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岁月和朋友共享(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独有偶,当年“健力宝”青年队的张然,常巍巍等人,也在去年夏天宣布退出了足坛,加上更早些时候引退的常辉等人,77一代的告别,成为了一个几乎与比他们年长8岁的92一代告别同时开始的过程,如果说92一代的离开尚且是更新换代的自然规律的话,那么77一代的离去只能用“夭折”来形容,对照一下93年赴巴西留学的77一代球员的名单,再看看今天中超赛场的情况。当年留学巴西的阳光少年们,今天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仍然活跃在中国赛场,即使是这三分之一仍然现役的球员,活跃在中超联赛的却还不到一半。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出现的奇特情况,是中国足球的一大特色,却也是一大耻辱!
有位上海著名体育评论员曾经颇具阿Q精神的评论说: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相比,中国77一代球员的培养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因为当年韩国曾派出了百人多的留学大军,最后未曾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球星,日本80年代末期的超大规模巴西留学军团里,也只不过打造出了三浦知良一个人。而我们“健力宝”青年队尽管成绩不佳,但毕竟打造出了李伟峰,李铁一批具备有影响力的球星。由此看来,“健力宝”留学培养模式还是非常成功的。这是一种对于足球极其无知的说法,我不知道这位体育评论员与中国足协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想他显然适合去做中国足协的新闻发言人。“健力宝”留学培养模式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现在先暂且不讨论,但是以这种对比方式来论断我们的模式是否成功,那显然只能让人笑掉大牙。确实,日本韩国的留学大军并未打造出多少球星,但是这些留学生在归国后很快就在本国职业联赛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本国职业联赛里的主体阶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日本韩国留学生的成材率几乎接近百分之九十,而我们,也就不过是一个注了水分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年“健力宝”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者们应该感到无地自容,而不是大言不惭的辩解。
既然说到了那支当年的“健力宝”足球队,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俱乐部——深圳健力宝。尽管这个俱乐部目前内忧外患,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尽管这个俱乐部和大连一起大造派系,把中国足球弄成了乌烟瘴气,但是健力宝公司对于中国的无私贡献,我们还是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深圳健力宝俱乐部在职业联赛历史上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当年曾经留学巴西的“健力宝青年队”的大多数成员尽数招纳到了深圳,比如原俱乐部已经破产的李伟峰,厮混在甲B的郑斌,陈永强,以及几年没能踢上球的郑智等人,这些人在深圳很快焕发了青春,并且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从这一点上说,健力宝俱乐部甚至张海,他们对于中国足球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因为如果不是这一举措,那么今天已经在国家队担当主力位置的这些球员们,他们的下场无疑只有一个,那就是球技荒废直到最后黯然退役,如他们已经挂靴的队友鲍文杰等人一样。从这点意义上说,所有爱中国足球的球迷们都应当感谢他们。但是请注意,这些感谢与今天的深圳队和他们的新老板无关。
平心而论,当年那支“健力宝”青年队乃至77一代,虽然在世界青年锦标赛和奥运会上的战绩不佳,可是他们毫无疑问是当时全亚洲最优秀的一批青年球员。在对于这一批球员的培养上,中国足球曾经走在了亚洲甚至世界的前列。“健力宝”青年队曾经在巴西青年比赛里保持着百分之七十的胜率,而他们的对手则是如圣宝罗,福拉明戈等巴西豪门的二线球队。这样的成绩确实是非常珍贵的。由当年“健力宝青年队”选拔中裁撤下来的球员所组成的中国国家青年队,在96年亚洲青年锦标赛上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他们战胜了当时由中田英寿领军的日本队,虽然最后0:3败北于韩国,但是由于这支中青队只是具备了“健力宝”一半的水准,因此输给韩国并不丢人。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77一代,是毫无疑问的亚洲王者。在97年的世界青年锦标赛上,虽然由“健力宝队”组成的中国青年队两平一负小组遭淘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当时同组的加纳和爱尔兰队都打入了当年世青赛的四强,即使是小组第三的美国队也杀入了八强,能在与这三支球队的比赛里取得两平一负的成绩,已经足够说明“健力宝队”是具有世界一流青年队水准的。可惜,只看成绩而不看过程的中国足协并不明白这一点。虽然之后这支球队在土伦杯上战胜了由球星戈麦斯领军的葡萄牙队杀入四强,但是足协依然做出了彻底肢解这支球队的荒唐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拉开了77一代毁灭的序幕。
