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早晨周老太太逼着周伯涛写了一封信,差周贵送到郑家去,请国光下午来用便饭。但是郑国光却拿“人不舒服”这个托辞道谢了。他连一张便条也不肯写。
“伯雄怎么不来?未必他已经晓得了我们的用意?”周老太太诧异道。她感到失望,又仿佛碰到了一块绊脚石。
“他晓得,那就糟了,”周伯涛沉吟地说。对这件小事情他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始终把它看作一件超乎他的能力以上的严重事情。
“不见得,他不会晓得这么快,”周老太太想了想,摇头说。
“他说人不舒服,或者他真生病也未可知。那么等他病好了再说罢,”周伯涛忽然想出了一个拖延的办法。
“也好,”周老太太迟疑了一下,说。
“我看还是请明轩过去问问他的病。是真的,自然没有话说。如果是假病,就请明轩跟他当面交涉,”陈氏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周老太太同周伯涛讲话,她知道丈夫的心思,忍不住插嘴说道。她的话提醒了周老太太。
“你这个办法很好,”周老太太对陈氏说,“我们只好再麻烦大少爷走一趟。”
周伯涛不高兴地瞅了他的妻子一眼,他在母亲面前不便吵闹,只得唯唯地应着。
周老太太便差周贵到高家去请觉新。周贵把事情办得很好。觉新不等吃早饭就到周家来了。
觉新到了周家,自然受到周老太太和陈氏的诚恳的欢迎。她们把国光推托的话告诉他,还说出她们的意见。觉新赞成她们的主张,他也愿意到郑家去一趟。周老太太殷勤地留他吃早饭,他不好推辞,只得陪着他的外祖母、舅父、舅母们吃了饭。
吃饭时,平日躲在房里的枚少爷和他的新少奶也出来了。在饭桌上枚很少跟觉新讲话,一则因为有父亲在座,他不敢多说,二则,枚结婚以后在人前更不喜欢讲话。别人背后批评他,说他把话都对着新娘说尽了。这自然是开玩笑的话。不过觉新注意到前不几时在枚的脸上现出的一点红色已经褪尽了。他的脸色反而显得比从前更加苍白。虽然这上面常常泛出笑容,但是这个年轻人的微笑却使人想到一个快要枯死的老人的脸。觉新尤其觉得可怕的是那一对略略陷下去的眼睛,那对眼睛所表现的是一种深的沉溺,一种无力的挣扎以后的放弃。跟这个作为对照的是旁边那个少妇的充满活力的健康。那张浓施脂粉的长脸仿佛涂上了一层活气,好象满溢在全身的活力都要从脸上绽出来似的。她始终不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不过她抬起眼睛看过觉新两次:她的眼光好象是一股流水,要把人冲到什么地方去。觉新痛苦地想:一件罪恶又快要完成了。在他看来这是无可疑惑的了,兆候就摆在他的眼前。他又怜悯地看了看枚。枚若无其事地坐在他的对面。“他不知道,他们都不知道,”觉新这样想着,他不能够再咽下饭粒了。但是他也只好勉强吃完碗里剩余的一点饭,才跟着周老太太离开桌子。
饭后枚少爷夫妇立刻回到自己的房里去了。芸还陪着觉新在周老太太的房里坐了一会儿,谈一些闲话。芸为着她的亡故的堂姐的事,很感激觉新,她在谈话间也表露出她的这种感情。这对于觉新自然也是一种鼓舞。只有做父亲的周伯涛对这件事情并不热心。他跟觉新谈话的眉宇间总带着不愉快的表情。觉新知道他的心理,也就不去管他。
觉新从周老太太的房里出来,坐着自己的轿子到郑家去。轿子停在大厅上。郑家仆人把他引进客厅内。他在那里等候了许久,才看见郑国光出来。
两人见面时,自然是先说些客套话。觉新看见国光精神很好,方脸上也没有病容,故意向国光提起问病的话。国光不觉脸上发红,支吾半晌才说出几句敷衍的话来。他一边说话一边皱皱眉头:
“多谢大表哥问。我前天晚上伤了风,昨天一天都不能下床。医生嘱咐不要出门,所以岳父先前打发人来招呼,也没有能够去……”
觉新不愿意再往下听,就让国光一个人说去。他想;“在这种天气还会伤风?而且一点病象也没有,明明是在说谎。”他也不去揭穿国光的谎言,却装出相信的样子说出几句安慰的话。
国光在周伯涛的面前可以说出一大套话,但是对着觉新,他的那些话却全不适用了。此外他便没有多少话可说。所以在觉新不断的注视之下他的脸上开始现出了窘相。
觉新故意把话题引到蕙的身上,然后再转到灵柩安葬的问题。国光自己心虚,极力躲闪,但是终于在正题上被觉新捉住了。他知道当面拒绝或者找托辞是不可能的。他心里正在打算怎样应付,口里含糊地说:“……地已经买了,不过还有别的事情,一时恐怕来不及,家严的意思是……最好移到明春……”
“据我看太亲翁也不必太费事了。其实办这点小事情也花不到一年的工夫。蕙表妹没有这种福气,”觉新冷笑道:“家舅的意思还是请表妹夫早点把灵柩下葬,好让死者有个归宿。这可以说是存殁均感了。”
国光觉得觉新的话有些刺耳,他的脸又红了一阵。不过他心机一动,忽然想到一个主意,便堆起一脸笑容,顺着觉新的口气说:“大表哥的意思很对。我原本也不大赞成家严的主张。是的,我们应该让死者早得归宿。我一定照大表哥的意思办。其实不劳你大表哥来说,我也打算这样办的。日期自然越早越好。家严不会不同意。”
这样爽快的回答倒是觉新料想不到的。他怔了一五,接着就出现了满意的颜色。不过他还怕国光躲赖,所以又说:“那么就请表妹夫给我一个期限,我才好回去对家舅回话。家舅看过历书,说是下月初四日子正好。”他以为国光一定不赞成这个日期(因为它离目前还不到十天),他预备做讨价还价的把戏。
但是这一次又出乎觉新的意料之外,国光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好,初四就是初四,一定办到。请大表哥放心,回去转达岳父岳母,初四日一定安葬。”
这样一来,觉新预备好的许多话都无从吐露了。他看见国光答应得这么爽快,虽然这不象国光平日的态度,但是他也不便再逼国光。他觉得这次的交涉倒还是相当顺利的。
觉新从郑家再到周家,他把交涉的结果报告了他的外祖母和舅父、舅母。周老太太和陈氏自然十分满意。她们对他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连周伯涛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没有争吵,没有冲突,没有破坏礼节,只有这样的解决才是他所盼望的。而且它还给他解除了一个负担,减少了麻烦。
觉新告辞出来。他已经走下石阶了,听见芸在后面唤他,便转身回来。他看见芸站在堂屋门口对他微笑。她手里拿着几本书,好象是刚从过道里走出来似的。
