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陶澍逸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3.陶澍逸事
道光十七年﹝1837年﹞,汤师爷手持一封信疾步走进衙门后面的知县书房,对新上任的刘知县说:“大人,刚刚接到长沙来信,请老爷过目。”
刘知县打开信看完后,眉头皱了起来。
汤师爷问:“大人,信中有何事令大人为难?”
刘知县说:“兩江总督陶澍陶大人阅兵江西,顺道回乡(湖南安化)省墓,途经醴陵。我刚到醴陵,对醴陵和陶大人都不甚了解,我们应怎么接待呢?”
汤师爷捋了捋颌下的山羊胡,不紧不慢地说:“老爷,接待朝廷命官,你得了解他的为人,投其所好才行,否则会适得其反!”
“有道理!”刘知县说,“那你说陶大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说陶大人名字的来历吧。”汤师爷介绍道:“据说其父陶必铨英年得子,其欣喜自不待说,他认为‘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年大旱,冬谷骤贵,而长子适生,因名之曰澍,而字以子霖,盖其以泽苍生也。’”
“噢,好名。”刘知县点着头说。
汤师爷喝了一口水后又接着说:“据传陶澍家乡小淹处于资江河畔,有三座山:虾蚣山、蜈蚣山、鸡公山,而江中有一块巨石,形状官印,附会便成‘三公抢印’。鸡公不能入水,无法得印;蜈蚣怕鸡,不敢抢印;虾蚣能在水中游泳自如,方便夺印。而陶澍家居虾蚣山,由此,其名‘澍’、‘子霖’便与水联上了关系。陶澍后来官居朝中重臣,便有人戏称陶澍为虾蚣精转世,官印自然是他囊中之物。”
刘知县说:“真有点神奇色彩呢。”
汤师爷看了一眼刘知县接着说:“陶大人在嘉庆、道光年间,连任兩江总督十余年。他深入民间,微服私访,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顿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他为官清正,生活俭朴,敢于伸张正义,扶正压邪,堪称是我朝清官廉吏,且著文赋诗,文学造诣较深,书画兼长,一生手不释卷,有不少佳作为人传诵。魏源称其‘为翰林能诗,为御使能言’,深得道光帝信任。陶大人的到来,我等自然要竭力款待。”
“极是,极是!”刘知县说道。
“你这样一介绍,简直神了。”刘知县听着简直入了迷。
汤师爷见状更加得意地说:“一年多前(即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在北京皇宮连续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印心石屋是以屋前潭中有一印心石而得名。这件事,传播极广,令世人羡慕,陶澍大人也认为是无尚的荣耀。”
“确实令人羡慕?”刘知县插话道。
“更为可贵的是,陶大人还在澧陵书院做过主讲呢!”汤师爷说。
听到这里,刘知县更来了兴致:“快讲、快讲!”
汤师爷介绍道:“嘉庆十一年(1806年),陶大人丁父忧,主讲湖南澧县澧阳书院。他认为‘树人如树木’,应有‘金石可炼、水滴石穿’的精神,才能办好书院教育。常以车武子‘襄萤苦读’、范仲淹‘先忧后乐’等典范教育诸生,颇得各方赞誉。为感激母校岳麓书院之培育,修复书院‘杉庵’,复刻家藏宋拓‘麓山寺碑’嵌杉庵内,在岳麓山建印心石屋碑亭,嵌印心石屋四字碑。”
刘知县赞赏地说:“陶大人当为我等楷模,可钦可佩!”
汤师爷说:“陶大人刚正清廉,处理问题富有智谋,关于他有很多故事哩。”
“是吗?你快给讲两个”。刘知县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陶澍陶大人在任职期间曾屡次把自己的俸银舍施给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他平时有个癖好,就是喜欢石头,当他在野外看到奇石时,会想方设法把它们搬回家中。两江总督府设在南京,他一有空就到雨花台去玩,顺便采集一些雨花石,日子久了,就装满了十几个箱子。一次他在经皇帝批准回湖南省亲时,心想没有什么好东西孝敬老母亲,就装满了10多箱好石头,让老母亲好开开眼界。
一天傍晚,陶大人的省亲大船刚停靠在临资口码头上,忽然远处尘土飞扬,一队人马直奔码头而来。人马还未站稳,为首的那个官员就高声喊道:‘圣旨到!陶澍接旨!’
