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扩招、缩水、难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扩招、缩水、难堪
扩招、缩水、难堪,这是笔者对近年高校为挣钱,盲目扩招所面临的问题和后果,预言的三步曲。虽是一家之言,也斗胆提出,供教育界的同仁及有识之士参考。
今年寒假,时值春节,几个来自教育界的同学聚会,摆起当今的高校和重点中学,数位校友谈兴颇浓,眉飞色舞,一旁插不上话的同学,一脸无奈,论水平你半斤我八两,差别不大,但论起收入来,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差悬远。言语尴尬,话中也少不了对现时扩招的叽讽。
比如,来自某教师进修学校的同学讲:收费教育嘛,你生收得多,钱也就多,所以你院士,年补助十万,一般教师月收入数千不稀奇(重点中学也如此)。
本科生扩招,不行了,你还可以研究生扩招,再不吃香,你可以博士生扩招。至少靠扩招挣钱,维持二、三十年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当博士生扩招都不吃香的时候,下一代的高校,你就只有另劈生财之道了。
此位仁兄的预言,不到半年兑现,果不其然,研究生扩招公之于众。
扩招找钱,立竿见影。因为现在的就业态势,没有大专文凭,你硬是说话都比别人矮三分,因为大学本科生,都要排一公里的长队,去应聘月薪几百元的重庆新世纪的营业员。
所以大学本科,专科,成教,盼望子女能找一个工作的家长,省吃俭用,削尖脑壳都要让子女往里钻。
由于扩招,重点再不像过去那么重点,本科也不再像以往那么本科。因为扩招的目的是发展,直接效果就是增加收益。学校也才有钱,修教学楼、修宿舍。各级教学及行政人员,才能有更好的月薪、花红。
扩招的另一后果,就是大学即建筑工地。车水马龙,机器声不断,因为你不搞建设,拿什么地方来安顿学生,要上课,要睡觉,要做实验。好在现在实行收费教育,这钱么,跟过去比,不难,因为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学生就搞不懂了,扩招不停,建设不断,成天生活在建筑工地中,这还能叫学校,这也是大学。这一点,谁人也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也没有人能想出万全之策。最多媒体看见不平,在报上或者在电视上咕哝几声,最终仍是不了了之。
教学环境缩水,那么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呢?一句闷在领导心里的话,只好请家长、学生包涵包涵了。不过,有一点你放心,文凭么,没有问题。
去年笔者在新华网上提问:谁是中国博士最多的企业?有网友不客气地问我,博士多咋哪?当大街上研究生谁处可见的时候,你研究生还值钱么?这个问题真的让我这个远离教育界的人来回答,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中国教育,历来是上头决策,下头执行,你想不扩招都难。
好像是南方江淅的一所著名大学,校长就不完全卖这个帐。他就死死地抱着学校的声誉和质量不放。其依据就是,美国的哈佛大学,他就不凭自己的牌子,肆无忌惮地扩招!类似的例子,他一连举了数个,国外的著名大学,他的名额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其规模,不可能像我们现在,每年以近20%的幅度增长(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普遍增长)。
不曾想到,大学扩招,也会殃及池鱼,连累上中学。
三年前,也就是1999年。当重庆十八中学(重点中学),一年只有几十人考上重点线的时候,先有高中的扩招,为抢夺生源,各校都许以奖励承诺;凡缴纳教育成本费的择校生,毕业高考上大专、本科、重点院校线的分别按所缴费用的20%、50%、80%退还。
哪知高校扩招,“学生上大学容易多了”!该校今年上重点线的学生167人,要退钱上百人,如果按当初的招生简章的比例退,金额可能上百万,这对于一个靠贷款1700万元打造综合教学楼欲与其它重点中学比拼的学校来说,无疑干了一件自己打落门牙住肚里吞的苦差事(校长讲,收的钱投入了学校的基建。如果学生家长不依不绕,有凭有据,告你上法院又如何?)。
天算不如人算,连多年从事中学教育研究的校长,也不可能预见,高校扩招来势之猛,幅度之巨。老经验对不上新形势,何况我等平民百姓?