他走到芸的面前,芸把手里的书递给他,一面说;“大表哥,这几本还给你,请你再给我挑几本送来。”
“好,我回到家里就喊人送来。我现在先到公司去,”觉新接过书高兴地答道。他打算转身走了。芸又唤了他一声。他望着芸,等候她说话。
芸看见觉新在等她,忽然又说不出话来。她有点激动,但是她很快地镇静下来。她低声说;“大表哥,你给姐姐办好了事情。她在九泉也会感激你的。”她感动地微微一笑。她仍旧望着他,泪珠从她的眼眶里溢出来。
觉新本来因为办好了交涉自己也颇为得意。现在他听见芸的短短的两句话,忽然觉得刚才的喜悦立刻飞走了,只剩下空虚、悔恨和惭愧。感激,他哪一点值得死者的感激?他哪一点又值得面前这个天真的少女的感激?他难道不曾帮忙别人把她的堂姐送到死路上去?他难道不曾让死者的灵柩被抛弃在古庙里?那些时候她们就怀着绝望的心求人帮助,她们就信赖他,感激他,但是他为她们做过什么事情?现在他又做了什么实际的事情?没有,什么也没有!他给她们的只是空洞的同情和关心。但是她们却用诚挚的感激来回答。现在事情还没有办妥,她的感激就来了。那个纯洁少女的颤动声音搅动了他的心。他没有理由接受她的感激!而且他连过去的欠债也无法偿还。
“芸表妹,你不要谢我,我还没有做过一桩值得你们感激的事,”他挣扎了一会儿才吐出这句话来,他的眼睛也湿了。他不能够再说什么,或者再听什么,他叹息地吐出“我去了”三个字,便猝然地转身走了。
芸站在堂屋门口,带着同情的和尊敬的眼光送走他的背影。天井里很静。阳光把梧桐叶的影子贴在她的身上,芸刚刚转过身子,忽然一阵尖锐的笑声从枚少爷的房里飞出来。她不觉皱了皱眉头。
觉新到了公司,刚走到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就听见里面有人讲话,他连忙揭起门帘进去。原来是他的四叔克安和旦角张碧秀在这里等他。张碧秀坐在藤椅上,看见他进来连忙站起带笑招呼他。克安坐在写字台前那把活动椅上,拿着一把折扇在煽着。
“明轩,你今天怎么这样晚才来?我们在等你,”克安看见觉新进来,含笑地说。他依旧大模大样地坐在椅子上面,不过把椅子转动了一下。
“我不晓得四爸今天要来。我刚刚到外婆家里去过,”觉新没精打采地答道。
“我要给芳纹买几件衣料,来找你陪我们到新发祥去看看,”克安接口说。
“芳纹?”觉新诧异地念着这个名字,心里还在想别的事情。
“这是四老爷给我起的号,”张碧秀陪笑道。
“啊!”觉新仿佛从梦里醒过来的似的,他吐了一口气,便问克安道:“四爸现在就去?”
“那么就走罢,我们还有别的事情,”克安说。
“大少爷刚刚来,不要休息一会儿?恐怕有点累罢,”张碧秀望着觉新好意地说。
“不要紧,早点去也好,”觉新温和地答道。他陪着克安和张碧秀两人出去了。
觉新注意到许多人的眼光都往他们这面射过来。他知道大家在看张碧秀(便是从来不看戏的人看见张碧秀的粉脸、服装和走路姿势,也知道这是一个旦角)。他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他又不能够撇下克安和张碧秀,一个人跑开。他只得忍耐着。他看见克安只顾跟张碧秀讲话,便加快脚步,稍微走在前面一点。
到了新发祥,觉新暗暗地吐了一口气。他以为自己只要在柜台上打个招呼,替克安介绍一下,就可以走开。谁知克安一定要他留下帮忙挑选衣料,交涉打折扣。他无法推脱。不过他也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跟着他们两个说好说歹,并不多贡献意见。
克安和张碧秀两个人都不象觉新那样着急,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他时时用手帕揩额上的汗珠。他们仔细的挑选着,看过各种各类的料子,还评定好坏。店里的伙计们知道克安是一个大主顾,也知道张碧秀的名字,又顾到觉新的情面,所以很有耐心地伺候他们。他们愈挑愈仔细,愈选愈多买。伙计们忙碌着,脸上带着笑容。不多几时门口便聚集了七八个人,都是来看张碧秀的。
后来衣料终于完全选好了。张碧秀的粉脸上现出了满足的微笑。克安为这些衣料花去一百几十元,他另外还给他的妻子王氏也买了两件上等衣料。张碧秀的衣料由店里派人送去。不用说货款是记在账上的,中秋节前店里人会派人拿账
单向觉新收款(届时克安自然会把货款交给觉新)。
从新发祥出来,克安同张碧秀往另一条路走了。觉新一个人回到办公室去。他坐下来,喝着泡得很浓的春茶,随便翻了翻本日的报纸,到处都是使人不快的消息:乡下土匪横行;驻防军队任意征收捐税(有的已经征到三十年后的粮税了);内战仍在国内、省内各处进行……他翻到“余兴栏”,又看见王心斋、冯叔和和高克定题旦角小蕙芳戏照的三首诗。王心斋就是克安的岳父。他皱着眉头放下报纸,心里很闷,不知道做什么事才好。在这时候一个租户从外面进来,找他谈追收欠租的事。那个人罗嗦地谈了许久,好象知道他心神不定似的,一点也不肯放松。他好容易才应付过去。他刚刚送走那个狡猾的商人,门帘一动,新发祥的朱经理又进来了。
“高师爷,刚才失迎,请原谅,”白白胖胖的朱经理一进来,就满面堆笑地拱一拱手大声说。觉新只得请他坐下。两个人说了几句应酬话。朱经理又诉苦般地讲了一些派捐的情况,后来看见驼背的黄经理进来找觉新,便告辞走了。
“他又来发牢骚罢,”朱经理走了以后,黄经理便向觉新问道,他的留八字胡的瘦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觉新点了点头。他又说:“这也难怪他们。商店派捐太多,生意更难做,欠租的人又多起来了。”觉新只是唯唯地应着。黄经理又交了一封信给觉新,这是商业场里一家店铺写来的。他指出几点,要觉新斟酌答复。觉新仍然唯唯地应着,他心里还在想别的事情。后来黄经理也走了,又剩下觉新一个人。觉新坐在写字台前面,慢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封信上,准备起草回信底稿。
但是他听见有人在外面用响亮的声音唤大少爷。他侧耳一听,文德掀起门帘进来了,恭敬地报告:“大少爷,三老爷来了。”他连忙站起来。
克明从容地走进了办公室,然后跨过觉新房间的门槛,就在藤躺椅上坐下。觉新的眼光跟着克明走。今天克明的脸色还不错。
觉新叫人泡了盖碗茶来。他又对克明说:“三爸今天是不是还要到别处去?三爸好久不到这儿来了,是不是要买东西?”
