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篇·历代名将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从来不曾中断的古国。中华民族拥有骄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华夏大地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够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的名将与精英。诚然 ,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评选出的中华名将中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 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或者影响的将军或指挥官。
② 入选者不能只是匹夫之勇,要有能统领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入选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明朝 (1368-1644),由朱元璋建立,共经历了16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典型的封建王朝。本文介绍的是大明时期入选的名将简历:
明朝(9个):
徐达:★★★★★
(1332~1385)大明名将,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朱元璋的同乡,跟朱元璋一起放过牛。1353年,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就参加了。徐达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数败张士诚军,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徐达奉命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占领山东全境。1368年3月,进军河南,取汴梁。继在塔儿湾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移师北上,连克卫辉、磁州。会诸军于临清,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破通州,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推翻元朝。
1370年1月,徐达被明太祖任命为征虏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在沈儿峪大败王保保,擒元剡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将佐1685人,士兵84500人,王保保率少数随从逃往和林。
徐达治军严明,功成不骄,不近女色,财宝不取,公正无私,是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1385年2月,徐达在南京病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将他的塑像摆放在功臣庙,以表彰他为明朝建立的卓越功勋。
常遇春:★★★★
(1330—1369)大明名将,字伯仁,明凤阳怀远人。他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朝末年跟从刘聚啸聚山林。1355年转投朱元璋,朱元璋开始并不信任他。在横渡长江一战中,常遇春持铁戈当先登陆,杀散元军,冲上了牛琽矶,攻占采石,太平,立下头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 等军职。
攻宁国,常遇春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第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常遇春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而横行于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这么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自然能代表着明朝初年的杰出军事人物。
蓝玉:★★★★
(?—1393)明朝定远人,常遇春的表弟,明朝开国的元勋之一。史书记载“临敌勇敢,所战皆捷”,常遇春死后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参与了明军的伐蜀。洪武初年,蓝玉参加了数次明朝的北伐战争,当时是作为徐达的前部先锋。后来又西征甘、青,挺进云南。“数总大军,多立功”。
1388年,蓝玉领兵15万远征漠北,大获全胜,一直打到鱼儿海,杀了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被封为凉国公。这也是蓝玉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蓝玉成为继徐达、常遇春之后,明朝最有威望的武将。后来他被明朝派往陕西练兵。可惜因为骄横跋扈,我行我素,据说蓝玉蓄庄奴干儿子达数千人之多,还鞭打御史,破关冲卡。1393年,因锦衣卫诬告其谋反,而被明太祖处死,蓝玉之死其实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必然结果。
综观蓝玉的军事活动,大都能够取得胜利,他为明朝初年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初年最具代表性的将领。
王守仁:★★★★
(1472-1529)字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之阳明先生,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职务。王守仁不仅是明朝中叶的著名的军事家,同时还是哲学家、教育家。本文只介绍他军事方面的主要成就。1517年,王守仁在江西曾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明武宗年间,南昌宁王起兵叛乱。王守仁用离间计使宁王对其谋士产生怀疑,而不用其计。为己方的军队争取了部署和运输粮食的时间,从而遏止了叛军的进攻。安庆告急后,王守仁募兵八万前往增援,行至丰城,王守仁和诸将商议后,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率军攻打南昌,击败敌援军,最后攻破南昌。宁王攻不下安庆,拒绝手下攻取南京的建议,回援南昌,结果在半途被王守仁的伏兵杀得大败。最后仅用一个月,宁王的叛乱就被平息。在镇压宁王叛乱中王守仁展示的军事才华非韩信、白起莫及也。后来宦官刘瑾专权,欲制王守仁于死地,王守仁诈死骗过奸臣们的加害,保留得残生,也显示了他过人的韬略。
戚继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聪颖,文武兼备,15岁就习兵法武备,通经史大义,17岁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1533年,戚继光晋为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全省备倭。1555年,他奉调浙江防倭,翌年升任参将。他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余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戚家军”。戚家军作战勇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倭寇闻风丧胆。1568年,戚继光奉命北戍蓟镇,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练兵事宜,节制四镇,官至左右都督。由于功勋卓著,明王朝加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左都督、太子少保,位列三公。1583年,戚继光奉调广东。翌年,抱病请退,回归故里。戚继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报国为民,忠孝闻名。1588年,戚继光病逝于蓬莱故里,时年60岁,谥号“武毅公”。戚继光毕生博览群书,文武全才,著有《莅戎要略》等兵书和诗文集《止止堂集》等。其中《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均被列入我国古代十大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俞大猷:★★★★
(1503~1580)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字志辅,福建晋江人。 他20岁时继承父职任百户,开始学习骑射,“剑术天下无敌”。后历任千户、武备、参将、总兵官等职。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荐为备倭都指挥。又参与交黎之役,以功进参将。他移师浙东,抗倭于王江泾,并围歼徐海、陈东等匪类,以功加都督佥事。后任参将。又镇守南赣,平定广东张铤叛乱。后任福建总兵官,破倭于福建兴化,时称俞家军。次年任广东总兵官,获海丰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总兵。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善用兵,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万历初夺职,一度复起,后任军都督佥事,乞归。卒于家,谥武襄。 俞大猷戎马生涯47年中,抗击倭寇入侵的时间达13年之久,他著有《正气堂集》、《剑经》。