这种难堪还刚刚开始,再过几年,当上百万靠家长拿钱供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不到工作,或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高不成,低不就,浪迹社会的时候,究竟会出现什么问题,这就不是笔者可以预见得到的了。
其难度我想远比十几年前就就业,而后下岗的所谓下岗工人,年年谈解决,谈了十几年,现在仍再谈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要难得多。
阳关02-09-17P11:36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9-2110:48:58.0)
现在的大学生,不少人刚进校就数机齐备,多卡俱全。机,是指手机、计算机,CD机;卡是指银行卡,各种IC卡,在校外租房另过的也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我说,当一个学生从那样的小学、中学、走进那样的大学,连自己肩上应该承担的对父母,对国家,对社会承担的责任都搞不清楚,你能说这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么?(现在的学校经常称,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果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清楚,这能叫人才么?清华有个绥慕新,算起来是个人才,沈阳市的第一把手,当他连做人的责任都不清楚的时候,这人才就变质了,变成祸国殃民的蠢才),
第2条回复:作者:帝鸾(2002-09-2111:06:10.0)
所以说不能欠历史帐呀。。。
帝鸾
2002年9月21中秋
--
所言即所思,流畅心曲,不足为凭
第3条回复:作者:帝鸾(2002-09-2111:11:36.0)
本座不同意楼上关于素质问题的结论。。。。
毕竟学校教育只是人生最短暂的教育--虽然岚清总理倡导终身教育,但是现实中的学校教育还是短暂的。。。。
本座要说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再社会这所大学中,各种学历教育无非是起辅导或打基础的作用。。。。。。。
帝鸾
2002年9月21中秋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9-2111:18:51.0)
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如何作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知自己肩负的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是我要把如今的学校教育拨高。而是现今的学校,家家都如此说。
第5条回复:作者:帝鸾(2002-09-2111:27:39.0)
你以为大家就知道数钱,别的都不干了。。。。。。。。
你到这里玩几天挑刺的学生和其他人等都了去了。。。。。。
交钱都不会那么老实的。。。。。
帝鸾
2002年9月21中秋
第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9-2112:08:25.0)
帝鸾老弟的话,让人不很明白:”你以为大家就知道数钱,别的都不干了。。。。。。。。
你到这里玩几天挑刺的学生和其他人等都了去了。。。。。。
交钱都不会那么老实的。。。。。
帝鸾
2002年9月21中秋”
第一句话清楚,就是高校扩招,不是只知道数钱,是干事。笔者想请教一声,干事有这么一种干法么,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高考入学率百分之八十以上,加上成教,和没有钱读书的人,入学率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我记得中国的教育也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扩招,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紧接着就是整顿,又倒回去。现在不同,因为只管收,谁管你分配,就业,但作为一届政府,为公民提供就业机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笔者文中末段提到的问题。至于教学环境,质量是否缩水,老弟可能是圈中人,心知肚明,比我清楚。就留待历史来印证吧。
今天上网十分不顺畅,只好先下去了。
第7条回复:作者:不都是我的错(2002-09-2113:46:11.0)
扩招是改写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绝笔杰作.
第8条回复:作者:不都是我的错(2002-09-2113:46:40.0)
高等教育不应是赚钱的行当
谁办高等教育谁吃亏引发的新对策
从1993年起,上海市就采取措施,积极鼓励本地学生报考外地高等学校。同时限制外地考生报考本地高等学校。
2002年5月14日15:08,新闻晨报报道“顺应向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复旦大学今年减招”本报讯:在连续几年全国高校的扩招之后,复旦大学昨天宣布,由于招生计划结构的调整,学校在上海的招生人数将从去年的2105人减少到今年的1764人,其在全国的招生计划也相应减少。根据公布的招生计划,今年复旦大学仍将按专业进行招生录取,以“控制规模、取消专科、压缩高职”的原则制订招生方案,在计划招收的1764名学生中,本科1484名,高职280名。此举主要是为了适应复旦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复旦大学文科计划从去年的349名增加到了352名,理科计划从726名增加到826名,而去年靠调剂才完成的医科计划则减少了100多名。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考生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如果生源情况好,学校还将适当增加在沪的招生计划数。另据了解,由于经过几年的扩招,各校的教学资源已经达到了饱和,同时,还由于其它相关原因,北大、清华、武大、浙大以及本市的交大、同济和华师大等著名高校今年都减少了招生数,或控制招生规模,不再进行大规模扩招。(新闻晨报报道记者徐佳)