“你三婶要我给她买点东西。我等一会儿就去看。我先到这儿来坐坐。你今天事情忙不忙?”克明温和说。他从文德的手里接过水烟袋来,取下插在旁边小筒里的纸捻子。文德连忙给他括火柴。
“没有什么要紧事情。四爸先前也来过,”觉新带笑答道。
克明听见提起克安。他的脸色马上变了,不过并不很显著。他皱着眉头说:“我刚刚在门口碰见他。他倒没有看见我。他跟一个唱小旦的在一起。……”
“就是在群仙茶园唱戏的张碧秀,”文德插嘴解释道。他看过张碧秀的戏。他又加上一句:“听说四老爷很喜欢他。”
“我听说四弟、五弟还把小旦带到家里来过,是不是就是这个张碧秀?”克明
沉着脸问道。
“是的,”觉新低声回答道。
“他们真是越闹越不成话了!”克明又皱起眉头骂了一句。他不再说下去,也不抽烟,他只是痛苦的想着。气愤和焦虑抓住他的心,他不能畅快地一口气吐出他所要说的话。觉新和文德沉默着。他们在等候。他们相信克明不会只说一句话。
“我本来还以为四弟应该明白点。他读书较多,会写一笔颜字,而且做过一任县官,笔下也来得。想不到他现在也昏到这样!”过了半晌克明才接下去说;“爹在的时候总望他们能够学好。我看是无可救药的了。”他叹了一口气。“我看我们的家运完了。你我是挽救不了的。”他的带着绝望表情的脸上忽然现出一股坚决的光,他的眼睛里还有未熄的火焰。他又说:“不过我在一天,我总要支持一天。”
“是的,应该支持,”觉新感动地重复念道。
“爹把责任放在我的肩上,我一定照他的意思去帮,”克明鼓起勇气继续说;“我不能够就看着他们把家产弄光。我不能看着他们做出给爹丢脸的事。”
“是,”觉新响应地说。
克明不作声了。他埋下头,眼光无意地落在手里的水烟袋和纸捻子上,纸捻子还在冒烟,他便打开烟筒摸出烟丝来装上,吹燃纸捻子,呼噜呼噜地抽起水烟
来。他一面抽烟,一面思索。文德已经走出去了,在外面等候主人的命令。
觉新看见克明埋头在抽烟,没有动静,他也不想说话,他的眼光又落在面前的信上。
“你四爸带张碧秀到这儿来做什么?”克明忽然抬起头问道。
“他们”觉新连忙把眼光从信上收回来,他说了两个字,停顿一下,才接下去:“到这儿来买衣料,买得倒不少,一共一百多块钱。”
“唉,”克明叹了一口气,又咳了两三声,便把水烟袋放在桌上。他端起茶碗喝了两口茶,茶碗还捧在他的手里,他又焦虑地说:“象他们这样乱花钱,我看也没有几年好花。四弟也花得不少了。这些钱都是爹辛辛苦苦挣挣来的。四弟还算做过半年县官,回来买到几十亩田。这一年来他在我的事务所里帮忙,也有些收入。不过这几个月情形不大好,一件案子也没有接到。田租一年比一年少。今年连我也动用起老本来了,何况他。至于五弟,他什么事都没有做过,只会花钱,他的田卖得剩不到三分之一。字画也‘出脱’了不少。我看他将来怎样下场!”