不知道是足协的哪位领导做出了拆散健力宝的决定,但是从今天77一代的生存现状看,这位领导应该被送上法庭。当时的健力宝队还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童子军,这样的队伍最好的保存办法,就是以整支球队的形式保存下来并参加职业联赛,从中获得锤炼和提升。范志毅郝海东那代中国国奥队正是以整队参加全国联赛的方式迅速走向成熟。这也是为什么92一代实力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起点上看,77一代是远远高于92一代的,但是当时的足球管理者们把他们盲目挂牌转会,首先导致了一批颇具才华的球员沦落到了甲B联赛,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然后是没有找到买家的许多球员从此无球可踢,职业生涯提前终结。即使是幸运的留在甲A的球员,大多数人也都难以占据主力位置,甚至被国内粗糙的技术特点所同化,失去了原来鲜明的技术特色。如果不是深圳俱乐部将部分优秀球员引进,那么如李伟峰,郑斌等今天中国队的主力球员也会提前被废。可惜的是健力宝只是一个俱乐部,它可以拯救一个李伟峰,却不能拯救整个健力宝队。今天在联赛里我们能叫上名字的当年健力宝青年队球员,仅仅剩下了郝伟,李金羽,李铁,李伟峰,郑斌五人。以十年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换回了五位优秀的球员,这不止是一个健力宝公司的悲剧,更是中国足球资源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说到77一代,有个重要的球员就不能不提一下,那就是山东鲁能泰山队的左边后卫王超。他当年并未入选健力宝青年队,他的成功是在国内联赛的打磨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他今天的成就,比大部分健力宝球员都要成功。他拿到了联赛的双冠王,并且今天依然是鲁能泰山左边路的绝对主力,尽管这之中走过了一些弯路,但是今天他在泰山的位置同样不可替代。这和许多77一代球员的艰难生存状况以及无奈的告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他同样成功的还有今天泰山队的舒畅,高尧两人,他们都是77一代的成员,也都入选了国家队,虽然当初无缘健力宝的选拔,但是他们现在比当年健力宝同位置上的球员做的更好。这真是造化弄人,今天的他们对于当年的“健力宝工程”来说,无疑是一个奇妙的反讽。同样值得反讽的是孙继海今天的成功,我至今怀疑当年“健力宝青年队”选拔的公正性,这样一个傻子都看得出有才华的球员却落选了当时留学巴西的阵容,如此的选材标准谈何公正,这样一种标准下出去的球员,又怎能保证其有太大的前途?不是说入选的球员就一定不出色,“健力宝青年队”后来的成绩也不错,可是在选拔标准已经失去公平的情况下,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无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说孙继海的成功还具有特殊性的话,那么王超,舒畅,高尧的成功是无疑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孙继海的成熟得益于他比较早的国家队经历和世界大赛的锤炼,那么王超和舒畅还有高尧的成功则真真正正的来自职业联赛磨练的结果和俱乐部自身的培养,他们二人今天的成就,不止是山东足球的骄傲,也是中国职业联赛和中国俱乐部的骄傲。他们是在中国联赛里一步步走向了成熟,是在山东足球先进的培养体系下脱颖而出。如果中国联赛里能多几个如山东鲁能一样的俱乐部,那么77一代过早谢幕的悲剧是至少能够少发生一些的。事实上,77一代的悲剧,与中国各个俱乐部的不思进取以及经营不善有很大的关系。前者如青岛,一直满足于保级的成绩,教练员水平平庸,严重制约了年轻球员的发展空间。青岛77一代青年队是早年的全国冠军,可是后来这些球员在低水平教练的指导下慢慢走向沉沦和黯淡。崔肖佳,马永康都曾是77一代国内球员的佼佼者。马永康还曾在与巴西的比赛里打入关键进球,可今天他们已经沦落为二流球员。后者则如辽宁队,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管理的严重混乱使原本人才储备雄厚的他们渐渐走到破产的边缘。99年辽宁夺取联赛亚军的球员,大多数都因为经济原因转会他所,有的甚至沉沦于甲B。这些都还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更多的事例是中小俱乐部的77一代球员们,在生存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只有选择告别。
美国历史学者曾把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称为垮掉的一代,事实上77一代从总体上说也是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们有一万个理由不应当垮掉,可是悲剧还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尽管李金羽等人还在以独特的表演提醒着人们他们的存在,可是大多数人都已经无奈的选择了淡出球场。是中国足协的荒唐政策和中国俱乐部的培养体系毁灭了他们。虽然我们现在还有李铁,还有孙继海,还有李金羽,舒畅,李伟峰,可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未曾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中国足球在人才上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年龄断层,又怎么能谈健康发展。
他们毕竟拥有过青春,无数的球迷也曾伴随着他们度过了自己的青春,也许这就足够了。
青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李金羽的惊鸿一射,意味着舒畅的稳健防守。意味着为中国足球承担使命的责任。这是英雄的青春。但青年里也有昏蛋,也有李伟峰的耳光和拳头,也有张玉宁的泡吧与车祸,他们的青春怀疑。可无论是英雄还是昏蛋,许多人都已经过早的走了。中国联赛的花名册每年都要更换,没有了他们的联赛是否会灿烂下去呢!
