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奥运模式话统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奥运模式话统一
提要:一、奥运模式,为中国统一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申奥成功,为两岸三通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统一任重道远
奥运模式,为中国统一提供了广阔舞台
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每一个华夏子孙,无不为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感动之余,我深深地感谢国际奥委会,感谢萨马兰奇先生,是他们这一批不是政治家的政治家,面对国际上错综复杂的形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京,选择了中国。
回顾奥运史,和联合国的历史一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都经历了不承认到承认的过程。事实上,从不承认到承认,是对中国这个国家载体认识的转移。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都称自己代表中国,只有自己才是一个中国的承载实体。在联合国、奥委会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国际上不承认大陆,而承认台湾,之后,国际上不承认台湾,而承认大陆。但在这个过程中,两者都存在,都以自己经济的发展,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作为政治家,美国的总统们,一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另一方面明里暗里支持台湾,把台湾纳入自己的安全范围,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阻挠中国的统一。
与此相反,国际奥委会,在接纳大陆后,重新又以中国台北的名义接纳了台湾。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不像美国政府的总统,权倾一方,掌握着一个大国的决策命运。这些仅可称为业余的政治家,在促进中国统一上,却远较一些大国的总统先生高明。
中国台北,第一是指中国,顺应了两岸十三亿同胞,全球华人企盼祖国统一的强大意愿和历史潮流,第二是称台北,认定了台湾的地方或区域的特征。它保全了政治家们的脸面,同时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个提法,两岸接受,沿袭至今。
事实上,中国台北的提法,在现阶段远较一个中国明晰。如果现时我们非要让对方认定一个中国,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台湾也强调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的话,那么,台湾势必坚持它的观点,较劲的结果,两岸关系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和改善,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良机。
由于两岸处于长期敌对的关系,积怨太深,隔离太久,无论是台湾人民或台湾政府,对大陆的了解,或者说大陆人民对台湾人民和台湾政府的了解,对于绝大多数人,乃至于决策的政治家来说,都是隔岸观火,纸上谈兵的多。
加深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接触,实现三通。只有在广大民众,从小孩到学生、到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着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之后,祖国的统一才可能水到渠成。
申奥成功,为两岸三通创造了条件
北京申奥成功,世界选择了北京。可以这样说,萨马兰奇等一批不是政治家的政治家,利用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为中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当萨马兰奇先生,打开信封,宣布结果的时候,走上台向何振梁先生致贺的是台北奥委会官员,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记者,奥运会能在华夏大地举行,作为中国人感到高兴。
记者又问,台湾是否能承办一些项目,答;回去后要研究考虑。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大陆官*面前,有记者问,北京如申办成功,台湾能否举办一些项目。官员答:第三,要承认一个中国。
作为大陆的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如报上所言,只要承认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问题是谈的结果,又会回到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上来,这是台湾方面一时尚不能接受的结果,最终不欢而散。
另一个选择,则是奥运模式,中国和中国台北。当我们在谈中国北京,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时候,有谁会去想,这是哪个中国?因为世界上就一个中国。
同理,在国际大家庭,都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的时候,我们何不用这个清晰的奥运模式,化甘戈为玉帛。台湾用中国台北的名义,就可以承办部分奥运项目,不再附加任何其它政治条件,要说条件,就是两岸尽快实现三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面对北京申奥成功给我们代来的机遇和和平环境,2008年前,我们能做和要做的事是,在中国台北的名义下,让台北承办部分奥运项目,让大陆和台湾进行最大规模的人员、和亲情的交流。我相信全球的炎黄子孙,无不企盼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到来。
中国统一任重道远
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不同,因后者有租借合同,到时英国和葡萄牙就要降旗,走人。但为了让两地民众,平稳过渡,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
可以说,一国两制,为台湾的最终回归奠定了政治基础。
事实上,小平先生提出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的时候,谁曾想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有多大区别?是贪官当道?是不为百姓着想?是不发展当地经济?是不改善人民生活?

愚认为,制度的名称你可以这样取,也可以那样叫,其本质不会有大的区别。曾拜谒过南京的中山陵,镌刻在陵堂四周的民国宣言(名字不准确),字字珠玑,力透为国为民。结果怎样?
