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9奇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奇想?
施密德怪腔怪调的汉语,现在还结结巴巴:“陈将军,对于我的任命,我深感荣幸,谢谢您,谢谢您的信任。”即便是德国人再刻板,但是面对这样的好消息,施密德也无法保持所谓的矜持,他被陈剑锋任命为鲁北军政委员会特别委员,除了不能在军政委员会会议上享有表决权,其他的权力等同于常任委员。
“不需要感谢我,你应该感谢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努力为鲁北所作的贡献为自己谋得这一切。”陈剑锋摆摆手,示意有些局促的施密德坐下。
“陈将军,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为鲁北做事。”施密德尽力搜罗他知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决心,他的汉语是田玉照教授的,在他赴美又前往德国期间,田玉照也作为鲁北的人员随行。
“汉语说得不错,斯波特你也是鲁北的正式雇员,不能老带着翻译,要向施密德学习。”房间里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人,斯波特田玉照以及韩钟鸣陈调甫丁文江张正红都在,范旭东昨日已经出发赴美。
“对不起,陈将军,我会向田先生好好学习汉语的。”田玉照把有些不安的斯波特的德语翻译为汉语。
“好了,这事急不得,施密德可能是个语言天才,这半年的时间就能把汉语学得这样,不容易,说正事,正红,在君,调甫,钟鸣,现在你们也一起听听水务专家的勘察报告。”陈剑锋之前已经看过了,而且这份勘测报告大多是验证他的设想而产生的,只是这件事过于重大,要说服其他人的赞同,当然陈剑锋完全可以乾坤独断,但他需要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赞成..
“咳咳,陈将军,各位委员….”斯波特和田玉照简介完斯科特整个关于鲁北内河网络现状和改建的勘察与建设可行性评估报告,除了陈剑锋,众人都为这个宏大的计划极为震惊。
鲁北现有的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徒骇河,黄河,这三条河流大大致是西南东北方向在无棣沾化利津三县注入渤海,其在鲁北的流域也集中在黄河北岸的鲁西北地区,视为鲁北西北河流群,除黄河利津县城段以上具备通航能力,其他河流均不具备全年全河段通航能力,受黄河影响以及其他河道的河防年久失修,这个区域一直深受旱涝之苦。
小清河,淄河,弥河,潍河,胶莱河主体位于鲁北中部的平原和胶莱平原上,构成了鲁北的中部河流群。其中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几乎以正东西向注入莱州湾,曾经是济南以及鲁中地区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受胶济铁路开通和上游河道淤塞影响,上游的航运有些衰落,但却是山东省内唯一的一条全河段全年具备通航能力的河流。淄河发源于鲁山,偏正南北向流经博山淄川益都临淄从广饶汇入小清河。
弥河发源于临朐的沂山,以偏南北向向北流经临朐益都寿光从现下营区央子村注入莱州湾。
潍河发源于莒县,蜿蜒于山区从日照出山流经诸城安丘潍县昌邑从现在的下营区注入莱州湾。
胶莱河曾经是元明两朝的重要漕运通道,其中的南胶莱河是元朝人工开凿的,以沟通莱州湾和胶州湾,但是由于缺水以及成本倭寇的影响等诸多原因,自明朝中叶废止。
从沂水发源向南注入淮河的沂河沭河等南向的河流组成了南部河流群,以及半岛上诸多小河组成的半岛河流群,这四大河流群一起组成了鲁北现有的水系。
鲁北的这次计划主要围绕西北河流群和中部河流群为主规划设计。计划内容包括:
1分别在潍河淄河弥河修建峡山水库金鸡山冶源水库三座大型水库,调蓄水量,控制旱涝灾害。
2以三座水库为基础,对三条河流进行疏浚整治,分河段修建拦河坝,配套建设水闸船闸使其具备通航能力。
3博兴打渔张兴建引黄水库,并作为渠首,向东开挖运河,依据地势沿鲁中南丘陵北坡边缘先向东南延伸,沟通小清河弥河潍河胶莱河,运河称为南部运河,建成后局部具备双向调水能力,全河段具备通航能力。
4以弥龙渠为基础向两侧延伸,西段与南部运河交汇,东段沟通潍河胶莱河称之为中部运河,具备全河段双向调水能力和通航能力。
5弥河下游向东北折向处为渠首,开挖20公里正南北向渠道使之入海处改为羊角沟,并向东与龙羊铁路平行沟通潍河胶莱河,构成北部运河。
6西北河流群进行以防洪灌溉排水为主要目的的河堤加固工程和水利建设,使西部地区具备旱涝保收的农业条件…
“司令,这得花多少钱?这得用多少劳力?”韩钟鸣一听就傻眼了,一号工程与这个计划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可即便是一号工程,不说资金,光是人工耗费了全区大半劳力一冬的建设才完成了大半的土方,现在还有在进行闸门混凝土坝体等的建设。
“陈先生,尽管没有详尽的水文记录等资料,但是我们国家北部地区的河流大部是半季节性河流,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径流量季节性差异巨大,据我所知,弥河潍河雨季多发洪水,旱季则只是涓涓细流乃至断流,并不具备通航能力。”丁文江立即从可行性方面提出了质疑。
