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乾州四宝的风味风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咸阳到法门寺的途中于乾州县境内再度停车,因为那里有武则天的“无字碑”,这类忽悠游客的东东我再度谢绝,溜到路边的一家餐馆品地方风味小吃“乾州四宝”。所谓“四宝”,应该就是四样小吃的组合兜售,用时尚的语词当为“小吃套餐”,若照我们闽南语,可谓“小吃逗阵行”了。
时间已是下午一点多了,这家夫妻店正是全家老小自己用餐的时分,见客人来了,女主人立即放下碗筷,忙碌起来。在乾州的午后,透过玻璃门看着简易搭盖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瞌睡的农家小贩,我们点的“乾州四宝”依次上桌:
第一宝是小瓷碗里的细挂面,又称为“酸汤挂面”或“浇汤挂面”,面丝细匀,汤热、汤稀、油多。酸汤是在肉汤内加入陈醋、调料、大油煮开后,再将葱或蒜苗、白菜心、香莱等剁成碎片,把薄鸡蛋饼切成小菱形加入即成“浇汤”。由于挂面吸油,故油而不腻,加之鲜菜蛋花,倍感柔韧宜口。
第二宝是扣在扁碗上的面饼,叫“锅盔”,如此不雅的字眼居然是美食的芳名,也算陕西一怪了。相传,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的头盔烙制面饼。大家都感到这样烙制既方便,烙出的馍还好吃耐放,香味扑鼻,于是纷纷效仿,这样制作锅盔的方法也就在当地民间普遍传开了,这就是锅盔的前身。我猜大概就是陕西的“光饼”或那个年代的“压缩饼干”。如今的“乾州锅盔”碗口大小,形似菊花,当然是很肥大的菊花,用手掰开有韧性,入口越嚼越香,下咽有回味,由于锅盔耐存放适馈赠,为关中老百姓行旅首选的干粮。

豆腐脑是第三宝,就是我们闽南的豆花,色**净,鲜嫩柔软,虽嫩软但却动而不散,翻而不烂,浅勺轻舀一片于碗中,再调入姜沫、蒜泥、酱油、五香醋、油泼辣子,看着红白相映,吃起来咸辣酸香,温润适口,开胃,路途品尝最宜。
第四宝是置于小碟中的两陀“馇酥”。主人说是将猪板油砸成油泥,调精粉和面,包以冰糖、青红丝、绵白糖作馅,压成圆形小饼,在平底锅里添菜油仅面饼厚度之半,半炸半烙而成。“馇酥”的颜色金黄,娇巧玲珑,香酥可口。据传这款甜食原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敬献,随之流传到民间,岁月悠悠,竟一头流进了老夫的嘴巴里了,大快朵颐。
不过小吃多为历史上的平民产物,有很强的草根性,且那时的“好吃”与如今的“好吃”标准不同,如果食客单想一饱口福,往往很难完全如愿或尽兴。我想我们小吃爱好者在以尝鲜的心态感受小吃的组合与滋味的同时,是否还应以探知的欲求一并咀嚼它的民俗和典故,乃至它的文化与历史,也许这样才能嚼得更为津津有味,真正吃出地域的风味与风情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