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义务教育的误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义务教育的误区
一、误区之一,重点校
二、误区之二,厂办校
三、误区之三,难觅德才兼备的教育家
四、走出误区,共创明天
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中国教育都会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中考,高考,升重点,上大学,贫困学生,难以为继的普通中学,发不出工资的厂办学校,也因教师节的到来,纷纷走上前台,走进了电视,写入报章,进入百姓的视野。
请看重庆晚报九月一、二、三、四日的头版头条:初中招生:饱的撑死,瘦的饿死;富校安中央空调,穷校庙小居危房,两极分化苦了谁?孩子受教育条件差距越拉越大,不公平!普通学校,何时「翻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本报关于初中学校“贫富不均”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贫富,不是山区里的希望小学,而是位于主城区的普通中学,新闻媒体连篇的重磅轰炸,用心良苦,遗憾的是在痛惜国家的资金实在有限,和市场在作主的无情外,谁也没有道出一个所以然,问题看来只好留待来年(再翻出来议一翻)。
有问题,必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作为关心教育,的确又是一个门外汉的人,不揣冒昧,斗胆班门弄斧,试析教育的误区。
误区之一,重点校
长期以来,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和习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事实上这种思维模式,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往往是重点抓了,面却没有人来带。有的人乐意,也善于抓重点,因为只需将钱堆上去,不劳心,也不费神,立竿见影,名利双收。故而在我们的政府工作中,各区县都有那么一、两所拿得出手的重点学校,师资一流,设施一流,当然升学率也一流。在向这类学校大笔投钱时,责任者,还有一句官冕堂皇的话,啥子都能亏,绝不能亏教育。
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分析下进入重点学校的生源,一部分人的确是学习的尖子,因为它是保障升学率的起码条件,另一部分则是缴得起钱的“大”款,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不用缴钱的领导干部子女,不信,你去查一查。也就是说,抓重点,也可以公私兼顾,此问题县区尤其明显。
重点学校,这种人为的区分,是以金钱的投入来保证,是以牺牲其它学校的起码生存要求为代价来换取的。重庆晚报上谈到这一问题时,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绝对公平不现实,但逐渐走向公平应是现代文明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说这话的人我猜,一定是主管教育的领导。按他的说法,这种不公平仍将继续下去,大笔大笔的钱仍将投向重点学校,穷校依然要穷下去。
请看教师节重庆晚报头版的另一篇报导,南岸区为教师办好事实事,文章称,南岸区委、区府决定筹资七千万元,扩建11中,争取实现11中进入全国一千所示范高中目标;巩固龙门浩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办学成果,筹资三千万元,完成该校体育场馆二期建设;筹资六千万元,启动新南坪中学建设;这三笔加起来是一亿六千万元,有限的教育资金,如此挥霍,这种好事实事,只能是针对这十分有限的三个学校,那么其余的学校呢?该穷,因为绝对公平不现实。且慢,让我们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各级人民政府筹措。此外,政府应制订经费开支定额,按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地方各级政府应制定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前款所列的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翻遍义务教育法和实施细则,没有哪一条规定,重点学校要多拨款,普通学校少拨款,此其一;其二,再穷再破的普通学校,既然政府认可它的设置,那么它的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都应由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因为这是保证该地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码条件),而这些规划的实施,应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遗憾的是,义务教育法颁布十多个年头了,就教育文化发达的沙坪坝区而言,在抓好几所重点学校以后,不至于十年后,64中的规划是十平米放十几张教师的办公桌吧?可见,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重点学校的高投入,是义务教育的误区,是挤贫济富,不把这种误国,误民,误子孙的教育投入向重点学校的严重倾斜纠正过来,义务教育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多数人也不可能享受到符合要求的义务教育。
误区之二,厂办学校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大量的,由企业承办的,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这就是厂办学校。这类学校的教师和普通学校的教师一样,由国家统一分配、同步升级,涨工资,评职称,有点不同的是钱由企业出,而不由政府出。
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凡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其办学经费应由政府筹措,也就是说,是企业替政府办了一件普及义务教育的好事,而现在反而脱不了手(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一个上万人的军工厂迁至南川时,国家该不该出钱兴办与此配套的义务教育学校)。当企业经营出现亏损,无暇它顾的时候,却将一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置于生不生,死不死的困难境地。一方面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教书育人,而另一方面其赖以活命的工资却没有出处,可以上十个月领不到工资,这种现状一拖就是近十年。
解决这个问题的症结,依然是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时,规定了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其资金筹措由政府负责,介于企业学校存在的事实,也有这么一条,“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的投资,由办学单位或经国家批准的私人办学者筹措。”这里面的社会力量办学,就包括了私人办学和厂办学校。问题是私人办学,不可能只收杂费,不收学费,即是说,私人不可能出钱买吆喝,亏本的生意肯定不会做。而厂办学校则不同,和其它普通学校一样,不收学费,义务教育,典型的替政府办实事好事。