三个高山水库和引黄水库都是陈剑锋从地图上照搬的,三条运河各有一部分照搬了引黄济青工程,特别是渠首水库打渔张水库,对于这些河流的径流量季节性变化大的问题他的认知比丁文江还要深刻,随着气候变暖,连黄河松花江都出现断流,这些现在还称之为大河的河流在后世大多数时间都是干涸的。
但是他却不认为没有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工程措施,即在上游兴建大型水库,控制大部分径流量,从季节上做到均衡供水,在通航河段修建水坝和船闸,一方面改善通航条件,一方面控制河水流失速度,使其注入大海的水量小于雨季正常的水准,结合上游水库不间断补水能维持河道保持通航期间所需的水量水深。
但这仅仅是工程手段,如果上游水库不能蓄到足够的水量,一切白搭,这就涉及到水土保持,欧洲大陆的降雨量并不比鲁北所在地区高出很多,也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但欧洲那里的河流径流量除了雨季的几次洪水大致能维持全年的稳定,这个原因除了那里降雨量比鲁北要均衡一些,很重要的原因是植被特别是森林保持水土的能力要远远大于鲁北。
东北的松花江之所以能维持非冰期全年通航能力,那里的气候和降水季节差异和华北差距不大,但由于其流域植被要好于华北,所以能维持径流量的相对均衡,但后来的断流断航的出现与植被遭遇破坏不无关联。
鲁中南丘陵低山这个位于山东省中南部的高台地就是山东特别是鲁北的“水塔”,山东中东部绝大不部分重要河流均是发源于此,但山东却又是中国天然植被遭遇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除了泰山和崂山少量存在原生森林,几乎没有原始林地。
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索求已经几乎到了极限,随之美洲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和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使得这个索求超越了极限,特别是红薯,几乎对地力没有任何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地被大量开垦为耕地,而山东农村对柴薪的需求又不断地破坏残存的林地草地,或是破坏这些林地草地的保持水土的能力。
由于农作物的秸秆几乎全部用于饲喂牲畜(秸秆一直是农民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往往能占到全部收入的半成至一成,这是个不得了的份额),缺乏柴薪的农民将荒草连草根都一起设法弄来作为柴薪,即便是没有被耕作的荒地中还能长草的地方也由于这种斩草除根的作法失去了保持水土的能力,而这个变化是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的后果之一就是河流的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也立竿见影的变化,降水一点不剩的迅速注入大海。
陈剑锋决定将“水塔”所在地区的人口大部迁移,大部耕地退耕还林或是改为草场发展山区畜牧业,少量发展林果业,而失去土地迁移出来的农民恰好可以先成为建设维护这些水利工程的劳力,然后再逐步分流。
当陈剑锋向大家解释了关于径流量不均衡的解决办法和采取的措施后,引来了更大的争论。
“司令,劳力能够解决,但是资金呢?,还有一个问题,一下子失去了这么多的耕地,我们的饿粮食如何保证,不能让大家都吃鱼吧?”韩钟鸣很是担心。
“不仅是粮食问题,这些工程能干几年,干完这些工程之后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出路?这个迁移人口也是个大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激发…这个动乱。”丁文江有些担忧,迁移人口一直是个复杂而且容易激起民变的事情。
“资金问题不是太大,我们鲁北现在地盘大了,同时也使得能够周转的资金冗余度也大了,还有一点是我们也并不是一下子四面开花,一哄而上,而是集中财力人力首先开工建设弥河和中部运河,这两大工程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最大的工程是冶源水库以及上游下游几个河道型蓄水库,这一方面可以减轻我们的财政压力,一方面可以验证这项工程的可行性,即便不能用于航运,但是这些工程所发挥的蓄水调水防洪抗旱的作用也值得我们去做这项工作。
移民问题我们也不能一蹴而就,即便是我们出于为民众百姓牟利的出发点,也不能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加于百姓头上,要更多的采取经济手段,结合民军的组建,分期移民,但是坡度超过25度的坡地必须退耕,也要限制柴薪需求对林地和草地的破坏。
粮食问题我认为不存在,这方面我有信心,钟鸣说的吃鱼也是一个方面,当然我们不能光吃鱼,施密德是德国人,在君兄留学欧洲,对当地的农业情况应该有所了解,欧洲农业与我们民国的农业最根本的不同不是生产技术而是产业结构上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农业的大范畴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以及农村手工业,我们中国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农耕文明,所谓的农耕即农业以耕作为主,其他的产业都是属于从属地位,特别是畜牧业,我们中原地区的畜牧业的存在是为了为农耕业即种植业提供畜力,而不是主要为了获取畜牧业的产品,比如肉奶。

