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慕名求偶(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金秋十月,在中国这块“公鸡形”的土地上,无论城市和乡村,到处都撒满和煦的阳光,也飘荡着人们的欢声和笑语。城市则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街上、景区到处都是游客,没有一块宁静的地方。尽管政府提醒市民,外出旅游最好不要凑着黄金周的热闹,但是,旅客还是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导致黄金周,各大旅游城市都超负荷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
其实,论旅游,在中国也是非常单调乏味的,有人总结道:北京看砖头——长城,西安看坟头——秦始皇陵、乾陵和兵马俑,广西看木头——柳州的木头是最好的棺木材料,江、浙看石头——太湖石,江西看山头——庐山和井冈山,广州、深圳看人头——到处是拥挤的人流和车流,所以,旅游就是没多少看“头”,最终还是人头挤人头。
“既然妹妹她们都来了,难得机会,总得带他们去逛逛。”“三排长”明知节日车多人杂,还是决定明天上午带他们出去溜达溜达,凑个热闹。计划参观省城“八大景点之一”的寺庙——某孝寺,游完就去吃海鲜——这是内地很难吃到的东西。
10月1日早上,“三排长”带着妹妹、祝老师、外甥女翠翠和儿子,喝完早茶,就让战士开车,直奔省城西边的某孝寺参观、游览。
来到某孝寺门口,已经站着许多游客,有好几个旅游团队在门外等着购票进去,其中,以说韩国话和日本语的两个团队人数最多,估计各有四十多人。

“三排长”吩咐战士开车回去,到时有需要才过来接。然后,让世芳、祝老师照看洁华和翠翠,自己就去排队买票。
日本团队的中国导游,似乎对中国佛教寺院较为了解,佛学知识也比较渊博。他用中国话解说,旁边就有一个胖女人在现场翻译。
他解说道,说起某孝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岭南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名刹,是古代中外高僧经常驻锡的佛教道场,也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寺址就已经存在,曾是南越王赵佗的玄孙赵建德德宅居之地。到三国时,吴国贵族虞翻被流放至南海,也居此讲学,当时,人称为“虞苑”,又因苑中有不少诃子树,也叫“诃林”。到了虞翻死后,他的家人赠宅为寺,取名为“制止寺”——作为寺庙历史即从此时开始。
东晋隆安元年,也就是公元397年,印度高僧昙摩耶舍法师航海到达广州,传播佛教,在此创建佛殿,更名为“王苑延寺”,也称“王园寺”,这是该寺驻锡的第一位高僧。
南北朝时期,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394-468年)于刘宋元嘉十二年,即公元435年,泛海到达广州,在此创建戒坛,传授戒法。
到了梁武帝天监元年,即公元502年,印度高僧三藏法师从天竺携来菩提树苗种植在戒坛前,并预言,“吾过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受戒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