2002年5月16日,(新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张炳奎。记者问:“今年你校的招生情况如何?是否扩招?”张炳奎答:“今年我校计划招生6150人,其中本科招生5700人,校本部(哈尔滨)计划招生4460人,威海校区计划招生1240人;高职招生(招职高学生)450人。除此之外,今年我校又恢复了在海南省的招生,招生人数为30人。今年我校不扩招,而且校本部的招生规模比去年减少了400余人。”
新华社武汉2002年5月23日电(程超赵生平)武汉大学日前公布了今年计划招收本科生的人数为7000人,而该校去年招收的本科生人数为8000人。这意味着,在经过3年的连续扩招之后,武汉大学今年开始减少了本科生的招生。
寒假期间,北京大学对今后的办学规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学校上下达成的共识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保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北大绝不能因扩大规模而牺牲质量,北大对今后的办学规模将做适当的调整,今年的办学规模不再扩张。
深圳市招生办指出,在深圳读书、属广东省户籍户口的学生可以申请借考(不能享受深圳户籍户口考生待遇),但需征得就读学校、户口所在地和借考地市招办的同意。在深圳读书的外省户口考生不能在深圳借考,须回户口所在的省市报考。在深圳定居的港、澳、台商及外国侨民子女,符合报考条件的,必须持广东省公安机关填发的有效证件、考生学历证明、应届毕业生应持三年高中学习成绩单副本到广东省考试中心港、澳、台、侨联合招生办公室报考。今年深圳大学对考生志愿有明确要求,省外考生原则上在第一批次招第一志愿。
高校在扩招的社会氛围中减少招生数量?这是为什么?仔细琢磨,其中有经济原因。是高智商者的决策。我们意会到其中的奥秘,但没有理由责怪决策者自私自利。只能为他们的远见卓识拍案叫绝。高,实在是高。
在高等院校下放给地方以后,教育投资渠道发生了变化。即由中央财政拨款改为地方财政拨款。高等教育“大锅饭”体制向“分灶吃饭”体制转变。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必然考虑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吃国家“大锅饭”,是不吃白不吃;别人吃“我”的“大锅饭”,“我”就改变态度了。站着说话的腰不疼,说大话的不掏钱。花冤枉钱的还可能被说是“斤斤计较”。对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教育部只说: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可是,谁替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呢?在校大学生不交学费,大学怎么办?谁敢替大学说话?谁能替大学说话?谁肯给大学补助?大学必须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
国家法律规定,办教育不得以赢利位目的,那么,谁以亏损为目的?社会认为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在国家财政拨款少于教育成本,限制高等教育收费的情况下,办高等教育就意味着赔钱。赔少了可以忽略不计。可考虑用高等教育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方式变相收回教育投资。但是,人们很快发现,高等教育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能力仅限于4个百分点。有的城市企图用办高校来提升城市品位,但是,他们将认识到,他们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目前,高等教育学费收费标准被国家限制在教育成本的25%左右,在短期内没有大幅度上扬的可能。因此,高等教育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不能补偿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办教育没有回报或回报率很低,必然挫伤地方政府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在国家短期内不能提高政府教育补贴的背景下,谁办高等教育谁吃亏,是明摆着事实。尖子人才留不住,毕业生多了吸纳不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原来,有些高校还以为扩招能使自己膘肥体壮;连续扩招几年之后,才逐渐体会到什么叫包袱。“鸡肋”效应使高校处于“闻之美味,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尴尬境遇。一些不懂经济学的校长(决策群体)在实践中被教训,他们精明了。算算经济帐,就不难发现,在学费加补贴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招收外地学生就等于给外地大学生发补助费,被补助者一点感谢的意思都没有。人们都知道谷贱伤农,人们也应该知道,学费低了伤学校。有的民办高校在生源短缺的情况下,雇佣了招生贩子,给这些人发招生费;有些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在招生费的诱惑下,向民办高校推荐学生,学生感到自己被学校出卖了似的。有的公办高校在民办高校的游戏中乱了阵脚,也给优秀尖子生发奖金,给招生人员发红包。堂堂公办高等学府,赔着钱,还怕学生跑了,好象欠了学生的钱和人情似的。好笑!好气!好玩!这都是政府给高校的高额补贴惹的祸。如果政府长期保持现有补贴总量不再增加财政拨款,有些高校的扩招将自食苦果。如果政府停止对高校的拨款,让高校自己去闯市场,看他们还干这样的蠢事吗?地方高校必须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高校必须尊重价值规律。