“三爸可以劝劝他们,”觉新鼓起勇气建议道。
“本来我倒想好好教训他们一顿,”克明皱眉蹙额地说;“不过说到钱上,我也难跟他们讲话。家已经分了,照名分是他们的钱,多干涉他们,他们又会说我有别的用意。还有那两个弟媳妇更不明白道理。对她们这些糊涂人我也没有好的办法。譬如,我正要跟你谈这件事情。”他把茶碗放回在桌上的茶盘子里
,立刻换过了话题:“陈姨太前天晚上对我谈起,她想‘抱’个孙儿,打算把七娃子‘抱’过去。我没有答应她。我看见四娃子不学好,恐怕将来没有出息,我希望把七娃子教好点。虽说你三婶又有喜,可是还不能说是男是女,留着七娃子总要好些,所以我不愿意。谁知今天四太太却跑来找你三婶,她说七娃子身体不好,我这房人口又少,不应该‘抱’出去。她说陈姨太要‘抱’孙,应该由六娃子过继。等一会儿五太太又来说,五房现在情形不好,她要把喜姑娘生的九娃子‘抱’给陈姨太。”克明说到这里觉得很吃力,意思虽然未尽,却暂时闭住嘴不说下去。但是他的脸上还带着愤激的表情。“四婶、五婶怎样会说这种话?觉新惊怪地说。他看见克明没有表示意见,便又问道:“三爸的意思怎样?”“我看她们不过看上了陈姨太的那所房子和一千块钱的银行股票,所以五太太说她那一房情形不好。横竖就只有这几千块钱,让她们争去。不过据我想,九娃子太小,陈姨太不见得愿意,况且五弟就只有这一个儿子,也不应该过继出去。”
“那么就让四婶把六弟‘抱’给陈姨太也好,”觉新道。
“我就是这样想,”克明点头说。“不过我恐怕以后还有争吵。五太太不会甘心让那几千块钱给四房独吞。唉,说来说去总是钱。这些事情要是爹在九泉知道,他一定会气坏的。”克明把身子倒在藤躺椅靠背上,他的脸上现出受过打击以后的绝望、憔悴与疲乏的表情。过了十几分种克明又坐起来对觉新说;“我还有一件事情,我想把我在你们公司的活期存款提两百块钱出来,你明天给我办好。”觉新唯唯地答应道。克明又疲倦地倒在藤躺椅的靠背上面。
太阳早已被逐渐堆积起来的灰黑色云片埋葬了。光线不停地淡下去。好象谁用墨汁在天幕上涂了一层黑色。不,不仅一层,在这淡淡的墨色上面又抹上了较浓的黑色。墨汁一定抹得太多了,似乎就有一滴一滴的水要从天幕上落下来一样。空气闷热,虽然开着窗,房里也没有凉气。克明的鼻子因此不时地发响。
觉新的眼光又落在那封信上,但是他的眼前仿佛起了一层灰色的雾,那些字迹突然摇晃起来。他便仰起头闭上眼睛疲倦地把身子靠在椅背上。他听见文德的响亮的声音在问:
“三老爷,就要落雨了,现在要去买东西吗?”
他又听见克明的声音说:
“好。明轩,我走了。”
他连忙站起来。
雨后,傍晚的天气凉爽多了。
觉民到了利群周报社。他在一个星期里面总有三四个晚上到周报社去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工作。周报社社址就在觉新服务的西蜀实业公司的商业场楼上,是一间铺面。这两年来他们已经把它布置得很好了。不过在商业场楼上这个角落里许多铺面都没有人承租。周报社的两旁全是空屋,隔了好几个铺面才有一家
瓷器店。便是在白天,这里也少有人经过,到了晚上自然更清静了。
这天觉民去得较晚,张惠如弟兄、黄存仁、汪雍、陈迟都早到了。他们在那里热心地办事情:包封周报,写封皮,写信,记账等等。他们看见觉民进来,照例亲切地招呼他一声,仍旧埋下头办各人的事。那张平日陈列书报的大餐桌一头堆了几叠新印好的报纸,另一头是陈迟和汪雍工作的地方:浆糊碗、封皮、封好的报纸卷都在这里。
“觉民,快来帮忙,”陈迟欢迎地说。
觉民高兴地应了一声,便参加了包封的工作。
他们一面工作,一面谈话,手不停地动着,折好报纸,又把它们封成小卷。小卷在餐桌上渐渐地堆积起来。他们送一批给黄存仁,等到他写完了又送一批过去。但是黄存仁的一管笔不及他们三个人的手快。黄存仁开玩笑地诉起苦来。张惠如正在整理书橱里的书,听见黄存仁的话,连忙说:“你写不赢,我来帮你写。”他匆匆忙忙地关好书橱门,走到那张小书桌跟前。他顺便搬了一个凳子到那里去,就坐在黄存仁对面,拿起笔在封好的报纸卷上写地址。
“时间真快,再出三期就到两年了,我们居然维持了两年。这是想不到的,”陈迟忽然兴奋地自语道。他的眼光停在那些报纸上,它们在他的眼里变得非常美丽了。
“这几期内容不错。我自己看了也很高兴,”汪雍满意地说。
“我想,有一天,我们不会再在这个小地方,不会只有我们这几个人……将来一定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有许多许多人,我们的报纸那个时候会销到五万,十万,一百万,”陈迟抬起头自语道。
“那个时候我们要出日报了,我们还要印很多很多的书,”汪雍笑着接下去说。
觉民在旁边笑起来。他带着好意地哂笑道:“你们又在做梦了。那一天才不晓得要等多久?”
“我不怕久等,”汪率勇敢地、充满着自信地答道。
“说不定他们哪一天又会把我们的报纸封掉,”张惠如在旁边泼冷水似地说一句。他的确想过:将来会有这样的一天,不过他并不害怕那一天到来,因为他相信以后一定还有另外的一天。
“大哥,你不该说这种扫兴话,”张还如从另一张小书桌上抬起头对他的哥哥说。
“我不过提醒大家一声,小心总是好的,”张惠如笑答道;“我们不怕打击。就是天大的事情也不会使我们扫兴。”
“不过无论如何让我们把两周年纪念会开了再说,”觉民在旁边笑道。
“这当然不会有问题,我还要演《夜未央》啊,”陈迟乐观地说。
“岂但《夜未央》,还要演更多的新戏,”张惠如接下去说。
“你们听着,我报告一个好消息。重庆文化书店来信:最近《利群》在渝销路激增,本期加到五百份,仍不敷分配。以后请按期寄发一千份。……他们还兑了二十块钱来。”
“一加就加五百份,真不错!”汪雍惊喜地说,更起劲地包封报纸。
“方继舜听见一定高兴,”觉民快乐地说,“纪念刊应该编得更好一点。”
“你们为什么事情高兴?”一个女性的声音从外面飘进来。众人的眼光都往门口射去。他们看见了程鉴冰的笑容。
“你好久没有来了。今天来得很好,我们正忙得很,你快来帮忙,”陈迟第一个对她说话。
“我就是来帮忙的。最近忙着毕业考试,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我没有找你们帮忙我补习功课就算好的了,”程鉴冰声音清脆地答道。她又问觉民:“蕴华怎么没有来?我也好久没有见到她了。我还以为她在这儿。今天不是还要开会吗?”