突然想起了1994年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电话采访健力宝队时的情景,那边一个童稚的声音坚定的说:我们的目标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中国足球争光。那声音曾让年少的我落泪。可是中国足球却远远不是这样一句空泛的誓言。中国足球是个大染缸,这些纯洁少年的心中都已经染满尘埃,怎么上擦也擦不去。
但我们毕竟还有鲁能泰山,还有李金羽,舒畅,王超,高尧这些77一代的留守人物,无论他们现在变换成什么样的角色,但是他们必定还将肩负中国足球的希望奋力拼杀,我们还有董方卓周海滨等更年轻的一代,他们出生于1985年,现在却已经提前登上了舞台。过早的成熟对他们是好是坏尚且不能定论,可我宁可相信那句算命先生的定语:八年轮回,中国足球又将有一批英雄诞生。
《圣经》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来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住的旋落,而且返回转行原到。”是呵,这就是我们的联赛,我们的足球,但愿真能如经文所讲: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也许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足球唯一的信念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中国足球评传之三,写给中国足球的81一代
大的是中文,象所有读中文的学生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疯狂的迷恋上了读诗和写诗,最喜欢的诗人则是顾城,喜欢他那句感动了一代人的名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开始的我并不明白这首诗的真实含义,那挣扎在痛苦里的沉甸甸的希望,是在我经过了许多事情,认识了许多人以后才真正的体会到的。特别是当我了解了81一代的生存状况以后,这样的感受就变得更加强烈起来。81一代球员们曾经辉煌的往事与暗淡的现状,或许恰恰是这首诗的一个生动写照。中国足球漫长的黑夜磨灭了他们的灵气和热情,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如今正在各支中超球队的替补席上苟延残喘着,而随着85一代的崛起,虽然他们实际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段,但是属于他们的足球生涯,已经明显的不多了。
81一代的大多数人我们并不陌生,在04年的奥运会预选赛上,他们曾经点燃了整个中国足球久违的热情,中国足协也曾天真的幻想,希望用他们奥运会预选赛的精彩成绩作为中超联赛的开门红,可是所有的人都失败了,中国国奥队在主客场比赛里几乎是完败于韩国。我们甚至未曾打进韩国队一球,自己的大门却被三次洞穿。他们以一种极度耻辱和无奈的方式告别了奥运会。说耻辱,不是因为他们的惨败,也不是因为他们的不尽力。他们与韩国的比赛输的并不丢人,战胜了他们的韩国队在之后的雅典奥运会上以更大的比分击败了墨西哥等劲旅打入八强。他们确实拼尽了全力,几乎是血洒赛场。但是足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运动,仅仅有勇猛和拼劲是不够的,我们败在了技不如人,败在了中国足协荒唐的工作方法和培养模式上。这种失败其实在01年世界青年锦标赛后就已经是慢慢注定了的,虽然他们那时侯是亚洲最强,可是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就仿佛是一部注定是悲剧的电影,宿命一般在经过了三年轮回以后回到我们面前。
如果说92一代是完全计划经济培养模式上走出来的球员,77一代是经过了计划经济和职业足球两种体制交替培养出的球员,那么81一代则是完全由我们的职业联赛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与他们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经过专业体校的锤炼,他们几乎都来自各个俱乐部自己的培训体制。然而这一点却并没有改变他们和前辈一样悲情的宿命。这一代人没有经过留洋巴西的经历,他们在职业联赛里逐渐的走向成熟,并一度带给了我们希望。如果这种职业化的培养方式能够继续下去的话,那么他们也必然会把2001年的希望演变成2004年喜悦的现实。可惜他们失败了,他们失败在了我们依然固执坚持计划经济体育的中国足协,以及那位刚愎自用的沈详福教练,是他们一起扼杀了这些孩子,毁掉了他们乃至中国足球的明天。
单从技术水准和个人能力上讲,以阎嵩,曲波,高明为代表的81一代球员,并不强于李金羽,李铁为代表的77一代,甚至在基本技术和个人特点上,他们也显得有些平庸。但是81一代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完全的职业足球培养出的一代人,因此他们的职业经验与比赛素养都要远远强于几年前与他们一个年龄段的前辈们。构成81一代主干的基本是两部分球员——大连实德的6名职业球员以及上海申花有线02的球员,前者如阎嵩,胡兆军等人,基本构成了81一代国奥队的中前场,后者则如杜威,孙吉,孙祥等,构成了国奥队中后场组合。而这两部分人都来自于同一个教练——徐根宝。当年他执教大连时的大胆用人,让阎嵩等人在亚洲俱乐部杯上脱颖而出,后来回到上海创建有线02队,又培养了杜威等一批球员,如果每个中国教练都能有他的眼光,那么我们的足球将变得更加的精彩。