上海市是经济发达地区,是市场发育较快的地区,上海市的决策官员多是高学历学者类型人才,站的高,看的远,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计算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例关系,发现,动员本地学生报考外地高校就等于派人到外地享受教育补贴,是赚钱的高招。这样一来,上海市在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情况下,扩张了本地高等教育资源。武汉大学减少招生就等于变相节约了教育经费,减少了隐形支出。据报道,全国平均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为:理科每生每年1.5万元,文科每生每年1.2万元,特殊专业的成本更高。政府给高校的补贴是每生每年0.7万元。按大学本科4年计算,每1个大学生读大学的4年中从高校直接享受到的政府教育补贴约为3万元。如果本地每年有1百人考入外地高校,就等于为本地财政节约高等教育投入300万元。如果本地每年有1万人考入外地高校,就等于为本地财政节约高等教育投入3亿元。黑龙江省2001年一般预算收入216.6亿元,一般预算支出478.3亿元,地方高校在校生22万人,全省教育投入103亿元,高等教育年经费支出肯定在25亿元以上,占全省教育投入总量的四分之一,可能挤占义务教育经费。2000年省黑龙江省内高校经费收入情况:黑龙江大学两亿零九百万元;哈尔滨理工大学一亿七千八百万元;大庆石油学院一亿一千万元;齐齐哈尔大学一亿四千六百万元;佳木斯大学一亿四千五百万元;哈尔滨师范大学一亿五千万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八亿六千万元;哈尔滨工程大学三亿四千五百万元;东北林业大学一亿八千万元;这9所高校一年花掉二十三亿二千三百万元。黑龙江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有三分之一外流了,外留的多是尖子生。地方高校花高价为别人做嫁衣。地方官员应当认识到,花钱雇(租、借)外地高校为“我”培养学生,也比“我”自己办学划算得多。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考生少的单位),政府官员(包括教育、财政、计划等部门的官员)暂时还没有这个经济头脑。他们不会想到鼓励本地大学生在外地读书的意义和作用。也许他们对这个豆芽小帐不感兴趣。有的较发达地区的考生到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借读并参加高考,当地学生家长认识到,外来人侵占了本地人的教育利益。不能说家长们自私吧。家长们不是弱智。官员们不应该拿老百姓的税金“发扬风格”。一些人觉悟必将带动更多人的思想解放。从愚昧走向文明从量变到质变。

由于各省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现有的资源有很大差别,实际上每个省的招生总人数是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就是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面向全国招收的,比如北大、清华、人大等等;第二部分是省属高等学校跨省招收的,比如北京工业大学不只是在北京招生,可能到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地招收一部分学生;第三部分就是本省所属的学校在本省招收的。其中,中央所属的学校招生数量只占到14%,数额比较少,省市所属学校跨省区招生的也只有14%,本省所属的学校向本省招收占72%。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规模为275万人,其中,中央部门所属院校招生计划39万人,占总计划的14%,地方院校计划占86%;从全国招生总量看,在未来的一些年里,高校的扩招还会继续进行,招生人数增长率比过去两三年略低,基本维持在5%左右。与此同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会有所扩大。但是,地方高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可能增加本科以上招生数,减少专科招生数。2002年全国计划招生275万人,其中:广东省计划招生17万人,浙江省计划招生22.8万人,浙江省计划招生14.6万人,辽宁省计划招生14.5万人,山东省计划招生19万人,河南省计划招生16万人,这五个省高校在校生都在30万人以上,年高等教育经费需求都在30亿元以上,如果没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地方财政就会感到负担不轻,所以,地方要求与中央共建高校,并为此不懈努力。国家把高校下放给地方的目的之一,是让地方往高校投入,地方于中央合办高校的目的之一是让中央往高校投入,中央和地方各有心腹事,不言自明。如果办高等教育赢利,那么,就都抢着办了,就不互相推拖了。但是,“狡猾”的官员们都不把赔钱的事说破,都在风格很高地踢皮球,游戏很精彩。一些人嘴上说抢占高等教育市场,但是,如果不能按教育成本收费,他们绝不花钱打水漂。教育不是慈善机构,高校要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不能靠别人施舍,也没有能力对学生施舍。《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1日第2版消息,(记者赵正元)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2001年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16亿元,比2000年增长30%。加上来自教育部的国家补贴,肯定不是小数目。没有30亿恐怕不够。中央高校招生能力有限,地方高校招生积极性不狂热,今后,全国高校扩招风必然收敛。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文件)规定:教育培养成本包括以下项目: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职工人员经费等正常办学费用支出。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正常办学费用支出。但是,至今,国家教育部没有一人能说出全国高校平均的教育成本究竟是多少。只能说收费标准维持上年的水平。很尴尬。