“她家里有事情,不能来。她要我代表她,”觉民答道。
“鉴冰,你来写封皮罢。我去帮他们卷报,”黄存仁放下笔站起来招呼程鉴冰道。
“好,只要有工作给我做,我就满意,”程鉴冰点头答道,便向着黄存仁走去。黄存仁把地方让给她,她在那里坐下了。他却走到汪雍旁边,拿过折好的报纸来卷好,然后把右手的食指伸到浆糊碗里去。
“还有一个好消息,——”张还如又在一边大声嚷起来。
“怎么又有好消息?”汪雍兴奋地问。
“你不要慌,听我说,”张还如得意地说。“是从合江来的信。一个读者兑了十五块钱来,捐做小册子的印费。”
“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觉民感到兴趣地插嘴问道。
“我还没有说完。是一个中学史地教员,三十七岁。他最近读到我们的报纸和两本小册子。他同情我们的工作。他的信上写得很明白,”张还如接着说。

“给我看这封信,”汪雍急切地说,就把手伸了出去。
“汪雍,先做事罢,等一会看信也来得及,”黄存仁在旁边拦阻道。“现在剩得不多了,还有那几卷大的,我们来捆。”
“存仁,这儿还有几封读者的信,你也来帮忙写两封回信,”张还如听见黄存仁的话,想起他手边还有许多工作等着人做,便抬起头唤着黄存仁说。
“好,我就来,”黄存仁毫不迟疑地答道。
汪雍不去拿信看了。黄存仁却过去,坐在张还如的对面,做回信的工作。觉民、陈迟、汪雍三个人埋着头努力封报。小的报纸卷已经封齐了。他们又包封五十份的大卷。等到这些大卷也封好了,觉民便拿了一支笔来,把大卷上的地址写好。然后他又帮忙写了些小卷上的地址。
陈迟和汪雍用湿毛巾揩去手指上的浆糊。他们看见觉民就在餐桌旁边写封皮,他们留下一小堆给他写,把其余未写过的捧着送到张惠如和程鉴冰那里去。
程鉴冰和张惠如的手边只剩了寥寥几个未写过地址的报纸卷,横放在条桌上面。封皮写好了的便堆在地板上。陈迟和汪雍又把新的报纸卷放下来,桌上立刻又隆起了一座小山。
“你们看,还有这样多,还不快点写?”汪雍故意开玩笑地催促道。
程鉴冰抬起眼睛看了看手边那堆报纸,便带笑地责备汪雍道:“你们两个倒不害羞。你偿不来帮忙,还好意思催我们。”
“你刚刚来。我们已经做了好久了。你现在多做点也不要紧,”汪雍得意地答道。他仿佛在跟自己家里的人,自己的姊姊谈笑似的。他的话里带了一种亲切的调子。
“你不要跟我们说笑,耽误我们的工夫。你同陈迟都来帮忙写,好早点写完。我们还有别的事情,”程鉴冰亲切地对汪雍笑了笑,鼓舞地说。
“好,我们大家都来写,”汪雍愉快地答道。他随便抱了一堆报纸卷,拿到餐桌上去,分了一半给陈迟。他们两人也不坐,就弯着身子写起来。
门前响起了皮鞋的声音。这个声音引起了觉民的注意,他一人自语道:“好像有人走来了。”
“怎么是穿皮鞋的?未必是学生?”汪雍惊疑地说,把眼光射到门外去看。
“大家小心一点,”张惠如严肃地警告众人。他仍然埋着头写字。
“我晓得,”黄存仁答道。他立刻把桌上的几封信揣在他的衣袋里。他又低声嘱咐觉民说:“觉民,你们好生看着。”
觉民答应一声,马上站起来,带着安闲的样子走出去。他走到廊上栏杆前面,装着俯下头去看楼下,他的眼光却偷偷地射到发出脚步声的地方。他看见两个穿白色制服的学生。他的紧张心情松弛了。他嘘了一口气,仍旧安闲地走回去。他走到餐桌前面,低声哼起一首歌来。
众人知道并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也都放了心。但是他们还等着,于是两个学生进来了。
“对不住,”一个脸色红红的中学生客气地说,“我们来买报。”
汪雍站起来迎着他们,客气地问:“买哪一期?是不是今天刚出版的?”
“我们白天来过两次,你们都不在,”另一个脸色黄一点的中学生恳切地说。
“我们这一期也要买,我们还想补以前的。以前的还补得齐吗?我们只买到十五期,”那个红脸的学生接着说。
“以前的可以补。你们要补多少期?”汪雍兴奋地问道。
“我们要从头补起,”黄脸的学生急切地说。
“第一年的没有了。第二年的可以补齐,”汪雍答道。
两个学生的脸上都现出失望的神气。黄脸的学生还郑重地问一句:“还可以想法子吗?”
“我们愿意买齐,旧一点贵一点都不要紧。最好请你们给我们找个全份,”红脸学生害怕他的同伴的话不发生效力,他甚至着急地要求道。
第一年的有合订本,不过早卖完了。现在没有法子找到,”汪雍抱歉地答道。
“那么借也可以,无论如何,我们要从头到尾看全。你们自己总有。我们不会给你们弄脏的。我们先缴押金也可以,”红脸学生一面揩额上的汗珠,一面哀求地说话,他的明亮的眼睛望着汪雍的圆圆脸,好象在恳求:“你就答应罢。”
汪雍正在迟疑:他很难拒绝这两个热心的读者的要求。张惠如忽然放下笔,走到两个学生的面前,诚恳地说:“我有一部,可以借给你们。”汪雍看见张惠如过来,便走开去拿周报,让张惠如跟他们谈话。
两个学生的脸上同时现出喜色。红脸的学生马上感谢道:“那么多谢你,我们决不会弄脏的,你可以给我们一个期限。我们什么时候来拿?要缴多少押金?”
张惠如感动地微微笑道:“我明晚上就带来。用不着缴押金,也不必定期限,你们看完,还来就是了。”
“我们一定看得很快,至多一个星期就会还来的,”红脸的学生兴奋地说。他又问张惠如:“请问先生贵姓?”