陶大人见状,不敢怠慢,立即下船登岸,跪在码头上,三呼万岁。钦差展开圣旨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查两江总督陶澍为官不正,贪赃枉法,乘回乡省亲之机,将所敛不义之财向安化老家随船带回。兹将其财物尽数没收,停职查办,以儆效尤,钦此。’
钦差的话刚讲完,两个亲兵已将陶大人抓住,要摘去他的顶戴花翎,脱下他的官服。此时的陶大人并不慌张,他一面挣脱亲兵,一面反问道:‘请问钦差大人,捉贼要拿赃,说我贪赃枉法,有何凭证?’
钦差指着船上的十几只大箱子说道:‘这些箱子就是证据,还有何冤枉可言?’
陶澍申辩道:‘卑职船上装的是什么财物,大人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如先登船查看,再给我处分不迟。’
钦差闻言,觉得陶大人言之有理,连忙带领亲兵登船查看,把十几只箱子统统打开来,令人大吃一惊的是,箱子内除了一些常用衣服之外,其余的全是各种各样的石头。
钦差一见,睁着一双疑惑的眼睛问道:‘陶大人,听说你自任两江总督后,一直没有回乡省亲,此次从南京去你家乡湖南安化,千里迢迢,怎么别的东西不带,只带了一些一文不值的顽石?’
陶大人长叹一声,道出了原委:说他虽然当了30多年的一、二品大员,俸银优厚,但看到到处天灾**,灾民遍地,于心不忍,所以把俸银中一大半都捐了出去,因此至今仍是两袖清风,无奈只好带些石头回去孝敬老母亲。
钦差听后啧啧称奇,说:‘从来就听说只有捞银子的官吏,哪里来贴老本的官吏,真是天下一大奇事。’
钦差命令陶澍的大船暂停前进,就地等候皇上圣旨。他立即照实情拟了一道折子,派600里快马火速禀报给道光皇帝。
原来,道光皇帝在陶澍离开南京回乡省亲后,就接到了江阴知府的密报,称陶澍任两江总督以来,大肆搜刮民财,金银珠宝多的连总督府也堆放不下了,故借此次回家省亲之机,用大官船装了十几只大箱子回去。道光皇帝闻报,信以为真,想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清官竟会是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巨贪,龙颜大怒,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了那道圣旨。

当道光皇帝得知陶大人千里回家省亲,孝敬母亲的竟是一箱箱的顽石,又听说他散银救灾民,心中十分感动,上朝时对群臣说:‘为臣下的能个个像陶澍那样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
陶大人回到家中后,道光皇帝又派钦差送去了三千两银子,算是对他的奖赏。但陶大人分文不用,依然是粗茶淡饭,他将这钱一部分用来接济贫苦乡民,另一部分在安化县兴办了48所义学,自己分文不留。“
“陶大人真正的为政清廉呢,令人钦佩!”刘知县赞叹说。
汤师爷说:“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的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还有什么趣闻吗?”刘知县意犹未尽。
汤师爷见到知县老爷兴趣如此浓厚,接着说:“再讲一个湘潭人寻布的故事吧,讲的是湘潭有一位农夫,挑了一担柴要进城去卖,离家之前,他老婆把织好的一批布放在他的柴担上,对他叮嘱道:‘你进城去把这匹布卖了,然后给我买些棉花来,我再纺织成布去卖,多赚几个钱。’
农夫满口应承,一定办好这件事,挑着柴担,带着布匹高兴地去了。
当农夫挑着柴刚刚走进潭湘城,就被一个财主的老婆叫住,买下了他的柴。
农夫非常高兴今天运气这么好,一进城就把柴卖了,收了柴钱,卸下柴就往回走。大约走出一里的路程,农夫猛然想起那匹布遗忘在财主家了,急忙回去寻找。找到买柴的财主家,财主老婆不但不承认收藏了一批布,还反咬一口说农夫诬陷撒泼,要扭送他去见官,农夫没有办法,只好自认倒霉。因为买卖没有第三人在场,没有人证,布匹没了,也没有物证。如果真地去见官,那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吗?到时候,丢了布匹,还要吃官司,岂不更倒霉吗?
