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8农场盐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8农场盐场
“司令,弟兄们的干劲都很大,都说司令给了饱饭让他们一家人都活命,对您都是感恩戴德,恨不得在家里立个牌位,又怕折您的寿,这才算了,但可是都在心里念着您长命百岁呢。”大嗓门几乎在嚎叫着说话的是周二发,老家是惠民的他今年遭了灾和几乎全村的老少爷们们一起到羊角沟想渡海去闯关东,结果正赶上封海,他还率领着乡亲们闹事,受了处罚后却因为精通农事让陈剑锋主持清水泊东部的农场的建设工作。
“二发,别吼,我听得见,”陈剑锋从马上下来边随意的招呼着周二发,一边揉了揉硌的发痛的**,大腿内侧的嫩肉也是磨得生疼,使劲的踢了踢打弯的腿,怪不得马背上的民族大多是罗圈腿,等到做完“舒展运动”这才打量着黑黑的周二发,拍拍他的肩膀“二发兄弟,可累坏你了,我可是听小俊他娘说了,这一个月你就回了一次家,这可不行,你不回去小俊他娘四,可得看看大爷大娘。”周二发看上去是个中年汉子,但年龄还比陈剑锋小一岁,但是却是三个孩子的爹了,这个时代的人的相貌和年龄按照陈剑锋他们的判断则要少说上七八岁。
“司令,谢谢您的关心,您还记得俺这个大老粗。”说话间周二发已经有些哽咽,一个大司令喊自己一个逃难的种地的爹娘为大爷大娘,还这样关心自己和家人,这份情义和恩宠叫他怎么不感动。
这倒是不是陈剑锋的刻意为之,习惯了人与人平等相处的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枝节小事,更不会考虑驭下之道,对于周二发这样的下层民众,他更多的时候表现得很本色,本来他就是个小人物。陈剑锋还是和往常一样在周二发的陪同下在各地的工地上视察一番,然后赶在天黑前回到自己的官邸。
新建的农场当时只开垦了不足一万亩荒地,种上了种子,大多沿着清水泊的东北东部湖畔,这样能借着地势的起伏实现自流灌溉,当初初建农场时特地在湖中设置了一个水文观测点,就是立了几根有刻度的木桩,短短两个半月,湖水水面竟然降低了三十多公分,看来确实是旱的厉害。
新品种玉米种子尽量的种在土质最好的清水泊东部开垦的土地上,那里本就有人耕作过,重新修整了田垄田埂,开挖了水渠,同时播下了种子,为了节省种子,都是采用的点播法,就是用人工挨个在挖好的种**里只种下一粒种子,不再间苗,一斤种子可以勉强播种一亩,为了保险,车上的种子这次只弄来不到一半大约两吨,只是原有的田地只有几十亩,这一下子就是近四千亩的播种量,播种时还没有进占南部的地区,所以只能将就开些靠近湖边水浇条件好土质看上去不错的新地中,现在玉米的长势看样子长的很好,秸秆粗壮,叶面肥厚,已经窜到一人高了。
剩余的六千多亩新开垦的土地上种下了普通的玉米,几个老农说了,水浇条件好,再设法追追肥,应该误不了农时,这地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生,最好来年种上茬大豆就好的多了,如果再有肥料就更好了,后年就是好的水浇地。
几乎搜集了全鲁北的南瓜吊瓜(渔民忌讳翻字,在这里番瓜被称为吊瓜)葫芦等瓜菜的种子,在湖畔水浇条件好的地区种上了近千亩这样的瓜园,瓜菜半年粮,不仅是集中种植,其实在各地的百姓家中早就有这些瓜菜种植,一般是在自家的庭院里。
管理这一万亩作物的是周二发领着的二百人的由难民组建的二旅第一生产建设团的两个连,其中一个连专门侍弄瓜菜,周二发是其中的一连长还兼着营长,他的营有一千人分成五个连,剩下的三个连则和劳改犯们一起继续开荒整地。
