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让雨水在大地上多滞留十天、半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让雨水在大地上多滞留十天、半月……南水北调的反思
一、现实是严峻的
二、科学的反思
三、城市现状
四、农村、山林现状
五、关键在治本
一、现实是严峻的
南水北调工程的起动,表明中国大陆的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黄河的长期断流,早已让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不堪重负,怎么办?最简单也最现实的救急作法是从现有的丰水区调水,南水北调,成了政府和专家的重大决策。
为什么南水北调的线路选择,有东线、西线之分,而首先动工的又是东线呢?
笔者认为,除了专家的所谓论证外,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因为东线长江的水资源,汇集了该流域的大部分水域,水资源在现阶段尚能得到保证,再加上当务之急是保证首都北京和京津地区的用水。用水的轻重缓急,决定了必须首先保证首都北京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
重庆曾提出通过巫山供水的西线方案,事实上,从越来越长的长江上游的枯水期,让人们越来越清楚看到即将见底的枯萎的长江、嘉陵江众多不乐观的主要支流的供水情况,流入三峡水库的水量和水质并不乐观。
上天对地球上的人是公平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落入中国陆地自然水的涵养,落雨就闹水灾,不落雨就闹旱灾,那么当长江都不能提供北调的长江水时,我们中国将怎办?
二、科学的反思
七十年代,一门新兴的科学进入中国,这就是人体工程学。其理念是:过去的设计思想或者曰建设理念是,根据权贵或者权势,让人类受制于自然;而新的理念,则是以人的舒适和方便为依据,让自然受制于人类。
这中间,中国的老祖宗的天人合一,强调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于是,为了让人类舒适,空调进入众多家庭,尽管凉快了屋里的人,但其排出的热量,形成热岛,滞留在人类生存的城市上空;城市无规划的大面积扩张,更是将这种人类与自然需要的和谐相处破坏到极至。
人类既不能受制于自然,更不需要让自然受制于人类,需要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睦相处。该是人类对推崇备致的科学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三、城市现状
现今,人们的眼光都关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并不留意身边城市的变化。
对老城区,现在是大刀阔斧,一味的拆迁,因为再也不管企业的政府他应该干什么?官员们并不清楚。唯一能反映和表达政绩的是变着花样翻新的城市改造:一下灯饰工程,一下大树进城,一下广场成风,一下步行街云涌……
记忆中深刻的是从重庆市大坪到石桥铺一线的变化:昔日这段路因紧邻一串学校,如解放军后工学院,重庆石油高专,重庆河运学校,潘家坪高级招待所……在这些单位的围墙与公路的间距中,高的是乔木,低的是灌木,远的是乔木,近的是夹竹桃,错落有致,与学校内的绿荫接壤,给人心旷神怡和清爽的感觉。大片的绿地,大片承接雨水的土壤。
现在一改造,乔木没有了,灌木和夹竹桃不见了,吸付雨水的土壤被厚厚的彩色地砖盖了过密不透风,严严实实。
当然我们在做和自然决裂的所有事的时候,都有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夹竹桃是劣质品种,那种乔木差强人意,属淘汰之列。
那么改造后又如何呢?
乔木不再出现,因为高大势必挡做视野,市场经济下的门面还会有好生意?树不能多,也不能大。因此城市出现大量且大批夏天需要浇灌的草坪就不足为奇!
稀有的绿地点缀着稀有的绿色植物,那么那大量的人行道呢?养眼,也为了人走在上面舒服,一四六九地板砖密封。仅留下行道树位置,几个让树透气的出气孔。
土壤吸付雨水的功能消失殆尽,那在土壤中繁衍子子孙孙人类不知其名的各种细菌也消失殆尽,或者叫断子绝孙。
人类就在追求自己的舒适中,破坏着雨水的涵养和细菌的生存。
更大规模的行动,在旧城的扩张,新城的建设。
这都是紧邻城市的熟土良田。原有的功能就是:承接天上掉下的雨水,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赋于地球的热能转换成给人们提供赖以活命的粮食、蔬菜,最终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
无论是名扬四海的重庆“龙湖小区”、“加州花园”或者其它花园,不管它留出的绿地声称多少多少?但从它全封闭的建筑,道路来看,它能替代原有的农田对雨水的涵养么?能替代原有的农田对改善环境的贡献么(还有地基对地下水系的破坏)?
如果下一场雨,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会聚的汩汩雨水向东流,流向江河、大海不回头!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大型立交桥工程的绿化。这城市难得的大块绿地,也是大片的草坪打主力,咱中国做事也容易统一,除此之外就是栽了不少棕榈树。
难道我们就不能把这立交桥下的大片绿地,搞得更加有声有色,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的绿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要知道这可是城市建设中,难得的土地啊(为了草坪的生长,还要倒向它浇水,岂非怪事)!
