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 勤劳阿公与故乡山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月二十七日
早上,早早起来,拿着木板到村后的牛路放田水。前天,老妈去放满了。昨天傍晚去看禾田,又见干枯。本想要放水的,那时人多水少,排队分水,等不到了,今天就赶早去。
早上去时,水沟的流水很大,又没有人争水,太好了。真是良机不可失,木板插下去,水就上田。急忙回家放牛去,昨夜己和公公讲好。这几年,我己很少放牛。
公公一生勤劳,老来酷爱牛。牛是农家宝,他是爱牛如爱命。耙田时,牛在前面拉着耙儿,他总在后面扶着、用力推着耙儿前行,好教牛儿省力。他也从来不打牛,他说牛儿耕田辛苦,怎么可以打骂它呢。牛儿是他无言的伙伴,一年之中,从早到晚都是和牛在一起度过。不管风吹雨打,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不怨天,不怨人。牛儿肥肥,他却骨廋如柴。不过身体还好,精神饱满,红光满脸,待人和蔼可亲。
赶到禾坪找牛儿,却不见了,知道公公放走。路上遇见堂弟大胡,要他马上回家去拿我的草帽来。顺着村道匆匆追去,在村后,只见长长的牛群向尖山方向慢悠悠地走着,公公和他的老牛、小牛走在最后面。我争着要去放牛,公公却不愿意,自己硬要去的。他己把米装好提在手里,带着锅子,在山上煮午餐。他固执地说:“你没戴笠儿,不要去。”“在后面,大胡拿来了。"我急着说。把牛绳抢到手,他要把他的大笠儿给我,我笑着说不要不要,太难看了。争吵不过之时,大胡从家里奔跑着赶来。想不到小堂弟小胡在后面气呼呼地赶来,也争着要去。我坚决地说一律不准去,没有带你们的米也。要去明天再说,今天我去定了。路过的村民见公公的孙子们争着要去放牛,笑着说:“你公公可要放假了。”
前面赶牛的小孩回头说:“书生也来放牛。”向前一看,这群放牛郎就数我最大,真是的......
牛群慢慢地走,一步一个脚印,让人急得慌,这样的速度何时才能到达山上。
抬头望,巍巍的尖山、掌山耸立在眼前。啊!故乡的山。你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壮观,那样的清秀,那样的翠绿。
田野的禾苗插好不久,一片片青青绿绿。田里的花生发芽了,长出一寸长的小苗,一排排,长得整整齐齐,嫩绿得可爱。
多少日子,没有来看这熟悉的田野,都成梦了。在童年,想那时,终日徜徉在绿色的田野上,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童年的足印。走在田埂上,去捉青蛙,去钓鱼。听老人讲故事,与小伙伴相互追逐着。听村里的哥哥、姐姐们的山歌,那些童年的乐趣,远去了,远去了。童年的伙伴长大了,他们都外出做工,去深圳、去广州,在各地。远去了,正如我的童年,一个拉着牛儿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童年,充满幻想的童年。

现在,只有和比我小得多的孩子一起来到山上放牛。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田野,他们能强烈地感觉到这山这水的美吗?他们对这一切充满着依恋吗?
茂密的山林,被人砍伐光了,山沟的流水也小了。曾经流着清水的新溪已经没有水,溪底只见干白白的一条,让人感慨。想那小的时候,在这条溪里自由自在的游泳,那是多么开心的事。牛儿隐在水坑里,赶起来吃草,它们悠闲地寻找嫩草。过了一会,也该煮饭了。先去捨干柴,劈碎,选一棵大树下造了一个坚固的石头灶。到那山沟洗米去了,不久生起火来。那些小的们想不到我干这活儿如此熟练,教训他们说,我当年放牛时,你们还在你们妈妈的脚趾头里呢。又去水沟里洗个身,啊,山中的水是那样让人全身舒服清爽。喝下一口,那清甜可口的山水,沁人心脾,还想再喝。
两头牛儿很温顺,静静地在吃草。牛的肚子也真大,总是吃不饱的。常言道:人心肝,牛肚子。
山水做的米饭真香啊,香喷喷的,明知道吃饱了,还想吃,满满的一锅饭也给食下去。在平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下午两点钟后,一头头牛儿下山了,它们也怕热,到有水的地方,翻翻身子,不愿起来。
突然,一片乌云飘过头顶,一阵很大的急雨和狂风袭来,我想这下可惨了,只戴着一顶草帽,不济事的。南边乌云密布,雷声滚滚。东边却是大晴天,晴空里,飘着几朵白云,无声无息。
想不到,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会儿,天又放晴。蓝天白云,大地一片清新。
西边的太阳,慢慢地下坠。向村庄那边望去,饮烟己起。牛儿自动地一头跟着一头懒洋洋地上路,它们知道回家的时候到了。
傍晚,我在家里种花木。那是黄枝,在山上挖的,放在旧面盆里种。黄枝开的花很香,叶子四季常绿,它的根古色古香,十分可爱。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