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朴实的革命真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刘文辉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川系军阀中属“保定系”。
刘文辉投身戎武之时,刘湘早已是少将旅长,刘文辉虽不在刘湘系统中任职,但他的发展壮大是与刘湘的提携扶持分不开的。
刘文辉对刘湘也有过不少的帮助,如军事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援助,政治上的掩护等。在较长的时间内,刘湘与刘文辉在四川的军阀混战中,一直互相依赖,时人称之为“川军二刘”。
经过长期的混战,四川的一些老牌实力派,如熊克武,刘存厚,杨森等人,或失败下野,或被严重削弱,都丧失了争夺四川霸权的实力,二刘则成了最强大的两支势力。
刘文辉后来居上,身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边防总指挥,二十四军军长等职,其防区包括川康一带八十一县,几乎占四川总面积的一半。
地盘大而且富,兵力达12万人,在四川各派中首屈一指。
刘湘此时担任四川善后督办,二十一军军长,其防区包括川东南和鄂西一带共计有四十六个县,特别是控制着四川水陆交通的枢纽,进出口要津重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兵力约11万人。
地盘上虽稍次于刘文辉,但兵力上与之旗鼓相当。
历史,是一种信念的凝聚,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是一个时期人心向背的记载,是这片土地上逝去的每一个坚强斗争的日子的总和。
南昌起义是在极端危急的形势下挽救中国革命的壮举。
一个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朴实的真理,革命,是永远扼杀不死的!
点着油灯燃亮的历史,穿着草鞋走过来的战士,扛着土枪打下的江山,写下的,却是人类历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诗篇。
“是针锋相对地斗争还是委曲求全,当时党内意见并不一致。”
自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分共”,背叛革命后,临时中央在武汉确定了新政策,一方面,着手制订湘,鄂,赣,粤四省秋收起义计划。
另一方面,以中国所掌握和所影响的部分北伐军为基本力量,拟重返广东,实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举行第二次北伐。
7月中旬,临时中央常委会初步决定,以在“东征讨蒋”口号下聚集在江西九江,南昌一带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师和朱德领导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为基础,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二.
孙中山死后的几个月,鲍罗庭成了中国政局中最有权力的人物。
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他的意见对党中央至关重要。

鲍罗庭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听了李立三关于起义的汇报,他用沉默不表态作为回答。
而瞿秋白,张太雷则完全赞同。
瞿秋白立即动身去汉口,向党中央汇报。
李立三等不及中央的指示,在7月24日召开了第二次九江会议上,决定叶挺,贺龙部队于7月28日前集中南昌,7月28日晚举行暴动。
如果历史照此发展,那人民军队今天头顶的就不是“八一”军徽了。
周恩来在武汉首先得到了李立三的报告,党中央立即展开讨论,最后同意举行暴动。
但认为理想的暴动地点是九江南浔。
又是李立三挺身而出。
他坚决反对把起义地点设在南浔,因为九江地区的军阀部队已经聚集,对起义不利。
同时,准备起义的叶挺,贺龙部队已经陆续开往南昌,在南昌起义势在必行!
李立三说服了周恩来,起义地点确定为南昌,起义时间定为1927年7月30日晚上。
再次干扰了起义按时举行的是张国焘。
7月27日晨,张国焘抵达九江,带来了中央的最新意见。
张国焘曲解了党中央关于“起义要慎重”的意见,提出“应该争得张发奎的同意”,要求重新讨论起义。
第一个拍案而起的还是李立三!
周恩来也拍案而起!
周恩来事后对别人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
当时,知道起义秘密的人过百,一些起义部队正在调动,起义如箭在弦,已经无法阻止。
最终,张国焘只得服从多数。
于是,起义时间最后定为1927年8月1日凌晨。
那是人最为困难的日子。
描述自己当时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李立三在此时刻,决然提出并果断坚持南昌暴动,贡献巨大。
起义发动前,时任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第四军25师师长的陈辉,利用与张发奎等人的关系,探知贺龙,叶挺等人将要被扣留,解除兵权。
他马上约了叶挺,贺龙,廖干吾和高语罕数人到甘棠湖划船。
正是在这艘小船上,叶挺,贺龙得知了自己的危险处境,最终定下了起义的决心。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手下不少将领主张派兵夹击起义部队。
陈辉再次献计,建议张部跟随起义部队一同进入广东,以“援师讨逆”的旗号进而夺占广东地盘。
张发奎觉得划算,便采用了这个建议。
正是陈辉的这个建议,使南昌起义部队得以迅速打开了南下广东的通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