四、农村、山林现状
中国最广袤的土地在农村,在农村的山林。
所以笔者感受最深刻地是山林对雨水的涵养;现在感受最深刻地也是山林对雨水涵养功能的丧失殆尽。
孩提时,在山区。附近的两个山寨一个兔儿寨,一个天府寨,都是过去强人出没的地方。兔儿寨面向嘉陵江,紧邻重庆北碚的那一面,山高坡陡,强人赖以踞险死守。其坡度的险峻,连人想站都站不稳。但就是在这样陡峭的山坡上,依然是翠竹丛生,绿树荫荫,检柴时,一脚踏下去,面上干枯的竹叶下,又是新一层湿漉漉的竹叶,竹叶和树叶少说有盈尺厚。
雨降下来后,穿过生长中的竹叶和树叶,沿着主干和树身进入地面的落叶和下面即将**或者已经**的落叶,然后渗进土壤。最后进入深层地表,完成雨水在大自然中的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上,幅员广阔的农村土地,天降的雨水也是遵循这一规律进行着无休止的循环。
农民是知道珍惜天降的雨水资源的。山林涵养的雨水,流经地表,会聚成小溪,懂得珍惜的农民,在刚刚解放的时候,响应党的号召,在近山顶的半山腰修建了不少山湾塘(往往建在两个山峰的垭口上),将部分雨水珍藏起来。昔日,山上的小溪不断,山湾塘塘水清澈,而溢出塘面的山水又向下游的溪河中流去。青山绿水,生生不息。
而检验山林对雨水涵养的成功与否,就是山下场镇的井水是否充沛(地表水与深层地下水兼而有之)。即使是长时期的天干,山下的场镇也不因天旱,旱到没有水吃。
“农民老大哥”袁隆平先生说得好,农业的基础是农村的水利。而水利最重要是涵养水源。
令老大哥唏嘘不已的是涵养水源这农业的命脉,我们还在吃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人留下的老本。更甚者吃着千年前秦国李冰父子留下的老本。也就是说在近五十年间,除了阻挡洪水的这坝那堤之外,我们好象没有任何作为?
皮之不存,毛将焉乎。如果没有山林、原野上的绿色植被,广袤农田,对雨水顺应自然规律的截留,象现在这样,天落水就泄,一泄就喊渴,你只想到从尚在流动的江河中抽水解渴,能持久么?
五、关键在治本
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核心是:辩证施治,标本兼治,治标更要治本。事实上,治国方略亦大同小异。
回首我们解决水资源欠缺的思路,不管是政府官员,或者是各级学者,到目前仍停留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治标阶段。
我们不是也在抓植被恢复么?我们不是也在抓植树造林么?我们不是也在大兴土木大搞水利建设么?
问题在于决策者和研究者,他们离实际太远。
如果按我们新闻媒体的报导:中国的植树量按中国现有国土早已找不出下一轮能够植树的地方。事实,却大谬不然。
笔者此前翻越过一次陕西与四川交界的秦岭大巴山。照道理讲,万源,是红军闹革命的地方,想象中,它应该是高山峻岭,绿树成荫,铜壁铁墙,否则大山如此裸露,隔老远,敌人不是一枪就能将你命中!!
现实就是如此,乘汽车沿大巴山走了一个来回,少见树,更难见林。相隔十余里,一眼望穿。也就是说与解放前或者说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已今非昔比,面貌是大不如前。
再回到现今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导,介绍西部山地的一种荒漠化,山上只见石头裸露,难见少许泥土,农民讲,有的地方连一窝洋芋也栽不下。这样的地形笔者在秦岭上见过。
只要大雨倾盆,这山上比房屋还大的整石,会随着汹涌的山水,塌坠,随水势一路逛奔、解体,最终形成下游的卵石。
不难看出,涵养水源的意识在我国还是任重道远,这件事,涉及农村,也涉及城市,当我们在无意识或者是有意识中置雨水的涵养于不顾的时候,今后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不可逆的水资源紧缺。
在我们将宝押在南水北调上的时候,不揣冒味,为学者和官员们提一个醒。
阳关04年元旦P5:16
http://forum.xin**.com/detail.jsp?id=4762796
第1条回复:作者:老肥牛!(2004-01-0219:16:39.0)
#####是呀是呀!如果将雨水蓄存,如果节约用水,就不用花巨资南水北调!