对生均培养成本和住宿成本,杭州市明确列支范围为:一是人员经费,包括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用于学生的助学金支出等;二是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公用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开展教育活动发生的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和为教学、管理购买的仪器文体设备、图书等一般设备的购置费,以及教学管理用房、设备维修发生的人工、材料费等;三是建设性成本,主要指教学用房、仪器设备、电教设备等的折旧。住宿费成本则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消耗性的水、电等开支,以及学生宿舍楼、学生宿舍设备的折旧。对房屋及设备折旧年限,新办法规定: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楼等建筑为35年,仪器设备、学生宿舍设备为10年,语音、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为5年。山东省临沂市私立学校——双月园学校,学生每年的最低收费达1.2万元人民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经济利益问题。他们从本地利益出发制定有关政策,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本地学生到外地读书,另一方面,逐渐减少外地生源的招生计划数,减轻自身负担和压力,甩掉包袱。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发挥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调控作用。当各地都讲究教育经济效益以后,高等教育的成本将浮出水面,高等教育收费价格将逐步接近经常性教育成本,即在政府补贴外,用收费补足差额。高等教育收费将实行优质优价。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明白了教育经济效益以后,地方高校将不再盲目扩招,而是考虑教育经济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也不再鼓励地方高校盲目扩招。在地方政府逐渐减少对高等教育投入而教育收费不放开的情况下,地方高校经不起长期亏损的困扰,就必然寻求其他出路,有的可能转为赢利的短期培训,有的可能精简人员,有的可能改制,以股份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有的高校可能停止招生,有的高校只好关门,被改组、撤销、合并。因此,忽视价值规律作用的高等学校扩招不会持久,可能发生回落。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扩招等于慢性自杀。超过经济增长幅度的高校扩招必将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谁为盲目扩招造成的恶果负责??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今后,高校的扩招主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追求招生数量的扩张。
第一种可能是提高名牌高校(如211工程的高校)的学费标准,优质优价,第二种可能是本科三表(民办二级学院和联合办学及本科预备)的扩招。从高校角度,这些学生必须按不低于教育运行成本的标准交学费,高校不亏损且有盈余;从考生和家长角度,考生分数低于公布的本科录取分数线,分不够,用钱凑,心里虽然不好受,但是也得承受;从社会角度,虽然看到有些气不公,但是没直接侵害某人利益,也很少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家长们舍得为教育投资,是教育界乃至各级政府求之不得的。第三种可能是专科扩招,如果设一个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低于录取分数线的,也要自费,或许也有经济效益。
问题的暴露需要时间,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时间,对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时间。国家对此如何进行管理调控,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差里,上海市等鼓励和引导本地学生到外地读书的地方占了便宜。拒绝招收外地学生的地方减少了不必要的教育亏损。教育周期较长,甩教育包袱需要周期时间。早动手的占大便宜。希望不再搞国企三年脱困之类的高等教育脱困运动。
以上看法可能暂时不被多数人认可,但是,客观现实将给我们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可以广泛开展讨论。
作者:大庆广播电视大学商江
电话号码:0459-6376965
第9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9-2709:43:44.0)
谢谢网友的补充。特别是八楼的补充,尽管文字很长,至少读来受益,谢谢了。
第10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9-3015:43:53.0)
扩招,现阶段是教学环境的缩水,下阶段就该是圈地了。
以重庆为例,按照“一名学生一分地的大学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西南政法大学应占地约2000亩,实际仅492.7亩;
重庆师范学院应占地1000多亩,实际仅400亩,现正在渝北区征地1500亩;
重庆医科大学应占地1000多亩,实际仅357亩;
四川外语学院应占地1300多亩,实际仅334亩。
也就是说约三分之一的场所,供养着还要继续扩招,不见止境、源源不断的大学生。你说,这不叫缩水,该叫什么?