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几个徐根宝,中国更多的是沈详福这样的三流教练。我并否认沈详福为了缔造81一代所花费的心血,但是事实上,他不过是做享了俱乐部的培养成果而已,01年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国队发挥出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这些球员的职业联赛经验,更多的时候,沈详福更象是一个毁灭人才的高手,曾经充满灵气的曲波是被他练废的,曾被看作边路天才的翟严朋是被他在冷板凳上挥霍掉青春的,他的用人思路是有很严重的问题,他偏爱那些老实,勤恳的球员,却容忍不下那些脾气虽然有些问题但个人技术特点鲜明的希望之星。追求共性,抹杀个性,这是大多数中国教练的通病,沈详福尤其恶劣。正是他的这种用人思路,使得一支充满希望的球队渐渐走向了平庸和沉沦。

有人为沈教练辩解,认为沈教练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并拿出01年我们逼平巴西和击败阿根廷说事,事实上我们那一次能够爆冷,并非因为我们实力已经到达那一步。而是由于我们整体配合比较默契,对手则刚刚组队,磨合不利。可以说正是我们在香港3:1击败阿根廷的那场胜仗,彻底的改变了这支队伍的命运,这使得沈详福和中国足协尝到了长期封闭训练的甜头,于是将这一方式彻底沿用了下去。这样做的恶果就是让我们的这些小将们在最需要职业比赛锤炼的年龄里远离了比赛,导致他们的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在01——03的两年联赛里,多名81一代球员已经因为长期封闭训练导致技术退化而淡出赛场,但是沈详福毫不悔悟,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他甚至挥舞起手术刀大换血,把一批来自甲B毫无顶级联赛经验的球员充实进了主力阵容,直接导致了主力阵容战斗力的严重退化,试想一下,一批由中国甲B球员构造成脊梁的国奥队,在和韩国的比赛里有多大胜算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采用飞行集训的韩国队击败了采用封闭集训的中国队,这无疑是对整个中国足球的一个耳光。
封闭集训和飞行集训熟优熟劣,这是中国教练一直在争论的一个话题,坚持封闭集训的人拿出了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说事,坚持飞行集训的则以法国巴西等国家的强大为理由。实际上争论这个问题的人都是笨蛋。飞行集训也好,封闭集训也好,本身都是一种训练手段。只是有一个适合不适合中国足球的问题。封闭集训要求教练具有很高的训练水平,用丰富的训练课题和出色的心理调节能力将队员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北欧的瑞典也基本采用封闭集训,可是每次世界杯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飞行集训则是对运动员自身以及俱乐部训练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对教练员临场设计战术的针对性训练提出了考验。我们的乒乓球队和女排能够通过封闭集训提高成绩,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练。可是我们的足球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看到,当年国奥队封闭集训的结果是队员动作机械,精神崩溃,回到联赛后状态不再。这无疑是沈详福制造的恶果。这代球员就这样被足协的急功近利和无能教练给摧毁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两种集训方式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联赛为本。我们的职业联赛才是培养年轻球员的温床,然而足协却弄错了这件事情。我们国奥队的这些小将今天都已经销声匿迹,而在目前联赛里表现最好的81一代球员,恰恰是当年落选了国奥的矫哲。在山东鲁能的培养下他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好的右边后卫,他的成功更加说明了联赛为本的道理。
81一代毁了,85一代就来了,现在以周海滨,权雷等人为首的85一代,又被推到了一个更加残酷的位置上,他们又重新经历了81一代的风光,但是他们是否能避免81一代的悲剧,我们不得而知,现在,我们只能祝福他们好运了。
当紫葡萄化成秋天的露水—中国足球评传之四
——写给中国足球的73一代
作者:独孤雁
其实连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写一篇有关73一代的文章,难道仅仅是因为1996年那场不堪回首的0:3的比赛?或者是因为这一代人最终无声消失的结局。在中国职业联赛里,陨落或者是夭折都不是什么新鲜的词语,失败所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多于成功,一代颇有才华的球员过早的走向了衰落和淡出,这在中国足球圈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成长的悲剧如宿命轮回一般发生着,直到我们渐渐的习以为常,渐渐的学会遗忘。这或许是73一代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了吧,77一代的消逝与81一代的走向平庸,至少还换回了许多球迷的一声叹息,然而以戚务生1996年国奥队为代表的73一代球员,却是真真正正的被遗忘的一代了。他们成长于中国联赛黄金时期的1995年,却随着1996年中国联赛由盛转衰而渐渐的沉沦。诗人们常说:“飞鸟消失在远方,天空却没有痕迹。”我想,这大概就是多数73一代球员所走过的人生轨迹了。