离开湖畔远一些的荒地就有些轻微的盐碱化了,这是沿海地区的通病,浅层地下水都是咸的,越靠近海岸盐碱化越厉害,老农说过,这里的盐碱不严重是由于清水泊的淡水压着底下的咸水,盐碱侵害的范围很大,从羊角沟往南大约五十多里的范围内盐碱化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整个鲁北沿海的广袤地区都受到盐碱的侵害,存在着大面积的荒地和广种薄收的薄田。
盐碱地这里开垦的荒地则要采取措施,就是把原来一马平川的荒地修成条台田,“条”就是水渠田埂组成的线条,“台”就是这些线条围起的台地。建好的条台田用淡水浇灌几次再排干水就可以带走土壤中的绝大部分盐分,以后只要保持正常的墒情,高凸出的那一块台地上就不会受到盐碱以“毛细作用”的形式的侵扰,经过几年的耕作就会变为高产良田。
条台田的“条条”即排水灌溉沟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碱的作用,这是后来进行盐碱地改造一种成熟的方法。不仅现在这些荒地要修建为条台田,整个鲁北受到盐碱侵袭而又有水浇条件的田地以后都将陆续改造为条台田,其他的不适宜改造为农田的荒地作为牧场或草场发展畜牧业。
修建条台田是个大工程,特别是全靠人力,提前规划好,然后在拟定的台地那里开始堆土,土大部分是从远处准备作为盐田的地块用独轮车或者挑子运过来的,小部分是从开挖渠道挖出来就近堆过来,条台田是一个长200米宽100米大亩,差不多有30亩地,平均起高半米到一米,就是一两万方土,独轮车来回四趟才能运一方土,而挑子则要几十趟,幸亏人多,这里汇集了劳改犯,作为农产职工的难民,生产建设团的官兵差不多有十万人,除了土质较好的已经开垦出但没有种上庄稼的四万亩新开垦农田,条台田也已经开出了三千多亩,并且以每天二百亩的速度增加,同时他们挖土的地方将形成一个个的盐田。
盐田的修建和条台田差不多,也是整地,并用红泥(一种发红的粘土)在底部做防渗漏处理,其他一些特殊的要求,一是就近的地下水卤度必须要高,经过钻井取样,就在水沟子与羊角沟到益都的大道交叉的地方周边的地下水的卤度达到二十多度,卤度是指水中氯化钠氯化镁等矿物质的含量百分比,卤度越高意味着越容易制取出原盐来。

为什么说羊角沟的盐场比青岛胶澳盐场的优势大呢?原因就在于胶澳盐场是用海水制盐的,海水的卤度不过三四度,而羊角沟的地下卤水的卤度却是二十多度,是胶澳那里含盐量的四五倍,制盐的过程就是把咸水中的水分蒸发,是氯化钠达到饱和浓度后开始析出结晶,最早都是用锅煮咸水促使水分蒸发,这叫做“煎盐法”,四川自贡的井盐就是用天然气蒸煮咸水的煎盐法,但在山东的沿海地区,现在煎盐法已经淘汰,换为晒盐法。
选择好井眼就可以打井,现在卤水水位很高就在地下三米左右就是高浓度卤水,一般是采用挖大眼井的方式,用人力或风力上水,但效率有限,这也是陈剑锋大量购买柴油机的原因,柴油机可以作为船舶动力,水泵的动力甚至车辆的动力,后来的12马力拖拉机往往只是通过简单的改装就能作为移动电站,移动水泵,甚至可以脱粒磨面,都是以柴油机做基本动力底座。除了柴油机作为动力,简便易造成本低廉的手动压水井也是很好的抽水工具,这也是在第一个工业规划中急于建设橡胶厂的原因之一,橡胶零件是压水井的关键部件。
卤水抽上来后经过一个大池子沉淀坐沉卤水里含有的泥沙后就进入蒸发池,在蒸发池蒸发一部分水分接近饱和浓度的卤水再进入结晶池即起盐池,在结晶池完成结晶后再把池子里的原盐捞出,这就完成了制盐的过程。
一般是四个同等面积的蒸发池配一个结晶池,那个卤水最先进入的沉淀池也可以作为蒸发池,盐田的再一个特殊要求就是蒸发池的高程稍微比结晶池高一点,这样卤水可以通过闸门的控制完成自流,为什么设置结晶池,主要是为了出盐快,因为晒盐最受天气的影响,如果赶上下雨,这一池子已经接近饱和的卤水就一下子白瞎了。
