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同仇敌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平四年五月十一日。
袁术大将张勋在攻占武平之后,率领约八千余精兵进逼陈国都城陈县,从寿春出征之时雄壮的一万将兵经过武平一场激战,折损了一千五百左右,这个数目看起来不算什么,但若是仔细的分析,则其中大有文章,因为张勋损失的这些士兵都是精锐之士,他们的战死给袁军的士气将造成不小的打击。
面对袁军的进犯,陈王刘宠在国相骆俊的辅佐下,迅速招募起了一支有相当数量青壮男丁组成的守城队伍,辅之以陈县的常备军居城固守。
陈国上下同仇敌恺。
陈王刘宠在陈国的巨大威望很快就让众多从外郡依附到陈地的流民决定参军入伍,前面是敌人,后面是亲人,在这样背水一战的境地下,陈县的守城军民激发出了无比伦比的强大力量,使得袁军的数度攻城均无功而返。
五月十二日至十九日,袁军受阻于陈县城下,军粮渐渐无继,士卒的士气也从最初的高涨期回落到了最低点。
在此期间,裴元绍、周仓、廖化各自统领一支部队对袁军的后勤补给路线连番袭扰,起先打击的重点还只是武平至陈县这一段官道,随着战事的延续,裴元绍开始不满足小打小闹的零星敲打了,他开始率领一支小规模的骑兵部队奔袭袁军的大后方——谯郡和淮北。
五月二十一日,裴元绍的骑军出现在了谯郡和细阳附近,焚毁了两个屯积粮秣的坞堡,这使得前线袁军的粮草越发的困难,一连数天张勋只得下令以稀粥来应对缺粮的困局。
袁军处境艰难,陈县的守军也一样不妙。
当袁军进犯的消息传扬开来时,众多的百姓开始拥入陈县城,这使得城市的人口急剧膨胀,并超过了能够负担的程度。
粮秣缺乏、生活垃圾增多、疫情流行、兵甲补充、城垣修补——,一系列的问题蜂涌而来,让国相骆俊忙得几乎连家也没有时间回去。
伏羲道。
一排赈济流民的粥铺正一列展开。
“大家不要挤,听我说,我是国相骆俊,都给我排好队,我保证:每一个人都有份的。”与不久前相比,骆俊的神色憔悴了许多,声音也变得异常的嘶哑。
“骆相,夫人传话,说统儿病了,让你赶快回去一趟!”正忙乱之时,国相府的骆夫人的贴身侍女一脸惶急的过来禀报。
“给夫人带话,就说国事危难,我不开,让她自己去寻一下医官看看!”骆俊跺了跺脚,犹豫着看了看长长的流民队伍,无奈的对着侍女说道。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的,你快回去吧,记着,好好照看夫人和统儿!”骆俊匆忙吩咐了一声,遂又转头忙着一应事务去了。
统儿即骆俊的大儿骆统——,初平四年正月也就是今年刚刚出生,此时不过半岁光景,正是体弱易感染病疫的时候,对这个儿子骆俊可是相当的疼爱,原因也简单的很,在骆统之前,骆俊与夫人只有一个女儿,并没有儿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没有男丁承继,在汉时就意味着香火中断,家族败亡。
从这一点上说,骆统要有个三长两短,对于骆俊的打击将会相当巨大,毕竟,年岁不饶人,他现在也将近四旬了,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景,谁也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有太平日子可过。
要是换了其他人,这个时候肯定早就跑回去照看幼儿了,而且就算有人知道了,也不会拿这个来指责。
但骆俊却没有。
他依旧坚守在国相的位置上,或许这就是他深受陈县百姓爱戴、让裴元绍敬重的原因所在。
人,都会有私心。
而在公心与私心的选择中,能把公心放在前面的,无疑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骆俊就是这样的人。
国若不存,家又何在!
面临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有着一颗报国拳拳之心的人,其实又何止骆俊一个。
刘宠,这个贵为一郡王侯的光武后裔,为了保卫陈县,一样付出了很多。担负着保卫城池重任的他从某种意义上说,比骆俊承担的压力要更大,仅仅几天的时间,昔日那个雄壮魁梧,声音如洪钟般响亮的刘宠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色疲惫、步履有些踉跄的花甲老人。
年岁不饶人。
中平年间那个率领郡里少年保境安民抵御盗寇进犯的刘宠已经被时间长河所湮没——。
现在的他,心未老,但人已老了。
“王爷,袁军被击退了,我们先下城歇一歇吧!”
“歇息,哪有时间呀,快组织民壮抢修破损的城垣,袁军还说不定会什么时候攻城呢!”刘宠喘息了一会,迭声吩咐道。
张勋已经发急了!
只有破城一条道可走的他开始拼了命的着令手下将卒连番攻城,车轮战——,一次次用人命来填充沟壕,一次次用鲜血染红城墙,这样的战斗毫无技巧性可言,但却足够惨烈。
四天攻城战!
陈尸在城下的袁军士卒已经不下一千七百余具,这样的损失对于张勋来说,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边缘。
而更不能让张勋承受的是,军粮补给因为裴元绍军的连续袭扰,已经断粮十日了。同时,派出去抢劫的小股部队一个个出去时倒是很风光,可是一旦离了大营,就象泥牛入海一样,一去无踪迹,以至于最后,当听到有派遣出去筹粮的任务后,袁军将校一个个面色严峻,更有不堪者低头缩颈假装没有听到张勋的命令。
抢劫,自然要争先恐后;送死,那绝对要发扬风格。每一个袁军将校都在心中暗暗祈祷,死道友不死贫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