而欧洲的农业中畜牧业是等同于种植业的地位,甚至高于种植业,种植业的产品譬如燕麦大卖很多是为了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形成这种产业格局除了饮食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重要的原因是欧洲人口压力不及我们国家,这种产业格局上的不同导致了欧洲的农民在付出比我们农民辛劳少的多的情况下能够拥有高的生产效率和收益,当然他们的生活水准也远远高于我们的农民。还有一个后果是这样的农业格局下,使得欧洲即便是在农业区也保留了很大面积的草场森林,使得欧洲的农业区没有出现我们现在这种植被遭遇严重破坏的状况。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山区发展山地畜牧业,还要在平原地区大力开展畜牧业养殖业,使我们的农民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改善我们民众的饮食结构,这又势必占用一部分耕地,那么粮食问题如何解决呢?钟鸣兄,咱们现在的亩产是多少?一年种几茬庄稼,亩产就说小麦吧。”陈剑锋稍微停下也让大家有考虑的时间。
“司令,小麦上地亩产一担半就顶天了,小米差不多产量,高粱玉米略微多上几十斤,二担顶天了,轮作一般是两年三熟或者是一年一熟,第一年秋后种下麦子至夏收;第二年种一季高粱小米到了冬天,第三年来年开春种棉花或者豆子,秋后种小麦,大致就是这个轮作方式,算起来是三年四茬,个别地方能套种,就是一年两熟,但是地力要求很高,这一年之后必须赶紧种一季大豆恢复一下地力,不能连作。”韩钟鸣尽管多年没有种地,但毕竟是庄户人家出身,家里之前也有地,对于农事并不陌生。
“这就是说一年两茬也能行,只是地力达不到。”
“是的,特别是烟叶对地力要求最高,种一茬烟叶得四五年才能缓过地力来。”烟叶甜菜都是不能连作,就是一般的作物也尽可能的不要持续连作。
“三年四茬是普遍水平,两年三茬是现在我们鲁北种植业最高的水平了,亩产照150斤算,按两年三熟就是225斤小麦或是300斤玉米,这样的亩产水平已经是和美国差不多了,俄国的亩产是90斤。
现在我不谈和美国的劳动效率的差距,这个钟鸣去过美国知道,我就谈如何不增加田地总量的情况下增产,那就是提高单产。
钟鸣谈了,我们的原地质水利研究所和土壤改良研究所都检索过相关资料,认为地力即肥力不足是制约我们这一地区种植业发展一年两熟的主要原因,好,那么我们就从使用化肥提高地力这一方面克服这一限制,将鲁北粮食种植做到一年两熟,这就在不增加耕地数量的前提下,扩大了播种面积到2.0是个什么比例?扩大了三成多。
我们农民的耕作方式是最精细化的耕作方式,在保持这样的耕作方式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化肥,保障灌溉又可以使单产提高一块,具体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不会低于三成。
我们马上就要生产农药了,这又可以抢回一两成的产量,这样加起来我们耕地扩大了三成,使用化肥保障灌溉,农药杀虫又是五成,总共一亩耕地的产量就提高了七八成。大家想想我们全鲁北有多少亩地,总产能增加多少?我们又可以在不影响粮食总产的基础上退耕还林或是改为草场多少亩地?”陈剑锋还没算通过改良种子大幅增产的效果,刚才他那一算,亩产不过400斤小麦或者是540斤玉米,后世可是吨粮田都是寻常事。
“主任少算了一项,水利建设将原来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良田增加的产量,那些中低产田可是占我们鲁北田地的一半,山区的比例更高。”张正红一直没插言,但却是一直在琢磨。
这一算账大家心里笃定,韩钟鸣反应快“这一算,不说别的,一户农户还是种原来的地,收获增加了一倍,劳动效率也增加了一倍,就是不知道投入的哪些费用是多少?收益如何,但我想肯定有所提高。”
兴修这些大工程现在看来资金劳力和由此引发的减少耕地可能带来的粮食问题也不存在了,确实,兴修这些渠道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灌溉,但能发挥航运作用却是陈剑锋奢望的,他一直在考虑内河航运问题,他太羡慕德国荷兰为代表的的欧洲内河航运业,仅仅一条多瑙河的货运量就是1亿多吨,这是个什么概念,五吨的卡车就是二千万辆一次才能装完。
陈剑锋发现现在的河流水量比后世要大得多,山东的那些大河在后世徒有其名,几乎就是条排污沟或者是干河沟,也就是雨季见上一两次水,路上但凡遇到桥下有水的河流必定是桥的上下游建有拦河坝,存住这段河水充当景观。(赵州桥就是如此)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人口密度只有最高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植被尽管也遭到大肆毁坏,但要比以后的情况要好,他是学历史的,黄河曾经也不黄,关中华北也曾经是大森林,河南的简称是豫,据考证说仓颉造字时这里还是大森林生活着众多的大象,才有了这个现在怎么说都与大象没有关系的“豫”字。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荒山秃岭,一句话---人类活动的影响。
