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史研究者一般在谈到德国陆军的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布劳希奇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他开了纵容希特勒干预军事指挥的先河。从某种意义上讲,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败亡。
在基辅会战以前,德国的陆军总司令部实际上已经被下降到一个普通的执行机关。哈尔德曾经与布劳希奇元帅商议,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进行“不能容许的干涉”,哈尔德建议他本人与布劳希奇一起辞职。但是布劳希奇不同意,布劳希奇认为这样做“并不实际,而且于事无补”。这一事件成为了人们认为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主要佐证。我个人则认为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vonBrauchitsch)是德国陆军中一位很有才华的战略家殛指挥官,他曾被他前任弗立契将军赞誉为“最好的马”。他并非如某些学者所想象的那样地不敢反抗希特勒,而是多次就一些重大问题和希特勒面对面地争论。布劳希奇是精通官场权术的人,他很有教养,不会去**裸地直接顶撞希特勒,而是很注意说话处事的艺术。例如布劳希奇曾拜谒希特勒,以专业角度委婉地坦陈德国陆军存在的弊端不适宜于对英法作战,结果被希特勒训斥了一顿;在对苏联作战问题上,布劳希奇也多次与希特勒意见相佐,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
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失败以后,布劳希奇即被作为了替罪羊,他自己以心脏病“一再复发”为籍口,两次向希特勒请求辞职。不过据说,第二次请辞应该是希特勒的意思。在约翰·托兰的《从乞丐到元首》一书中提到在12月19日,布劳希奇面见了希特勒,要求继续后撤,两人私下辩论了两个小时,会谈内容人们不得而知。布劳希奇走出元首的房间时,脸色惨白,全身战栗,应该不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布劳希奇对凯特尔说,“我滚蛋了!他(指希特勒)把我撤职了,我混不下去了!”几个小时以后,希特勒召见了凯特尔,宣读了他自己亲手写的手记,宣布他希特勒本人将兼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两天以后,希特勒才对外宣布接受了布劳希奇的辞呈,冠冕堂皇地解除了布劳希奇的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三个月以后,希特勒在与戈培尔等心腹谈到布劳希奇时,评价他是“一个爱好虚荣,懦弱无能的可怜虫,笨蛋一个。”直到战争结束,希特勒也未再赋予布劳希奇兵权。因此布劳希奇根本没有去反抗希特勒的机会和可能。

我认为布劳希奇之所以屈从于希特勒的淫威,主要还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第一,是希特勒一手提拔了他。布劳希奇原本只是陆军第4集团军的总司令,1938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才担任陆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并且他还接受过希特勒大笔的赠款(八万马克)。在布劳希奇家庭破裂时,是希特勒帮他说服了原来的布劳希奇太太答应离婚,(呵呵~~一定没有人相信希特勒还管这样的事吧?)然后布劳希奇娶了一位新太太。希特勒对布劳希奇有提携之恩,因此布劳希奇对希特勒感恩戴德,不可能去萌生反抗希特勒的动机和理由。
第二,希特勒是当时德国的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望,而且他常常会用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的理论来解释军事问题,这些都是布劳希奇所不擅长的,更何况布劳希奇的口才远远比不上善于诡辩的希特勒。在入侵捷克前夕,布劳希奇曾尝试着代表当时的参谋部去游说劝说希特勒放弃“绿色计划”,但以失败而收场,而且恰恰事实证明希特勒才是正确的,德国如愿以偿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才华横溢的布劳希奇担任陆军总司令期间还是做出过一些出彩的业绩,譬如1940年7月,他在法兰西战役中的出色指挥,使德国在一个月之内就搞掂了欧洲传统的军事强国——法国。布劳希奇建立的功勋为他赢得了元帅军衔奖赏,此后他又成功地指挥了巴尔干战役和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
第四,在莫斯科战役中正是布劳希奇反对在占领斯摩陵克之后(距莫斯科仅200公里),中央集团军群转向南方去执行基辅会战任务;另外后来也是布劳希奇的坚持,希特勒才不得已放弃了更为荒谬的大纵深包围莫斯科的计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布劳希奇元帅并非无能之辈,只是因为纳粹德国那种特殊的原因亟政治环境,使他没有能够尽展其才华和抱负,布劳希奇还是尽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德国陆军总司令的本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