由于义务教育法制定时,尚不能预见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中型企业也会倒闭,因此法律条文中没有这样一条,当社会办学没有资金支持时,面临倒闭怎样办?(私人办学好办,关门了事)这是义务教育法的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时修改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这类学校统一由国家接收,或调整,或合并,或扩大。事实上这类学校一般基础不差,需要解决的是纳入预算,拨入相应的费用,让它健康成长。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问题一拖又是十年,当某机床厂子弟校的老师十几个月拿不上工资,而巴蜀中学的教师捐款万元,让对方感激涕零的时候,不知道地方政府的领导及主管教育的负责人,此时的心情怎样?(让他几个月不关工资试一试,看能不能像教师那样忠诚党的事业)
误区之三,难觅德才兼备的教育家
解放五十多年,我们有重点校,有名校,也有大量的不入流的学校,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教育家,没有一个里外较得真,令人佩服的学校。回顾历史,一群立志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在重庆演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教育改革绝唱。从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中学,走出了享誉中国科技界的二十几位院士,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工程院原院长朱光亚和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原主任张存浩。陶行知先生招收一批难童组建的育才学校(绝非专门招入的尖子生),也培养了一批中国文化艺术的栋梁之才。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兼善中学,以舍得干,读兼善的校风独树一帜,享誉陪都重庆。至于晏阳初先生,梁漱溟先生的办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甚至远播海外,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评价。
这一批教育家,没有上级的拨款,没有皇粮可靠,没有专门挑选和培养尖子生,他们以自己的人品,以契而不舍为国家培养救民于水火的人才为已任,信任校长,团结教师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至今人们还深深地怀念,他们的育人才堪称素质教育的典范。
半个世纪过去了,托老祖宗的福,名校依然是名校,或者重点校。而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则今非昔比。你说你是院士的摇篮吗?说不得那是祖宗的福祉。就连那一条年收入数百万元的步行街,也得靠老祖宗购下的地皮,成就了一个连上海不少大学都自叹弗如的美丽校园。至于编方打条四处挖尖子生,这点张伯芩先生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过。这不是在肆意糟蹋某些名校,只是提醒这些学校的校长,牢记祖训,发扬光大。
抓升学率容易,要做教育家难。这里再举一个人品上的差距,还是这个学校某年党政工青妇,应某某某之邀,星期五的下午,浩浩荡荡,大队人马沿成渝公路前往目的地。不巧发生了一场车祸,伤者十余人,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十分凄凉。最后重庆方出动救护人员,送医院抢救,时分管教育的某副市长,亲临医院招呼曰:用好药抢救,该校有的是钱。这是工伤?是出差?反正领导一句话,因为他就是同行人。不知这些领导人员想过没有,校内的年轻教师怎样想,在校的学生怎样看,因为你是一校之长,当面都不好说,心中却将你看白了,这就是今日名校的校长。钱多是好事,钱多失去约束就是坏事,不知教育的主管部门在挤穷济富时,想到这点没有?
谈到名校或重点校富得流油,义务教育学校出现贫富不公时,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市场在作主!到要请教一声,义务教育法中,哪条哪款同意你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哪位家长又心甘情愿拿出那么几万元。说白了。这种高额收取,对于吃皇粮的学校而言就是犯法。犯法光荣,让百姓真搞不懂。
走出误区,共创明天
在明白了区分重点非重点,资金投入向重点倾斜,以及厂办学校不供皇粮是义务教育的主管部门人为制造的两大误区,高额收取赞助费是犯法行为后,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加以引导,走出误区。
解放前有名校,但无重点校的称谓,而名校是历史的沉积,是教育家一生心血的结晶。而当时的名校,多数是私立学校,他收费,物有所值,顺理成章。
反观今日之重点校或名校,一边是滚滚的济富皇粮,一边又违法收取高额赞助费,既然他们自己口口声声认为,学校的大投入(比如建第二体育场馆),可以用大收入来填补,为何不放虎归山让这些条件优越,设备精良的名校或重点校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明确其私人身份,让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方能接受的高额学习费用,让这类学校既不违法,又活得更好。而将政府有限的教育资金,比如南岸区的那上亿元资金转投向普通学校和收编厂办学校呢?以报上介绍和众所周知的几所名校为例,哪一所年收入不是几百、上千万,难道这些学校的领导水平,师资力量,环境条件,还不如开明、加州等私立学校?
吃惯了皇粮,谁又愿意像张伯苓,陶行知,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先生那样,既要坚持自己教书育人的理念,又要竭心尽力谋生存求发展。五十年了,后辈从事教育事业的学人,有不有点自惭?
作为改革的第一步,国家对于公转私的名校、重点校,可以实行拨改代,政府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最初可以无息,随后低息,而这种低息贷款,开明和加州也应一视同仁);而对另一部分不能完全自立的重点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后,应尽快取消政府义务教育资金的倾斜,只保证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基本经费,不再轻易投资搞基本建设,更不要投资搞什么体育场馆的二期建设,和投入几千万去争什么全国千所示范校。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新检查辖区内定点的义务教育学校达标的规划是否落实,资金是否到位,让这些没有办公室,没有图书室,也没有像样球场尚居危房的学校,短期内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要求。这项工作应和厂办校的调整同时进行,因为一些厂办校的条件远较一些普通学校好。只要沙区的几所名校自立,一年节省下来的几千万,就可以让文体教育著称的沙坪坝区的义务教育来一个质的飞跃。
重庆晚报读者***2000年9月27日晚12时
文章写好后,习惯作法是放上几天,再斟酌下。10月2日晨六时,在牛角沱乘车去北碚兼中,参加母校七十周年校庆。遇巧,同车有位从北京赶来的兼中老校友熊开云,高龄七十九岁(四0年-四三年在兼善中学上高中),大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参军,离休,现居海淀区。他听了我的介绍后,讲有同感,但补充两点:北京十一中(八一中学)已经这样做了,改为私立学校;第二点是提醒下,目前的私立中学以赚钱为目的,解放前不是这样,那时的私立中学,多有人赞助,类似于盖茨的捐资公益事业,这笔钱是不上税的。比如某某同乡会,支助某中学等等,此外学校还举办产业,如兼中的农场,果园,面粉厂,餐厅等等,私立中学收费也不高,还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贫困学生也能入学。
查兼中校史资料:熊开云先生,原军委工程兵政治部研究室副主任,现离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