帖子附图: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0311:53:11.0)
城市改造或者建设的几个例子
北京**广场到目前为止,少有人对此广场的负面作用进行认真地思考。这是一个占地少说数十亩或者上百亩,稀有的位于市中心的硕大无比的广场,却是个地表封闭严实的光坝坝。其对北京市中心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谈不上正面的只能说是累赘。

此前的上海人民广场也如此。不过近年上海市政府对此进行了补救。周围增加了不是以草坪,而是以树木为主的绿地。
再说重庆人民大礼堂前的广场,也是在牺牲了原有的树木和吸附雨水的土壤为代价的。尽管加上最近修建的三峡博物馆。其绿化和土壤面积,与原来人民大礼堂相比,只可能是大大减少,而不是增多(也就是说,原来大礼堂的设计者还注意到建筑和环境与生态的协调的话,现在的工程更多地是养眼的面子工程)。
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使用花岗石进行全封闭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只保留了新世纪门前的五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栽种的小叶榕(就是这五株小叶榕,让上万的重庆人和外地人,享受到了难得的休闲和歇脚的好去处)。作为补救,后来出现了用木桶栽种的绿树,算是中国乃至重庆难得的中国特色。这些树和大地是完全隔绝的,为的也是养眼。
第3条回复:作者:玉龙杰赤(2004-01-0312:49:29.0)
好文,顶!不过那帮公仆们看不到。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0512:07:30.0)
现代的年青人,也许对城市涵养水源不甚了了。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封闭严实的光坝坝。事实上,解放前后几年,我生活在重庆市合川县(今合川市)城中心的青竹湾,就在今市法院所在地,具体位置就是市妇幼保健院处。家里就有一口水井,而且青竹湾朝里走不远,还有一口露在外面的水井,水井平街,长流不断。城里的居民都是以井水为生。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自来水。要知道这水井的位置,是在超过嘉陵江和渠江水面数十米到上百米的位置。当时青竹湾背靠端山,卢作孚先生创办的端山中学就在上面。作为泉城的济南,地下水不是也十分丰富么?成都的地下水也不错!现在怎样?
第5条回复:作者:北部湾鲨鱼(2004-01-0621:57:34.0)
老哥提出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大题目。确实绝对不能做所谓的人定胜天的蠢事了,能够保养涵盖水土的只有绿色的树林花草,那是天然不用花钱的大好事。天能够下雨,就是对人类和大地的恩赐,我们只有感恩戴德地领受爱惜这一切,才能对得起老天和自己的良知,但既然有些群体不能好好爱惜保护那些无偿的资源,那只好让它重新蒸发而回到老天那里了。值得深思。
第6条回复:作者:青冢(2004-01-0622:33:19.0)
楼上,成都我不知道,但济南的泉水与黄河和地下采矿有很大关系,其中哪一样是当地政府可以左右的?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很多泉水的消失和深层地下水的排空密切相关,当地老百姓比你明白的多,但是却无能为力
第7条回复:作者:夕阳邮局(2004-01-0700:09:19.0)
好文
城市的绿化应该以适合自己的植物
而不仅仅是把大树伐倒,种上小树小草甚至麦苗,,来养检查团的眼
第8条回复:作者:网路随风飘(2004-01-0708:06:38.0)
广场多整点绿地不行吗?
第9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1016:22:17.0)
旧文赏析:豪雨如注
第10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1016:51:38.0)
答青冢:当黄河不堪重负的时候,烂采地下水势在必然。问题是要控制适量。即地下水的开采和补充应该均衡。如果过量开采,又没有充沛的来源,坐吃山空,后患无穷。事实上,先有浅层地表对雨水的截留,再有深层地下水的补充。现在的城市建设,至少在这一块,已经截断了深层地下水的来源。
已故的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现今的院士)候光炯先生,有句名言:土壤是有生命的。现在的城市建设对大片土壤的全封闭,事实上,就是让大片有生命的有机体消失。
第11条回复:作者:青冢(2004-01-1017:08:04.0)
楼上你错了,咱们说的地下水排空根本就不是一个定义,我说的地下水排空其实是地下岩层的破坏性采空造成地下水下楼造成的,和你的抽水完全定义不不同。另外,济南的地下水补给基本上来自黄河,黄河断流了,那么即使不开采地下水,济南的大多数泉水同样会干涸,所谓的地下水开采只不过加速了全水干涸而不是根本原因。所以济南的保泉战略应该有黄河管委会指定而不是地方政府,否则毫无意义,没有执行人的战略纯粹就是赵括.
济南的地下水不是来自济南的降雨这件事请先整明白再分析比较来的有意义
第1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1112:16:27.0)
苍天对大地淡水的补充,到现在为止,除了雨,雪,在我的知识范围内,真的还不知道有什么新的渠道。所以笔者关注对雨水包括雪的滞留,立意就在于此。这是到现在为止,还在被人类特别是大陆上的人们所忽视的。
网友青冢讲:“济南的地下水不是来自济南的降雨这件事请先整明白再分析比较来的有意义。”那么我到想问这济南的地下水会是天上掉下来(要知道,天上掉下来依然是雨水)的么?