“我姓张,”张惠如毫不迟疑地答道。他也问:“请问你们两位——”他还没有把话说完,汪雍就抱了一卷周报过来,打岔地对他们说:“第二年的都在这儿,你们看看要买哪几期?”他把报纸放在餐桌上。
两个学生都把身子俯在餐桌上翻看周报。他们拣出了他们需要的各期,把报纸叠在一起,向汪雍问明了价目。红脸学生便掏出钱来,一面对汪雍说:“我们还要订一份全年,”一面数好钱递给汪雍,又补了一句:“就从下期起。”
“那么请你们把名字、地址写下来,”张惠如在旁边插嘴说。他就到沉民那里去讨了纸笔,送到两个学生面前。
红脸学生拿起笔写着姓名和地址。黄脸学生带着笑容钦佩地对张惠如和汪雍说:“你们的报纸真好!……都是我们想说、自己却说不出来的话。……我们读了那些文章非常感动……”
红脸学生写好地址,把纸条交给汪雍。他还解释地说:“这是我的名字,这是他的名字(他说时指着黄脸学生),随便写哪个名字都可以。”
汪雍客气地答应着,便拿着字条走到张还如那里去了。张惠如也侧头看了那张字条,知道了这两个学生的姓名,他想:他应该记住那些忠实的读者的姓名,有一天他们也许会加入这个团体来同他一起工作。
“我觉得每个年轻人都应当看你们的报纸。你们说的都是真话,你们才是我们的先生。你们教给我们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不做一个寄生虫,不做一个骗子……”红脸学生把黄脸学生先前中断了的话接下去说,他很激动,他的声音战抖起来,他说的全是藏在他心里的话。他害怕他说得不恰当,不能使他们明白他的诚心的赞美。他的脸色更红了。
这些过分的称赞却是从真诚的心里吐出来的。一个年轻人把他的心放在他们的前面,这是一颗鲜红的心,跟他们的心不会是两样。他们了解这个中学生,因为他们也有过这样的感情,也曾对别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们是不是就应当受到这个中学生的尊敬和称赞呢?……他们确实感觉到这样的尊敬和称赞是过分的,只给他们带来惭愧。不过他们同时也感到了喜悦,这喜悦里含着感激,因为那个学生的话证明他们的努力并不是徒然的。这番话鼓舞了他们。他们的眼光全集中在说话人的脸上,张惠如兴奋地第一个开口回答:
“这是因为你自己有良心,因为你自己愿意做个有用的人。我们哪儿配做先生?我们都还是学生。我们只想做点有用的事情,所以不管自己行不行,也就动手做了。”张惠如并不是在说虚伪的谦虚话,他剖露了他们这一群青年的心。他们聚在一起做这种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获得什么的心思,他们是来给与,来贡献的。他们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他们不愿意把它们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他们看见一个腐烂的制度使多数人受苦,他们不愿意在众人的悲哭中做着安静的梦。于是他们出来,找到这样的机会献出他们的活力。无条件,无报酬,他们只求一点良心的安慰,因为他们相信如今他们得到了正义的指示。甚至在利他的行为中他们也只看出赎罪的表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自己的特权使别人受到更大的痛苦,他们自己的安乐便建筑在别人的悲苦上面。所以他们要来做违反自己的阶级利益的工作,他们要来推翻他们自己所出身的阶级。这个时代的青年的确是如此地谦逊的。
“你们太客气了。要不是你们指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事情。你们辛辛苦苦地办报印书,要唤醒那些还在做梦的人。我们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我们真正惭愧,”红脸学生感动地说。他接过了汪雍递给他的周报订单。
“我们不打搅你们了,我们现在走了。明天晚上我们来拿合订本,”黄脸学生带着道歉的微笑说。他接着又问一句:“张先生,明天方便吗?”
“方便的,明天你们这个时候来正好,”张惠如温和地答道。他的善意的眼光抚着这两个学生的脸。
两个学生也不再说话,他们恭恭敬敬地对张惠如和汪雍点一个头,然后又对里面的几个人点一个头,便急急忙忙地走了出去。于是走廊上又响起了皮鞋的声音。
“难得他们这样热心。那几句话说得我也有点不好意思,”觉民放下笔感动地说。他已经写好了手边那些报纸卷的封皮。
“这是我们的胜利,新的读者一天一天地增加,而且都是这样热诚的人。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白做。以后我们更要努力,”陈迟满意地说。
“我们开纪念会一定把这两个学生请来,”程鉴冰欣喜地说,然后她又望着张惠如问道:“惠如,你说对不对?”
张惠如含笑答道:“我也有这个意思。我们还要请印周报的印刷工人。”
“对,对,”程鉴冰含笑点头说。她又掉头去问黄存仁:“存仁,你们的事情做完没有?”
“我立刻就做完了,再写一封信就好了,”黄存仁仍旧埋着头答道。
“我们赶紧来商量纪念会的事,现在时候不早了,”程鉴冰催促道。她站起来,走到餐桌前面,顺便拿起觉民写好的报纸卷看了看。
“我倒完了,”张还如把他手边那些簿据都放进了他那个大皮包,然后站起来说。他也走到餐桌前,就站在程鉴冰旁边。他的眼光忽然落到她那根梳得又光又松的大辫子上,便问道:“你这根辫子什么时候剪掉?现在剪发的女学生已
经不少了。”
“多也并不算多,至多也不过十来个。我早就想把辫子剪掉,”程鉴冰带笑答道,“不过我家里头讨厌得很。我很难对付他们。我还没有做什么奇特的事情,他们就叽哩咕噜不得了,说我交男朋友啦,说我常常在外面跑啦。如果我再把辫子剪掉,不晓得他们又会闹什么把戏。我图点清静,所以也不想现在就剪
头发。”
“我看你这是强辩,”陈迟在旁边插嘴说。
这句话并没有使程鉴冰生气,她反倒笑了。她坦白地说:“我晓得你是在激我。不过用话激我,也没有用。我又不要做什么‘英雄’——”
“那么你想做什么?”陈迟追问一句。
“我同蕴华一样,我们只想做点有益的事,”程鉴冰带着自信地说。
黄存仁也走过来,替程鉴冰解释道:“我觉得鉴冰、蕴华不剪头发,也有道理。我们的工作跟一般人的不同。我们最好不要在外表上引起人注意。比如从前有些革命党主张废姓,只用两个古怪的字做名字,不但没有一点好处,反而引起许多不方便。连别人寄给他们的信件,他们也收不到。”
“话虽然是这样说,不过我们究竟是怎样一种人,省城里头晓得的人也不少。
我倒以为我们不必害怕。”陈迟不以为然地说。
“我并没有说害怕,不过做事情总要谨慎周密才好,”黄存仁诚恳地说,他的话是经过思索后吐出来的。“现在我们还不要紧。不过将来难保没有问题。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发达,影响越来越大,省城里的旧势力不会轻易放过我们。”
“那是以后的事,我们现在也不必管它,”陈迟仍旧乐观地说。
“我看将来我们的力量大了,人也多了,一定会有一场大的斗争。我倒希望那个时候早点来,”张惠如兴奋地插嘴道。
他们的眼光望着门外的空间,他似乎在看一个理想中的景象。
“早一点来也好,可以热闹一点,我喜欢热闹,”程鉴冰微微笑道。
“我不象你们那样。我倒希望它慢一点来。目前我们力量小,还不会有大的压迫。不过我不相信我们会失败。新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地大起来了,”觉民站起来满怀信心地说。
陈迟马上接下去说:“在上海、北京、南京,大学已经开放女禁了,女子剪发也成为并不希奇的事情了。旧势力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怎么不看见它出来斗争?”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而且在我们这儿情形更不同:我们在军阀的势力下面过日子。一个独夫可以用蛮横的力量摧毁一切,只要他高兴这样做,”黄存仁沉着地说。他看见众人带着疑惑的眼光望着他,便露出笑容,解释道:“自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害怕。就是冒着更大的危险,我们也要做事情。不过谨慎周密也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你这个意思我赞成,我很了解你的话,”觉民点头说。
程鉴冰又想起纪念会的事便着急地说:“我们还是来谈纪念会的事情罢。太晚了,我回家不方便。”
“不要紧,我可以送你回去,”黄存仁安慰地说。
程鉴冰对着他笑了笑。她又问:“演戏的地点,法文学校,交涉过没有?”