既然现在的人口压力还不是很大,而且农业水平有大幅提高的把握,现在的植被也比后来强,气候也湿润的多,如此众多的有利条件,陈剑锋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他不是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而是现实主义甚至是功利主义,在生存和环保之间做出抉择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大熊猫充饥,但现在已经不存在生存问题,那么就要解决发展问题,但要发展却并不一定非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热带雨林植物的厚度可能高达几百米,分成几十层,这样的植物群落能产生多少氧气,制造多少碳水化合物,又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这片森林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是多少?他记得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在提高,但是真正的学者却知道这是假的,那些城市中半米高的绿化带中的灌木也列入森林覆盖率的统计数字之内,即便是那些人造林的包括水土保持能力在内的生产力也远远比不上原始森林,泥石流中人造林整体滑坡的现象就是这一状况最好的说明。植被必须是原始森林形态才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陈剑锋就想在鲁北下辖的鲁中南丘陵建立一座绿色“水塔”,自然界拥有自我修复能力,当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修复能力不同,在鲁北这种自然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只要停止认为破坏,他相信这里的大自然具有很高的修复能力,如果再稍微加点人为干预,修复的速度会更快,不出几年,那里将会重新披上绿装,直至最终成为次生原始林。
这样他的水塔就建成了,而且随着生态的恢复,那么这个水塔的蓄水供水能力就越强,之前的人工改建新建的渠道河道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初建设这些渠道的目的是为了灌溉,相比较修建开挖这些渠道的工程量,井灌更节约成本,但是陈剑锋知道地下水资源并不单纯是个饮水或灌溉用水来源如此简单的资源,而是一个维持现有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鲁北的平原地区地下水作为一种动态的填充物维持着地层表面的稳定,过量抽取势必会破坏这种平衡,更重要的是它还维持着地下水体的稳定,使其不受海水倒灌和咸潮的侵袭,抽取地下水看似是一种便宜的方式,但与其造就的危害和治理的代价来看却是非常昂贵的,即便是短期行为都是如此,如此陈剑锋一开始就否决了井灌这一方式。
山区高地兴建绿色水塔,平原地区适当扩大草场和防风林带的规模,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却使得单位面积的产能大大提高,总产出并不受影响,反而会大幅提高,此时的渠道就发挥了它的初始的灌溉功能。
这些规划中的渠道水坝,之所以能被陈剑锋设想发挥行与能力,主要这些河流的迫降平缓符合对内河航运的要求。
潍河弥河除了上游部分河段在丘陵山地中穿行,中下游河段大部位于海拔一二百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以弥河为例,自冶源水库以下的一百多公里河段中。临朐益都段的迫降从7%0降低到3%0,而寿光段河道的迫降在1%0之下,造坝抬升水位的难度并不是很大,不能通航的主要原因在于水量而不是河道。
这短短的一百公里内河航道恰好是整个鲁北的核心精华所在,而且临朐益都的煤炭铁矿石石灰石这些原材料恰恰是需要大宗运力的,对运费的成本要求极高。
有了这些有力的因素,陈剑锋能不“异想天开”吗?但他异想天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内河航道的规划建设,还有…..
谢谢“杨家养的猫”书友的打赏,谢谢“xlijing”书友的打赏,谢谢“男儿行1987”书友的打赏,谢谢“无悔的蟑螂”书友的打赏,谢谢“无语空灵”书友的打赏,谢谢“大神之子”书友的打赏,谢谢“15164”书友的打赏,谢谢“田枫”书友的打赏,谢谢“法西丝”书友的打赏,谢谢“hearvensail”书友的打赏,谢谢“行为艺术”书友的打赏,这些天没有及时的表示谢意,真的很抱歉。我也没想到各位书友能给我如此的厚爱,再次表达深深地谢意。
这本书已经上传50万字了,自己也知道现在上传的这一段存在着拖沓啰嗦和线索混乱,缺少情节,过多“讨论”的问题,这50万字可以压缩为三十万字,文章就显得精练了。以后我会努力,争取把这些问题克服,我也想把这本书写的让大家都满意。
可能是新人的原因,总是把握不好更新的频率,也把握不好章节的字数,尽管平均下来这段时间每天的更新字数都在五千字以上,可有时候较为拖沓,以后尽量多更新早更新。
再次谢谢各位支持“那年轻”的书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