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初识巴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识巴县
火车载着我穿过成都平原回到了山峦起伏、群山环抱的重庆。
在重庆杨家坪舅舅家暂时落脚,顾不上回北碚文星看望年迈的父母,便急匆匆前往巴县县府渔洞镇报到。
渔洞历史上第一次接受七十余名大学毕业生,怎样安排?分配办有点措手不及,只得先安排住进镇上最大的旅馆。
一群等待分配的大学生,闲来无事,一日三餐后从这个商店进,又从那个商店出,就这么一条街,就这么几个店,百转不烦,百看不厌,一边消饱胀,一边等结果。
主持分配的文新名,据说是大学同学王敬琼的高中同学,而分配办的顶头上司却是县武装部的协理员,其时文革尚未结束,领导班子主要是部队的人。
游荡了半个多月,估计是县里的统一行动,组织了一批干部下乡,促进两派大联合。
我们这一组有巴县新华书店经理,川师数学系的杨泰良。当晚在小什字杨泰良家睡地铺,一早去朝天门乘轮船去木洞,再转乘木船去麻柳公社。
麻柳公社所在地位于半山腰的一座古庙,一条小街位于上山的石板路两旁,公社有一所小学。我们的头是部队的一位班长,大会,小会都是他发言,召集人则是公社原来的干部。这里的两派主要是小学的老师,促进两派联合,就是促进两派教师的联合。

我们的身份是百姓,刚去就引起了两派的注意,纷纷打听原来是哪一派,好从中寻觅一点帮助和信息。
在麻柳有两件事,印象特深刻。一件是有关我自己,到文革后期,我有个习惯,一开会就练习写字,通常都是写**语录。
凑巧一天公社的干部看一张报纸,一面是我写的打倒某某某,而报纸的另一面,打倒二字对过去刚好对上**,在当时这是可以定性为反革命的案件。还好,这位妇女干部发现后,即时的提醒了我,没有上纲上线,让我好长段时间,想起都后怕。
另一件事,就是“打平伙”(类似于如今的AA制)。公社下临长江,渔船常打捞上一些鲜活的鲢鱼,麻柳地方不大,贫穷落后,由于工作组和公社干部都是拿工资的人,便成了鲜鱼的主要销售对象。
公社干部会烹调,油不多,弄出的鲢鱼,色香味俱佳,吃上一顿,一生难忘。
不久,一纸通知,所有的大学生立即返市,去四川彭县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我和杨泰良告别了刚熟悉的几位公社干部,乘船过江,在洛碛登上赴渝的班船,回到重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