“我已经见过邓孟德,他答应了。演戏是没有问题的,同学们对这件事情也很感兴趣,”汪雍答道。邓孟德是法文学校的校长。他是法国人,而且是天主教的神甫,却取了中文名字,他永远穿着黑色长袍,留着一部灰色长须。他创办了教授法文的专门学校,汪雍便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邓孟德还在外国语专门学校
教法文,黄存仁、张惠如他们都认识他。
“继舜编好纪念刊没有?什么时候付印?我想他一定不会耽误事情,”程鉴冰又说。
“他已经交了一大半稿子来,还如都发给印刷所了,”张惠如答道,“还有一小部分,他明天送给我。”他忽然问觉民:“觉民,你的小册子呢?”
觉民从衣袋里摸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张惠如:“在这儿,都是从杂志上选来的,可以印两本。你们看看对不对?”
“给我看一下,”汪雍说。他从张惠如的手里拿过信封来,抽出了一束稿件。
“汪雍,你现在不要看。我们还要商量事情,”程鉴冰阻止他翻看稿件。
“我又不是筹备委员,你们开会我可以不参加。不过我听你的话,横竖我以后还可以看,”汪雍笑道。他把稿子装回在信封里,仍旧递还给张惠如。
“现在困难的还是经济问题。在这个星期里头一定要把临时捐款收齐才好,”张还如说。
“我们几个人分头去收,一定收得齐的,”汪雍有把握地说。
“我的捐款明天就可以缴来,我说过我捐十块,”觉民说。
“好,”张惠如欣喜地说,“存仁的五块已经缴来了。等我今天回去向姐姐多要一点钱,我们也可以多捐一点。你们几个的捐款也该早点缴来。印刷费要先付一部分。”
“我现在就缴罢,”程鉴冰摸出一个纸包,打开它,取出一元五角银币,递给张还如。汪雍也把捐款缴了。陈迟却说:
“我三天以内一定缴出。”
众人继续谈了一些事情,后来听见二更锣响,都觉得应该回家了。一些人忙着收拾东西,另便去抬捕板。后一件是黄存仁和张惠如弟兄做的工作。他们做得跟商店学徒一样地好。
这时在楼上听不见脚步声了。他们从栏杆上俯视下面,也看不见辉煌的灯光。大部分的店铺都关了门。整个商业场已经落在静寂里。在一天的劳碌以后人们都要休息了。但是这几个年轻人的心里却燃着似乎不会熄灭的烈火。他们怀着过多的活力,要在这个黑暗的夜里散布生命。
这些年轻人一起出了商业场,走了一段路。小饮食店的门大开着,店里坐满了服装简单的人,里面送出来嘈杂的人声,现在正是热闹的时候。但是这些亮光也在他们的眼前过去了,他们转入了一条静寂的巷子。
在这里看不见商店,有的是砖砌的高墙和公馆的大门。黑漆门,红灯笼(也有白纸写蓝字的素灯笼),铁门槛(也有木门槛和石门槛),石狮子,只有它们点缀了这寂寞的街景。
然而这些年轻人的心里没有寂寞。他们有着太多的幻景,太多的事情。他们不会让那几件他们看厌了的东西分去他们的注意力。
黄存仁几个人陪着程鉴冰在前面走。张惠如要跟觉民谈话便走在后面,离他们有两三步光景。
“觉民,你以后的计划怎样?你这回毕业,你家里对你有什么表示没有?他们希望你做什么?”张惠如关心地问觉民道。
“他们也没有什么明白的表示。我大哥希望我考邮政局,将来能够做邮务员、邮务官最好。不过他也并不坚持这个意见。至于我,我还是准备到上海去,”觉民答道。他已经下了决心,而且他已经想得很明白,长久留在这个家里对他不会有好处。
“你到上海去找觉慧也好,横竖我们可以联络,你也可以间接参加我们的工作,”张惠如说。
“你呢?”觉民恳切地问道,“你同还如两个打算做什么事?”