事实上,黄河流域的断流,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毁坏绿地,以及绿地对雨水的滞留,涵养,所带来的后遗症,只不过到今天我们才来品尝这一苦果。前车之鉴,应该后世不忘,否则悔之晚矣!
第13条回复:作者:青冢(2004-01-1114:35:15.0)
13,你知道地下水中有承压水和结构水嘛?
承压水当然来自降水,但是,它是一个大系统的降水循环,绝不是简单的浅表地下水那样直接来自当地降水而是来自其他地方甚至数百公里外的某地的水源涵养,这种涵养可能是某一块湿地,可能是某一条河流,也可能是某一个湖泊,甚至有可能是某一个地区岩层下方的地质构造水。泉水的产生往往就是承压水,所以当然不是来自济南的地下水。
结构水就更古老了,他们是古老的地质年代中由于地壳变动而封存在某些地质密闭结构中的高压水源。这些水源可能来自降水,同样也有可能来自地壳内部。
另外更正13楼一个错误的概念:水源有两个来源:地球内部的氢氧元素合成和地球外部彗星的入侵,别问我数学模型,我也只是科普水准,我也不知道那个比例达一点,哪一个的合成过程
第14条回复:作者:嘉陵江(2004-01-1114:46:11.0)
阳关学长这篇文章非常好!
第15条回复:作者:沐浴池塘(2004-01-1115:10:34.0)
现在搞的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楼主提出的降水问题:大片的水泥地取代了自然的土地,大量的降水随着下水道滚滚东去,不能渗透到地底,而另一方面却在大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用水困难,泉水干枯,地面沉降。
我想说的是,在搞建设的时候那些专家太短视,或者向利益屈服,为当地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服务,根本不遵守自然规律。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北京密云水库饮用水的水渠改造上。这个工程把水渠的淤泥全部清除,改用水泥铺地,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水质迅速变坏,当时有个别专家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没有效果。
相同的现象也出现在各个城市特别是南方小城的河道改造上,把原有的泥底改成水泥,结果整个水质变坏,臭烘烘的!
痛苦!
人定胜天吗?
阳关附言:今日从观音桥家乐福到观音桥,其间经过老干活动中心路口,拓展大厦门前长约百米宽十米的人行道,已铺满地砖,实行全封闭。没有栽树的打算,也没有给树留一个窝。新建的华新街出城站长愈百米,人行道也是个光坝坝。观音桥大十字交叉路口新建的一幢大楼,门面入驻的有金夫人影楼,诚泰通讯等,长约七十米,宽度约十五米的人行道,
早已铺好地砖,没有植树的打算,临近公路处有点缀的小花坛,但没有树。为啥人行道不栽树,因为公仆们不会在上面走(因为出行有空调的小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仆的待遇也差不多)在上面走的人也不多。道理就这么简单。
人类之关注火星,一个理由是现今的火星,可能就是地球的未来。
第1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1120:09:30.0)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刚结束,笔者文中所举的例应叫石漠化,出现在贵州,云南,广西,面积七万多平方公里,以贵州水城最厉害。
上述地区,处于亚热带,降雨量十分丰富,目前的长江流域也如此。这些地区的地质结构与笔者求学时的北碚地区大同小异,水城产煤,北碚文星场也产煤(天府煤矿),同是喀斯特地形,但北碚因有卢作孚先生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自然环境保护得较好。昔日白庙子近山坡的由油光石(石灰岩)修建的输煤滑槽早已不是旧模样,已是满目青绿。按石漠化的进程,如果今人仍不重视的话,笔者的担扰决不是杞人忧天的一句空话。
第17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1-1219:10:46.0)
今日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家乐福到观音桥,其间经过老干活动中心路口,拓展大厦门前长约百米宽十米的人行道,已铺满地砖,实行全封闭。没有栽树的打算,也没有给树留一个窝。新建的华新街出城站长愈百米,人行道也是个光坝坝。观音桥大十字交叉路口新建的一幢大楼,门面入驻的有金夫人影楼,诚泰通讯等,长约七十米,宽度约十五米的人行道,早已铺好地砖,没有植树的打算,临近公路处有点缀的小花坛,但没有树。
为啥人行道不栽树,因为公仆们不会在上面走(因为出行有空调的小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仆的待遇也差不多)在上面走的人也不多。道理就这么简单。
人类之关注火星,一个理由是现今的火星,可能就是地球的未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