另一个缘由是因为在起盐捞盐作业时势必会损坏盐田底部的防渗漏的红土层,渗漏也是盐业生产的大害,如果不做防渗漏处理,卤水会很快的渗漏到土层里,或是地下水往上渗漏降低原来池中卤水的盐度,后来防渗漏采用的是塑料薄膜,现在最好的防渗漏材料就是这种不渗水的红色粘土,有了专用的结晶池起盐池就只对一个池子进行维护修补即可,那四个蒸发池因为没有遭到人的踩踏和起盐工具的破坏,就不需要维护修补,节省人工。
胶澳盐场的咸水卤度低,所以制盐的周期就长的多,遭遇雨水的概率就大,所以单位面积的盐田出盐的产量就低,成本却高,这样一算,羊角沟的盐场比起胶澳来,优势大的很多。其实现在还没有采用这种多蒸发池加结晶池的晒盐方式,这是陈剑锋通过他那朋友得到的知识。这样做也加大了工程量,但盐产量却比在一个池子内蒸发结晶的产量高上几倍,建成后的羊角沟新盐场的单位面积盐田产量将是其他盐田的四五倍(采用同等卤度下的卤水)至十几倍(低卤度咸水)。
羊角沟新建盐场中心点就位于羊角沟南二十里的水沟子上的一座桥那里,干脆就命名为南桥盐场,桥南面十里就是清水泊新建农场的玉米种子基地,那里就叫种子场,农场的总部就设在大道边。水沟子就成了羊角沟南部农田盐田的大致分界线。
陈剑锋这是近日第三次来到种子场,自进行完工业的规划后,韩钟鸣范旭东以及路明就忙去了,有的去天津采购设备,韩钟鸣去了上海,一方面本是找他的外甥撺弄丝袜的事情,这事黄了,一方面联络那些中外的银行,能不能搞到点贷款顺便找几个金融方面的专才,一方面是看看能不能招点商,拉回点投资到羊角沟来,招商引资也是发展经济的一个良方吗。
有的去青岛看能不能联络上德国的技术人员,这时节最落魄失意的原列强就是德国人,国内乱糟糟的,巨额赔款又破坏了本就因大战而奄奄一息的国民经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都是惊人的高。在民国,原有的特权又被日本人抢去,投资的实业铁路也全部被日本人抢占,他们的生活几乎糟透了。除了招募技术人员,再看看有没有破产的德资企业的旧设备能不能购买些,同样也可以招商引资。
这几个地方都要联络看能不能开通航线,现在码头还没有建好,主要是做些铺垫的准备工作,造势和广告也同样很重要。伦树强已经在运筹申请羊角沟开埠的事情了,现在羊角沟的海关业务由龙口海关管理,一些方面很麻烦,羊角沟没有自己的海关作为商贸中心缺乏竞争优势。
工业上的事情陈剑锋帮不上忙,部队除了教导旅由路明亲自抓着训练,大部分执行作战值班的战斗部队刚刚完成组建,训练也仅局限在最低的队列内务纪律等最基本的新兵层面,由张正红组织他也挺放心,军校的校舍还在修建中,由丁文曲这个警备司令监管着他照样很放心。
所以除了瞎操心钱的问题,反正该想的法子都想了,医院看看有没有病人来,盐的走私还得细细筹划,那个也不是好办法,济南的欠款由胡令彪催着更不用操心,陈剑锋反而有些清闲下来,远处他不能去,所以除了出海,种子站和盐场就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出于对粮食问题的关注,农业是陈剑锋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些天他一直和周二发等人谈及农场的话题,他心里有一个想法或者说是顾虑,农场下一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大锅饭?还是承包责任制?还是有其他的方式?
推而广之,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就是困扰了中国几千年的三农问题又如何解答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