袁崇焕:★★★★★
(1584年-1630年)字元素,广西滕县人。万历进士,明代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1622年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并筑宁远城,以御清兵。因获宁远大捷,清太祖努尔哈赤受伤死,官至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清太宗皇太极又大败而去,崇祯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警星夜入援京师,但崇祯中后金的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袁崇焕被碟刑处死于西市。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世佘幼芝女士。1782年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李自成:★★★★
(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1629年起义,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李自成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等地。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等地屡败明军。在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三围开封。在朱仙镇近战中李自成沉着冷静,运筹帷幄,采取了“围点打援”,在朱仙镇东南明军的交通线上挖掘百里长壕深沟,截断明军粮草;同时堵截贾鲁河之水,让明军得不到饮水。终于大破明督师丁启睿、总兵左良玉部十余万,俘明军数万人。
面对重新纠集气势汹汹的明军,李自成故意示弱,且战且退,把明军引到对自己有利的既设战场,然后在汝州之战中歼灭明军四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乘势间道缘山追击,尽歼镇守潼关明军,击杀孙传庭,占领潼关、西安。1644年以西安为西京,建国大顺,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清兵入关后,迎战失利退出北京。1645年四月,率军由武昌辗转至通山县九宫山下,不料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
李自成虽然后来建立了大顺政权,并称帝,但因为时间过于短暂,所以他的这一身份没有得到史学界的认可,人们仍然定位他是一个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所以李自成入选了名将之林。
李定国:★★★★
(1620~1662)陕西榆林人,幼年即加入了张献忠的农民军,被张收为养子,和孙可旺一起成为张献忠最得力的干将(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的人都知道)为大西政权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继续领导农民军与南明、清军作战,纵横在贵州省,迫于形势联和南明抗清。
李定国曾在桂林、衡阳两次大捷歼灭清军数十万,击毙清朝两个王,解放了广西和湖南的广大地区,连获大捷。这是奠定李定**事名将地位的重要筹码。
他率军从武冈出全州,除梧州外广西全省皆复。大军入湖南,进江西。永历朝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
曾指挥所部在缅甸与十万缅军作战,大败缅甸军。但无法救出被缅甸软禁的明朝皇帝。清朝统一全国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李定国也无力回天,1662年6月27日复国无望的李定国忧郁地病死在云南勐腊。
===================================================================
〓★〓 关于明朝没有选入的军事家的特别说明:
■ 明初的李文忠、耿炳文、傅友德、沐英、郭英等虽然武功不小,但相形已选入这些武将的事迹有逊色,故而放弃之。
■ 明成祖虽然在军事上造诣很深,但他毕竟是皇帝。李景隆虽然是李文忠之子,被寄予厚望,但此人言过其实,白河沟战役中的失利,是影响他没有入选的重要原因。盛庸因淮河之败;铁铉因只有济南战役的辉煌所以没有选入。
■ 平倭名将朱纨的服毒自杀后带来的倭事猖獗10多年,虽然并非他策略不当,他这种敌外夷而不敌内奸的大意,造成10年倭患的灾难,明王朝由此衰竭。胡宗宪用离间计消灭陈东等倭匪等事迹相对 而言较平淡,故未被选入。
■ 王崇古平定北疆和杨嗣昌毕竟是文官,而明末卢象升、吴三桂、左良玉等人限于名额被放弃。努尔哈赤因为是后金建立者的缘故没有入选。
■ 于谦:明浙江钱塘人,字廷益。明朝兵部尚。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发兵侵犯边关重镇大同。明英宗被俘,50万大军死伤过半,兵部尚书邝野等50余名高官遇难。这就是震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于谦临危受命,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北京城的防务部署妥当。于谦整编了京城残留军队和外地援军共22万,分营列阵于九门之外,大破瓦剌,击毙铁脖元帅。也先撤军,退回塞外。于谦又派出骑兵一路追击,沿途斩获颇多,北京保卫战胜利结束。于谦保住了大明江山。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之后,杀害了文韬武略的于谦。毕竟是个文官限于名额放弃之。
■ 熊廷弼: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以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上疏备陈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巡抚杨镐之议不和。萨尔浒之战后,以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任后,立斩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他还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策略以守为主,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熹宗初立,以不进兵为言官所劾,上书自明,求罢,朝廷以袁应泰代。1621年后金破沈阳,袁应泰死;不久辽阳又陷,震动京师。熊廷弼被召入朝,首建三方布置策,遂进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复经略辽东军务。朝廷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而熊廷弼则徒拥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王化贞握重兵,不听节制,兵败后弃广宁退走,熊廷弼见大势已去,随之撤至关内,被下狱论死。崇祯时获昭雪。有《熊襄愍公集》。熊廷弼虽然也曾执掌兵权,但总体感觉属于文官授武职,类比于明末的杨嗣昌、杨文岳、丁启睿等人。
■ 郑成功:民族英雄,收复台湾让他享有国际声誉。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其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个中日混血儿。明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曾在东南沿海组织抗清斗争。但其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以及大规模开发台湾。公元1662年12月23日,郑成功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兵行险着,渡过海峡进军台湾,经过激战,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因为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公元1662年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郑成功的收复台湾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因为对手(荷兰)势力太弱,不足以体现郑成功军事上的造诣,而郑成功在抗清方面屡战屡败是他落选的重要原因。
【特别说明】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或为个人的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