“我有个亲戚给我找到一个工作,在嘉定中学教英文,姐姐很愿意我去,不过我不想去,”张惠如答道。接着他又解释地说:“我不想做这种事情,我打主意学一种手艺。我本来打算到印刷厂去学排字,却不容易进去。所以我想去学裁缝。还如想到重庆去进工厂,已经写信到重庆去了。还没有得到回信。他又说要当剃头匠。”
“你就打定主意了?我以前并没有听见你说过,”觉民惊讶地问道。
“我已经决定了,”张惠如坚决地说。“我觉得光说空话是不行的。我们既然赞美劳动神圣,自己就应该劳动。”
“对,对,”觉民插嘴应道。这时在前面走的几个人又转过了一条街。他们也在谈话,觉民却没有留心听他们在谈论什么。张惠如三角脸上那对奕奕有神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那眼光有一两次甚至射进了觉民的心。
“我们应该靠自己的两只手生活,这才是清白的,正当的,”张惠如继续说:“我认得一个裁缝,他是个好人。我跟他谈过,要他收我做徒弟。他起初不相信,以为我在跟他开玩笑。后来我又认真跟他讲过两次。他才相信我真要学做裁缝。他也有意思答应了。不过他总以为我是随便学学玩的。我却打主意正式拜师订约……你看怎么样?”
“我觉得拜师这个形式倒用不着。这一来反而把你拘束住了,”觉民沉吟地答道,他在想象做一个裁缝店的学徒是怎样的一回事。但是在这一方面他的脑筋是很贫弱的。
张惠如笑了笑,慢慢地说:“拘束固然有点拘束,不过我害怕我自己没有长性。这样一来我也可以管束自己,免得中途改变心思。”
“可是团体的活动……”觉民惋惜地说。他并不同意张惠如的办法,觉得这是丧失自由。他只说了半句,不过意思是很明显的。
“我也可以一样参加,”张惠如安静地答道。他又笑了。他解释道:“自然我做学徒跟别人有点不同,他也不会把我当做普通学徒看待。我订约的时候会写明白。我不会做那些杂事。我拜师后就学着动针钱。我给他讲好,我每天只做八点钟的事情。这样对我的活动并没有妨碍。”
“你姐姐呢,她不会阻止你吗?”觉民感动地问。他觉得以前还没有把这个年轻人认识清楚,这时带了另一种眼光看张惠如。但是凭着昏暗的光亮,他只能看见一个瘦脸的轮廓,此外就是一对明亮的眼睛。
“我姐姐自然不赞成。不过她不会跟我为难,至多不过抱怨我一两次,”张惠如很有把握地答道。接着他又用抱歉的调子说:“我看还如就不得不另打主意。现在家里的事情大半归他管,我姐姐少不了他。他办事比我能干。”
“你们在说些什么?为什么要扯到我身上?”张还如忽然从前面掉过头来带笑地问道。
“你哥哥说你办事很能干,”觉民笑答道。
“你不要信他的话。他自己偷懒,不大管家里事情,都推在我身上。他说我能干,我有一天会去做剃头匠的,”张还如笑道。他也泄露了他的愿望。然而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愿望,他并没有下决心,而且他也不曾想到在短时期内使这个愿望实现。
“你做剃头匠?你连修面也不会,”陈迟噗嗤笑起来说。
“我会去学。我将来一定要给你们大家剪头,”张还如正经地说。“我还要给鉴冰我将来一定要剪掉她的辫子。”
“好,我等着你,”程鉴冰抿嘴笑道。
“那么你可以在门口钉一个牌子,写上‘剃头匠张还如’,这一定很不错,”陈迟继续笑道。
“还有什么不可以?可惜我不是贵族,不能够象米拉波那样,”张还如笑答道,他知道陈迟在引用米拉波的故事。据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有个米拉波伯爵,为了表示自己轻视贵族爵位起见,特地开设了一家铺子,挂着“成衣匠米拉波”的招牌。他们从本城报纸转载过的一篇文章里见到这个故事。这是一个榜样。张还如顺口说出米拉波的名字,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对他的哥哥张惠如是多大的鼓舞。
“别人在一百三十几年前就做过了。我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敢做?难道我就没有勇气?”张惠如兴奋地想道。他觉得眼前突然明亮起来。
米拉波的故事提醒了觉民,他觉得他现在更了解张惠如了。他轻轻地拍着张惠如的肩膀,感动地说:“惠如,你比我强,我只有佩服。”
“不要说这种小孩子的话。这算不得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环境,”张惠如感激地看了觉民一眼,笑答道。
“我并不是跟你客气,我说的是真话,”觉民诚恳地解释道。他并不轻视自己,他也不愿意做裁缝或者剃头匠。但是他觉得张惠如的行为的确值得佩服。
在前面走的人忽然站住了。两旁现出一些灯光,街口的店铺大半还没有关上铺门。他们都站在十字路口,因为他们应该在这里分路。
“觉民,你不必送鉴冰了,你可以转弯回家,”黄存仁看见觉民走近,便对他说。
“好,”觉民应道。他又看了张惠如一眼。现在他可以看清楚那张三角脸了。面貌没有改变,还是那张他十分熟习的脸,但是在他脸上看到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他问张惠如:“你怎么样?”
“我还可以同他们走一段路,你回去罢”张惠如应道。接着他又说:“你最好下次把蕴华也约来。”
觉民点头答应,便向他们告别,一个人转弯走了。
路是很熟习的,他走得很快。在阴暗中他走过一条街,又一条街。最后他走进他住的那条街了。他便把脚步稍微放慢些。他走到离家不过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阵钟磬声和念佛声送进他的耳朵里来。他远远地看见赵家大门口聚集了一小群人,知道那个公馆里在放焰口。他经过那里便站住,张望一下。出乎意外地他看见觉新也站在人丛中。觉新也已经看见他了,便走过来跟他讲话。
“你到姑妈那儿去了?”觉新亲切地问道。
觉民点点头,说了一句:“我想不到你会在这儿。”接着他又问觉新:“现在回去吗?”
“等一会儿罢,我喜欢听放焰口,”觉新留恋地说。
“别人都是来抢红钱的,”觉民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
“你听,”觉新并不理会觉新的话,却唤起觉民的注意道,因为这时候和尚们在念他最爱听的唱辞了。
那个戴毗卢帽的老和尚,合着掌打盘脚坐在最后一张桌子上,他的脸正对着大门。他抑扬顿挫地唱起来:
一心召请,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坐在前面两张桌子左边一排的和尚中间,一个敲着木鱼的圆脸和尚扬起声音不慌不忙地接下去: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呜呼……
“又是这一套,总是这种扫兴话,”觉民皱起眉头自语道。
“我觉得这种话倒有意思,”觉新慢慢地说,他的注意力被这些词句引去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