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誓死牺牲的精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蔡廷锴1892年生,广东罗定人,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父亲务农,兼做裁缝和兽医。
蔡廷锴童年就帮农活,9岁入塾,11岁丧母,12岁辍学,即随父做裁缝,学医。
他性格倔强,贫困的生活,使他对旧社会更是具有反抗精神。
12岁时,他听乡亲讲述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故事,深受感动。
当听到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行径时,心甚愤恨,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萌发。
为寻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当兵卫国的朦胧思想,蔡廷锴于1909年蔡廷锴刚18岁便毅然投奔广东新军当兵。
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次年,武昌起义,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在年轻的蔡廷锴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依然是军阀混战,内战频繁,民不聊生,他决心追随孙中山,继续参加民主革命。
北伐战争期间,由于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屡立奇功,成为号称铁军的第四军中一员杰出的将领。
同时也是师长陈辉的顶头上司。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蔡廷锴升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率部参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战役,勇猛苦战,立了战功,是“铁军”的一支有生力量。
后第十师扩充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下辖蒋光鼐的第十师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师,蔡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初,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陈铭枢,蒋光鼐,戴戟先后离开武汉投靠蒋介石,蔡廷锴调升第十师师长。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
蔡师在河南激战奉军,配合兄弟部队攻克临颖、开封。
7月汪精卫在武汉后,蔡跟随叶挺部队行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任左翼总指挥,率师南下。但因阶级和认识的局限,不赞成的主张,所以在南下时,便脱离了起义部队,把第十师开到赣东铅山。
不久,蒋光鼐来铅山,回任十一军副军长,蔡率部随蒋入闽。
此后,蔡廷锴在蒋介石麾下,不断参加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1930年,蒋蔡两师参加蒋介石对阎锡山,冯玉祥,桂的中原大战。
8月17日蒋蔡两师扩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第十九路军军长。
二.
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大举进犯上海。
当时,驻守上海的中队为第十九路军。
在全国人民抗日和中国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决心抗击日寇,保卫上海。

军长蔡廷锴等致电行政院长孙科,军政部长何应钦也曾被迫表示:“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
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
不出所料,入夜,日军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5路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着名的淞沪抗战由此开始。
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气势嚣张,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四易主帅,死伤累万。
中队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誓死牺牲的精神,组织敢死队与敌白刃肉搏数十次,冲锋陷阵,奋战月余。
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庙行,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予敌以重创。
仅闸北一役,便使日军开战一周,未取得丝毫进展,损失逾千。
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鼓舞了中队的爱国热情,张治中率领第五军也迅速抵达上海增援助战。
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
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亲日派军政部长何应钦严令各地中队,不得增援淞沪战场。
在部队连续挫败日军攻势后,连第5军也遭受到惨重的伤亡损失。
本来这就是一场不公平的仗,日军有海,空军助战,实施的是陆,海,空联合立体进攻。
其火力之凶猛,87,88两个杀遍中国各地的中央军部队也从未见过。
而中队却仅凭血肉之躯和火一般的抗战热情,这虽然能暂时挫敌锋芒,却无法减少部队的伤亡。
面对部队兵员锐减,地电请军政部,甚至给蒋介石亲**去电报,请南京速调附近部队增援上海。
植田谦吉中将的全面攻势最终破产了。
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只是他碰到了出乎整个日军意料的顽强抵抗。
在他失败的最后一刻,东京再次临阵易帅,将几年前曾担任过日本陆军大臣的白川大将派到了上海。
东京几十年没吃过败仗了,他们更难以容忍无敌的皇军在上海,在世界的眼皮底下战败。
白川大将赴沪的同时,又一个紧急动员的日本师团和200架战机飞临淞沪战场。
这样,进攻上海的日军已达六七万之众,人数已略超中国第19路军和第5军总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