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军阀混战前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随着满清王朝的最后灭亡,在中国版图上出现了一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特殊时期。
封建统治死而不僵,阴魂不散,国民政权建而不立,难行其势。
因此,形形色色的军事巨头各据一隅,把国家变成了若干块肥肉。
最初在袁世凯时代担任其陆军总长的段祺瑞,曾在1916年当选为民国副总统的冯国璋以及那个臭名昭著的复辟狂,“辫子将军”张勋等,都是这路货色。
他们依仗手中的兵权,占领一省或数省,军事上相互对峙,政治上尔虞我诈,动辄火并,生灵涂炭,把全中国老百姓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历史到了20世纪初,辛亥革命已经取得成功多年,在号称“民国”的旗帜下,新一代军阀浮出水面,冯玉祥,张宗昌,吴佩孚,孙传芳及曹锟,张作霖等名气渐大,并且分成了直系,皖系,奉系三个主要派系集团。
军阀与商团狼狈为奸,受派系利益的驱使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兴风作浪,或兵戎相见,血流成河。
或握手言和,灯红酒绿,把整个华夏笼罩在一片乌烟瘴气之中。
而国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者冯玉祥,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青县。
行伍出身,辛亥革命前为北洋军第二十镇管带,并参加了滦州起义。
在袁世凯亲信陆建章的扶植下,冯迅速被提升为旅长,所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为冯氏起家的资本。
此后,冯参与反袁护国,反对张勋复辟,支持护法战争。
1921年,冯所部扩编为第十一师,冯任师长,兼陕西督军。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任河南督军。
冯虽依附曹锟却非曹嫡系,故始终受到直系吴佩孚等排挤,被调任陆军巡阅使闲职。
冯勤于练武习文,且治兵有方,颇重视军队教育,或宣扬传统道德,或求诸西方基督精神,但始终缺乏明确的政治理念。
冯玉祥因1924年第二次直隶大战期间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此京政变而名声大噪。
冯,胡,孙在北京政变后组成了国民军并分任国民军一,二,三军军长,冯兼任总司令。
冯玉祥驱逐逊清废帝溥仪出紫禁城,又数电邀请孙中山北上,一时博得了社会的普遍同情。
然而,冯玉祥并不理解孙中山事业的意义,在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同时,又促段祺瑞复出主军,加张绍曾为总理主政,试图把各派政治力量纠合在一起,来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
二.
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迅猛发展,严重威胁着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民族资产阶级也因惧怕工农运动而动摇起来。

他们极力支持和纵容拥有军事实力并蓄谋的蒋介石发动政变,建立反动统治。
在中国内,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麻痹,对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无力阻止局势的逆转。
蒋介石集团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1927年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屠杀人和革命群众。
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峙,并与帝国主义协同对武汉实行经济封锁。
汪精卫在4月初从法国回上海,随即赴武汉。
他把自己装扮成“左”派领袖,取得了武汉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大权。
武汉政府为了打开局面,决定第二次北伐,任唐生智为总指挥。
4月19日在武昌南湖誓师,21日沿京汉路向河南进发。
这时冯玉祥也由陕西向开封进攻。
5月下旬,北伐军三个师在临颍十里头战役中击溃奉军主力。
北伐军与冯部国民军合作,占领了郑州,开封等地。但武汉政府面临外交孤立,经济困难,军人夏斗寅,许克祥相继叛乱。
汪清卫6月19日到徐州与蒋介石达成“清党”协议,7月15日在武汉实行“分共”。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夭折。
奉系张作霖挥师入关,在追歼直系残余的同时更欲染指京畿。奉张害怕冯玉祥独控北京政权,极力捧段再起。
参与策划了北京政变的段祺瑞此时已无军事势力,只能行靠奉,国两大实力派的支持才能上台。
冯,张均力主对长江各省直系实力派用兵,段则坚决反对,试图保存直系残余为己用,以维持对奉、国两系的政治均势。
冯玉祥在各方的军政压力及既得利益诱使下,改变了自己拥戴段孙合作,建立一个左倾色彩的中央政权的政治初衷,最终和奉系及段祺瑞达成组成执政府的政治交易,段以执政名义集元首和总理于一身。
段祺瑞独自出山总揽大权使冯玉祥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不仅无法向孙中山等左派人士交待,国民军所获实际利益比期望的又少得多,在奉军的强大压力下冯又不敢力争。这种结果是冯玉祥军阀实用主义立场及个人性格所决定的。
冯玉祥的一生中,在很多重大军政事件的处置上都有虎头蛇尾,瞻前顾后,左右摇摆不定的特点。
这在北京政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北上途中所说的:“当初北京发生变化的时候,国民军的行动好像真有革命色彩,后来就一天不如一天,似乎受到别种力量的牵制,不像革命运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