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闲习章草(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娘娘蜀中经唐末大乱,学馆皆已荒废,臣不忍看学子流失,才建议皇上营造学宫,回复教育。老臣不敢邀功,皇上圣明,力主教育乃国之大计,也是蜀人之福。”
我笑着点头道:“还听闻大人想出私资刊印《文选》、《初学记》,据说其中还有故事?”
“老臣自幼家贫,于艰难中求学苦读。未仕之前,尝向人借书,借书之人常有微色。臣深知爱书而不得之苦,当日曾立誓:‘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遗学者。’今日我仕为蜀相,自当践当日之言。”
听罢心中更加敬服,又见另外两人一直肃立恭听,便出言相问:“不知这两位是……?”
母昭裔道:“句中正、孙逢吉,乃老臣门下弟子。句中正现任崇文馆校书郎。句中正善书法,篆、隶、行、草皆工。孙逢吉只书刻《周易》,仍能胜任刊印之事,所以老臣今日正想引荐此二人,协助臣刊印《九经》。”
“刊印《九经》之事也全权交由丞相负责,至于人选自然丞相作主了。句中正!”
“臣在!”
“你篆、隶、行、草皆工,皇子玄喆习隶书,朕今日就指了你为玄喆授隶书课,徐妃娘娘习草书也一并由你指导吧。”保元临时起意选了句中正。
“臣惶恐,只怕臣的学识不足以教授皇子与娘娘。”
我笑道:“句校书就莫推辞了,我这样入门的水平,先生教授绰绰有余。”当下就行了拜师礼。御书房一行真是收获颇丰。
刻《九经》的同时,母昭裔出私资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写下来,雕版印刷,几年之后这些书便在蜀地广泛流传,用今日的话讲,母昭裔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书籍出版商了。
自今岁始,玄喆除同众皇子亲贵们从诸王宫侍刘保义学习外,又拜了句中正独习隶书。龙跃池边栀子园东傍建了新庄,本为御赐母昭裔书《九经》之用,母昭裔不敢受,便赐了皇子作读书堂。句中正每来便在读书堂中为玄喆授隶书课。我心血来潮习的草书,自此也有了正规师受。

保元喜藏书,亦总有些宝贝。一日竟从他那藏书库中,找到《十七帖》。保元高兴宣了句中正来鉴赏。句中正端来细看回道:“《十七帖》乃是唐太宗李世民购得的王羲之书,因卷首帖有“十七”,故名《十七帖》。传世的《十七帖》有两系,一系是由唐弘文馆馆臣解无畏勒石、褚遂良校定,的“敕本”;另一系则是是贺知章的临本。依臣看这本帖尾无“敕”字,断为贺知章的临本。”
我原以为找到真迹,一时失望难掩,讪讪地拿来看那帖尾。保元笑道:“写诗、习书法,现在还要找真迹,卿卿这日子比朕还忙啊。”
句中正见我失望又道:“娘娘得了这《十七帖》可是好事一桩,我们习草书的以《十七帖》为最好的范本。而得这贺知章的临本也算是一件幸事。”
保元点头道:“凡书法之能情动于衷,而尽发于外,一展痴情者,当以草书为最。”
“皇上说的极是,草书以线条言志。娘娘平日的心情亦能从所书之字中显现。心意舒坦者,则婉转流畅,幽雅清丽;意气风发者,则圆转飞动,笔墨淋漓。”
“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本宫受教了。”我拱手作揖道。
“近日见玄喆的隶书也越发精进了。句校书功劳不小啊!赐锦缎二十匹。”
见他善待文人儒士,我与他之心越发贴近。
得了《十七帖》,习草书之兴也更浓,秋日早起,霜露正浓,青儿便替我研墨布纸,于碧窗之下习字临帖,这正是:
清晓自倾花上露,冷侵宫殿玉蟾蜍。
擘开五色销金纸,碧锁窗前学草书。
---------------------------------------------------作者有话说:雍都旧本《九经》多不可考证,以上说的九经以唐代开成石经的出土十二经中前面九经来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