打败了匈奴的军队,收复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地区,并渡过黄河,夺取了高阙、阳山等地,摧毁了匈奴军队的要塞和据点。
蒙恬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修筑了著名的秦长城,蒙恬与太子扶苏留镇边塞十余年,是匈奴人最忌讳的秦人。蒙恬的弟弟蒙毅是他身边的重要谋士。可惜秦二世胡亥篡位后根据政治需要,杀死了属于太子扶苏派系的名将蒙恬。司马迁评价说,“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章邯:★★★
字少荣,大秦名将,官拜少府。章邯是秦朝末年的名将,是大秦朝后期的擎天柱。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没有他专门的传记。传说此人曾是李斯的门生,是从外战中起家的。他惯使长大刀,在项羽出山以前无人能在其马前走上三个回合。章邯曾率部杀死张楚政权的大将周章,大败陈胜、吴广的农民军,解了咸阳之围。凭他一己之力,延长了秦朝的寿命。章邯最终剿灭了陈胜的起义,迫使后者被自己的车夫杀死。在对付六国复辟军作战,章邯也是屡战屡捷,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杀田儋於临济下。公元前206年9月,章邯利用项梁轻敌,在黑夜发起突袭,在定陶城下,大破楚军,杀死其统帅项梁。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进兵将赵王歇和张耳围困于巨鹿,章邯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
巨鹿战败后,因为赵高的迫害,章邯于公元前207年投降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因为其部二十万人在新安被项羽坑杀,章邯心情郁闷。章邯等三王中了韩信的暗渡陈仓之计,没有完成将汉军堵截在蜀中的任务,被韩信杀败。一代名将章邯含恨自刎而亡。
项羽:★★★★★
西楚霸王是中华武将第一人!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地,故姓项氏。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项羽幼年学武,力能举鼎,他曾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在中华历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项羽与叔父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崛起于秦末。他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在千军万马中冲杀如入无人之境,鲜有人能在其马前走上三个回合(传言)。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项羽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史书上有各路诸侯跪在项羽面前,以膝而行,战战兢兢不敢抬头向上看的记载!能让人们害怕成这样,需要怎样的武勇呢?
西楚霸王在八年时间内,身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胜无不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据称有八十万大军(未考证)会战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人少食尽,军心大散,被汉军十面埋伏,死伤大半。项羽与从者八百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乌江,敌兵追到。其最后二十八名随从全部战死,项羽不愿独生逃命,在乌骓马投江自尽后,项羽独自徒步回身死战,以一柄戟、一柄剑砍杀汉军数百人!奈何汉军人数众多,将其团团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于乌江畔,实在可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篇则是后人对这位以武勇著称的“中华战神”的缅怀。
==========================================================================
〓★〓关于秦朝没有选入的军事家和名将的特别说明:
■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人说尉缭是鬼谷子的高足,学成后即过着隐士的生活,后应魏惠王的招聘,曾向其陈述兵法。《尉缭子》24篇,近万言。可见他的军事理论来源于鬼谷子兵法,他自己既没有实践,也没有太多什么创意。不过据说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是他的学生。
■王贲:频阳东乡人,秦代名将,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其成就不及其父,生活在其阴影之下。王翦之孙王离也是秦朝的一位名将,可惜年纪轻轻就被项羽所杀。
【特别说明】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的或为个人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