与每一代球员一样,73一代同样在中国职业联赛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曾经的辉煌。我其实很不忍心说“曾经”二字,因为每当一些记忆涌上心头,心中总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他们初次亮相绿茵场的时候,我们的联赛也曾如他们的青春一般灿烂辉煌。在他们默默的淡出以后,所有的希望与期待也都已经凋零。李明,刘越,张蓬生,谢晖,吴承英,这是73一代里曾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英雄,美丽的名字流传到今天,95联赛里那些流光异彩的记忆也一样流传下来。73一代的不幸,在于他们生活在92一代与77一代的历史夹缝之间,两代人的阴影使他们的群体变得黯淡无光。他们既没有留学国外的显赫经历,也没有世界青年锦标赛的辉煌业绩。他们是伴随着中国联赛默默成长,在中国联赛里默默耕耘的一代。他们也曾缔造了中国足球自己的奇迹:比如第一个在国外联赛取得成功的杨晨,在德乙曾经辉煌过的周宁与谢晖,都来自于他们的群体里。但是他们终于没有成为中国足球发展的核心力量,始终只在边缘的位置里继续着自己的作用。至于他们的辉煌与功绩,急功近利的中国足球不会把这一切与这一群体联系起来。
73一代的成长里程,是真正与中国联赛兴衰枯荣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人们都把1995年定位为中国职业联赛最为精彩火暴的黄金时代,这不仅仅是因为在那一年里,以范志毅和郝海东为代表的92一代正步入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里,更因为在那一年,当时只是弱冠少年的73一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联赛里成长着,他们精彩的表现曾经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希望。而他们在当年联赛里所刮起的青春风暴,无论是99年的辽小虎还是刚刚在世界青年锦标赛取得成功的85一代中青队员,都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与他们的后辈相比,在1995年里,73一代青年球员们更多的展现了一种全面爆发的群体力量,几乎每个甲A球队,无论是最终夺冠的申花,还是稳居中游的上海,甚至是最终不幸降组的辽宁,都涌现出了曾让我们满怀期待的新星。这种百花齐发的情景在中国足球以后十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万树争春的记忆只有在我们的梦里才可重现。
是呵,这样的记忆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浮现,所有经历过1995年联赛的朋友,在你们关于中国足球的梦中,还会想起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泪水么,我们是否还会梦见曲圣卿**的咆哮,梦见张蓬生不可思议的扑救,梦见刘越充满智慧的传球,梦见申思那灿若流星般的任意球破门。那是怎样一代充满希望的青年呵,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个位置上都有风格各异的球员,不同俱乐部的培养方式,造就了他们各具特色的风格。既有小李明张恩华这样的力量型球员,又有杨晨这样能够胜任各个位置的多面手,还有以彭伟军为代表的广东南派风格球员。这样一种百花齐整放的情景,与之后几代人风格特色的整体雷同平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遗憾的是,这一代球员缺少一个象范志毅一般的领袖人物,因为他们在参加职业联赛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在92一代球员的阴影里的,这也注定了他们在中国足球的边缘角色命运。
73一代的沦落是从一场比赛里开始的,那就是1996年3月21日奥运会预选赛的中韩之战,那场苦涩的0:3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甚至预演了中国职业联赛由盛转衰的开始。关于那场比赛的种种细节,许多人都曾有过不同的争论,但是那场比赛里一个重大的失误却引起了广泛的质疑,那就是戚务生主教练把当时经受过国内联赛锤炼的门将张蓬生放在了替补席上,却选用了在甲B联赛里还是替补的孙刚充当主力门将,结果孙刚在比赛中接连出现了低级失误,直接造成了中国队的惨败。现在再去指责队员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并不是说如果启用张蓬生的话,中国国奥队就一定可以改变历史,但是在面队韩国这样一支具有职业经验的球队,却偏偏选择了一个甲A经验为零的队员担任门将,这样的错误,无论从排兵布阵的哪个环节讲,都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我想作出那样一个决定,戚务生主教练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可是事实却证明他的决定是错误的,而且这样的错误对于他来说,并非是偶然的。作为从专业足球体制转轨里走过来的人,当时的中国足球管理者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职业联赛对于足球水准提高的意义,依然在采用专业足球体制的管理方式和指挥方法来运做职业球队,这样的结局可想而知。1996年3月21日的中韩之战,看似是偶然战胜了必然,实际却是必然战胜了偶然,韩国人用他们的职业足球观念战胜了我们的专业足球观念,这样的失败与8年后81一代在雅典奥运会预选赛的惨败,几乎是如出一辙。