农夫想到这里,只恨自己记忆差,低着头憋着气,一边走一边唉声叹气:‘唉,怎么办呢?回去如何向老婆交待?这布匹可是她日日夜夜辛辛苦苦几个月的心血和汗水啊。’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撞在一个人身上,那人责备道:‘大陆朝天,各走一边,你为什么撞到我身上来呢?’
农夫一惊,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穿戴整洁、气派不凡的男人,身后还跟着个年轻的后生。似有些像是听差的模样,也是眉清目秀的。
农夫忙向那人赔礼道:‘先生,对不起,都怪我一时没看路。’接着又往前走。
可是那人却不依不饶,追上一步问:‘你是不是有什么想不通的事,说来我听听。’
农夫心里正憋着一股气,他想,人家是财主,是有钱人,说与不说也是白搭,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弄不好还会招惹是非,引火烧身。便连连说道:‘得了,得了,还是不说的好,我自认倒霉吧。’
那男人却仍然不肯罢休,进一步追问道:‘你到底什么事,不说清楚,我不让你走。’
农夫一听,急了,心想:今天是怎么了,真是倒霉透顶了!丢了一批布,还要吃官司,躲了吃官司,又遇上一个管闲事的,纠缠不休,农夫只好把心一横,索性一个竹筒倒豆子---来了一个底朝天,将买柴丢布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那被撞得男人听的很认真,他说:‘哦,有这等事?你放心好了,我帮你把布找回来。’说完,便硬拉着卖柴的农夫走进路边一家酒店。
你道那好管闲事的人是谁?他就是微服私访的陶澍陶大人。他把农夫领到酒楼上,向农夫问明那财主的住址后,便将他安置在隔壁的房中休息,又派人拿着自己的名帖去把那财主请来。
财主一看总督大人的名帖,连滚带爬地赶到酒楼。陶澎把他请进房中,一边品着茶,一边闲聊着,并向财主要过他手中的一把折扇,反复把玩。这财主正在纳闷,他不知总督大人找他到底有什么事。只听陶澍开口说道:‘你这把扇子做工十分轻巧,图案也十分雅致,我想找人仿制一把,不知可否借我一用?’
财主一听总督大人要借自己的扇用,更是有些受宠若惊,忙不迭地说:‘大人说是喜欢,小人奉送便是,一把小小的折扇,怎可言借?’
陶大人含笑道:‘扇子只借用一个时辰,定要奉还的。’说完,便将折扇交与下人,下人拿着折扇出去了,好一会儿还没有回来。财主心里更是纳闷,不知总督大人那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走也不敢走,问也不敢问,只好坐在那里干着急,一时之间,真有一种如坐针毡的味道。
大约一个时辰过去后,下人回来了,将扇子交给陶大人,对他说:‘大人吩咐的事情已经办妥。’
陶大人又将折扇交给财主说:“让你久等了,请你回家吧。”
财主告别陶大人,走出酒楼,心中仍然是恍恍惚惚的,被陶大人的这一系列举动给弄糊涂了,心中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闷闷沉沉的走进家门。可回家一看,全家人都急的像热锅里的蚂蚁,但一见他平安地回来了,心上的石头才算落地。财主更是糊涂了,正要开口询问,他的老婆忙问道:‘总督大人没有为难你吧。’
财主真有一种如坠五里云雾的感觉,忙问老婆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
财主的老婆说:‘你不是以扇子为凭证,派人回来取那匹白布赎罪的吗?’
‘你在说什么呀?取白布赎什么罪呀?’财主迷惑地问。
财主老婆提醒道:‘就是那个卖柴的农夫丢在我们家里的那匹白布呀。’
这时,财主如梦初醒,责怪老婆道:‘都怪你贪财,差点害得我要吃官司,幸亏陶大人给我面子,今后这种昧良心的事情不要做了。’
农夫的这边也有丈二的和尚摸着头脑,正在纳闷。陶大人的下人便将他叫了过去,让他看看,这白布是不是他的。
‘没错,正是我那婆娘织的那匹布。’农夫说完,便连忙向陶大人叩头谢恩。辞别了陶大人将布匹背到市场上去卖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