蒋介石政府,兵败如山,退居台湾孤岛。有改革意识的蒋经国先生,在上海曾以打老虎的方式,惩治**,力挽狂澜,可惜为时已晚。
但到了台湾,当他主政的时候,靠他的睿智,在六十年代,大陆正在自我折腾的时候,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台湾今日的基础。
因此,台湾民众,对蒋经国先生,发自内心地是敬重。由于宽容,李登*得以上台,由于民主,当国民党失去吸引力的时候,民众可以选择陈水*。
台湾的这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在野党可以上台,对于大陆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民众何以作出如此选择?想必靠欺骗或行贿受贿做不到。
国民党败走台湾后,我们对它的变革,由于两岸兵戎相见,海峡的阻隔,知道得的确是太少太少。
记得有这么一则消息。六十年代,福建前线对台广播,按我们的思维定式,台湾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缺衣少吃。因此对台湾蒋军的广播内容,就是大陆如何如何好,你在大陆的亲属,家里有多少件毛衣,多少件衣服,有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岂知,当时的台湾,摩托车已经进入了农户家庭。至于前者,早已人人具备,不足为奇。隔阂,来自于成见和相互不了解。
反观大陆,五十年代初,是蓬勃向上的经济建设时期,随后进入了无休止的内部争斗。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跃进,五九年反右倾,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最近上映的电视剧“警察世家”,历史全面地反映了那段历史。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政策的易变性。
公私合营资本家可以得红利,当你响应号召交出家产后,一句话,就可以取消;教师(指出身和背景有问题)的留用,旧警察的留用,开头名正言顺,宽容大度,转眼就可以不认人。反右动员你提意见,并保证,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出两天,照抓,照整不误(美其名曰,引蛇出洞)。
到了文化大革命,可以说,这种言而无信的作法,发展到登峰造极。**、贺龙、彭德怀、邓小平等一大批为**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功臣无人能够幸免。
邓小平先生的三起三落,对他个人来说,是他人生的迭荡,对一个政治家而言,更多地是思考。可以说邓先生身受感同的最大贡献,在于终止了随心所欲、永无休止的阶级斗争,再一个就是开放。
当**广场上出现“小平你好!”的时候,这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唤。当那些被圈定为5%的极少数被重新解放的时候,人们奔走相告,感谢邓爷爷。
人们是会记住好人的。在**的总书记中,人们铭记不顾高龄,奔走于大陆险山恶水的胡耀邦,即使是现时悄无声息,能亲自跑遍巴山蜀水为国为民的“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些人不管在与不在,他的所为,人们的记忆中,是难以忘怀的。
政策的易变和随意性,说穿了,就是人治与法治的问题,再说大点,就是政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问题。
如果说国家利益高于政党利益,那么政党就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政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说这段历史,在于大陆要正视自己的问题。自己能正视问题,而且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那么大陆和台湾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将更强,中国统一的进程将更快,
中国的统一,关键是要利用好北京申奥成功,不可能打仗的十年。这十年,中国大陆随着加入WTO(又一个中国,中国台北模式)和七年后的北京奥运,将更加开放,而*先生,只保证自己不当贪官的承诺,将为更多的执政者接受和身体力行;而台湾,其政治实体本身就保证了顺民心者存,逆民心者将下台(因为它的制度确定了国民党既可下台,陈水*亦可下台,前题是执政者是否得人心)。
用奥运模式,促进国家统一,把球踢给陈水*,大陆有诚意,你呢?
2001.7.21
建议: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往往有多个城市申办奥运,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借北京申奥之机,可吸纳上海、台北参加北京奥运的有关筹备活动,为中国在本世纪中能有第二个城市申办奥运作准备。
---
最近才知道台湾参与奥运会是以“*”名义参加,特此更正:
台湾称“*”
中国大陆翻译成“中国台北”
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而言(只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出了三个字,即人、共和),可见主体都一致,都强调中华,双方都认同中华,中华民族,都认可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中国,版图包括大陆和台湾,为中国最终统一留下空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