平心而论,73一代的那一批球员,也许在个人能力和足球观念上与他们的后辈相比有一些欠缺,但他们却是最早接受了职业联赛锤炼并由职业联赛培养出的一代。他们在职业联赛里所得到的锻炼价值,远远大于他们的后辈,而他们接受职业足球的能力,也要远强于他们的前辈。从球员个人能力角度讲,申思的脚法在之后很多年里无人超越,张蓬生的门内技术与出击能力也要远远强于今天中青队的门将们。刘越这样的智慧型左边后卫在今天的中超联赛里更是罕见。但是他们发展的大好前景,却完全的因为一场比赛的失利而被延误了。首先一点就是,与他们同年龄段的韩国队参加了96年的奥运会,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几乎是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得中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另一个原因,恐怕则要归咎于中国足协自己身上了。
从中国联赛创办开始,中国足协就顽固的坚持一条让人啼笑皆非的政策,那就是“出线足球”理论。中国足球多年的口号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个口号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施,就是一个学问了。韩国足球同样执行的是“出线足球政策。”韩国队在亚洲杯和亚洲运动会上的成绩一向不好,但是却能在奥运会预选赛和世界杯预选赛上所向无敌。他们的“出线足球政策”,是建立在职业足球良好运做以及人才合理培养的基础上的。但是反观中国足球,却是以破坏联赛程序和球员正常成长轨迹为手段的,在73一代失败以后,中国足协就开始下大力气培养下一代,这固然没有错,但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就荒废掉上一代球员的成长,却是大大的不可取了。这样的轮回每隔四年都会发生一次,夭折的悲剧,从行政角度看,原因正在于此。
但是73一代最终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毫不客气的说,73一代球员的成材率,虽然不及92一代,却要远远的大于他们之后的77一代和81一代。这一代里没有出现如范志毅一样的领袖人物,也没有出现如李金羽一样的天才,但是他们却真正构建起了中国足球的中坚力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山东鲁能泰山队。73一代在这支队伍里,几乎曾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主力位置,而曾是73一代国奥队边缘角色的李宵鹏,不仅在之后成为了泰山队的精神领袖,更成为了中国国家队打入世界杯的重要功臣。同样的例子还有于根伟,是他在2001年10月6日的晚上,用一脚轻灵的进球,把中国足球平安的送进了02世界杯的家庭。这一代人生于联赛,长于联赛,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才是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正途。
是啊,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正途,专家的论证和荒唐的豪赌救不了中国足球,历史的失败一次次重演,不堪回首的画面上布满了灰尘,失败了太多次,中国球迷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动,面对偶然出现的希望,我们的笑容却依然那样苍白无力。73一代的大多数人,已经完整了走完了他们职业生涯的道路,他们似野草一样,在中国足球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默默的开放,默默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大多数人已经走了,走得无声无息,其实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骄傲和欢呼的一代,因为他们虽然失去了好的机遇,却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
记得1996年3月21日,73一代国奥队完败韩国后,一位球迷在电台热线里用一首名叫《相信未来》的诗祝福他们,其中的几句我今天依然记得:“当我的紫葡萄化成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偎依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正如诗中所说,今天他们的大部分人已经远离了球场,如紫葡萄化成露水一般,今天的中国足球也依然是一片凄凉的大地,写下此文,只愿所有钟爱中国足球的朋友,也能如诗中所讲:相信未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