第1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11-1121:16:10.0)
据今日重庆青年报载:重庆大学学子,七成做作业作弊(多数照人家的作业抄)。只管扩招,学校你管得过来吗?缩水就不奇怪了。
第12条回复:作者:大学之道(2002-11-1209:50:44.0)
重庆大学学子,七成做作业作弊(多数照人家的作业抄)。作业作弊没什么希奇的。我照样作业作弊,但在考试之前,我会把所有的作业都作一遍的。
第13条回复:作者:小医生(2002-11-1214:46:57.0)
首先当年扩招的动机并非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是......,好了,明年第一批扩招毕业,于是研究生又扩招......
如果一所大学的教学资源充足,那自己决定扩招没问题,而现在是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根本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能不下降?以前到病房见习的学生一般才5-6个,动手机会多,现在一来就三、四十个,根本没什么机会实际接触病人,大家都反映,学生能力明显下降
第1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11-1918:34:39.0)
大学之道网友讲,平时他也是抄,“但在考试之前,我会把所有的作业都作一遍的。”如果我相信你的话,复习那几天,你真做得了吗?本人读书也是懒人一个,明天考试,头天晚上还在看小说金陵春梦(六十年代),但平时的作业是一个不拉的。这是读书人的起码要求,难道你父母花钱供你读书,你作业都不做,就代个脑壳去听课,中华民族就可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5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11-1918:45:22.0)
远离学校,这发生在大学校园的怪事也真多。才说了作业过抄,今日报载,连上课也花钱让人家代读,买这钟点是应付老师的考勤,这一年上百万的大学生咋哪?硬是只要张文凭嗦?怪说不得假文凭如此当道,因为他认为买和读好象也差不多。人是招了,多多益善,但管理呢?钱收了,误人子弟,最终贻害国家。
第1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11-1919:11:55.0)
下面这篇文章是刚在新华网上看到的,第一感觉是想哭,与俞教授同感,心里极不好受。要知道这事是发生在中国出精英的北京大学哦!现转载于下:
俞允强
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并曾主管北大教学的副校长:
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作为多年的教师我自然知道,要把这矛盾完全掩盖起来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认真地想了,觉得还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为好,因为它不是偶然的个例。
我已有43年教龄。在近10来年的教学中,我每年都在阅卷后为看到学生学到的东西之少而深感沮丧。我觉得我作为教师的努力在白费。尽管多数同学在教学评估中常对这门课的讲授表示很大的肯定,而它在我心中引不起一点欣慰感,我教的是物理系大三学生的基础理论课。这半年正值TOEFL和GRE考试。大量同学的主要精力完全不在正课学习上。前几年我数过,估计总有10%的学生经常不来听课(今年学生太多,我无法数)。这样,大面积不及格随时都可能出现,因此今年的局面全然不使我感到意外。
从这次考试看,学生最终对电动力学掌握情况之糟很惊人。这里不宜讨论细节。但是只看象第一道这样elementary的题目(考题纸附上)就很触目惊心。全题16分,125人的平均得分仅为9分左右。在学完电动力学后,对于线性介质中的Maxwell方程对磁铁不适用这样的常识竟有近一半人不知道。这局面实在足以让老师吐血!
我从教学经历感到,局面是从90年代初起逐渐恶化的。因此在前面已讲过,今天的事决不是“偶然的个例”。我感觉至少有十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我想明白地说,这矛盾要遮掩很容易,而要捅开它正视它则很难。象我这样经历长而且已背上不少好名声的教师在捅这矛盾时也仍因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十分犹豫。但是这次我决心以经历和名声为“资本”,来作此一搏。若由此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我将把它看作退休前我对工作了40余年的物理系的最后贡献。
至于为什么今年暴露得特别尖锐,我也不甚明其所以然。上面讲到的考出国未必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为此请你们先研究一下:一,我的教学是否有重大缺陷,二,考题是否过难或过偏。这两方面发现问题请直告我。如若没有重大问题,那么该认真研究了:背后深刻的毛病出在哪儿?
现在学校的目标是要提高为世界一流。学生学习状况的稳步下降与学校水平上升为一流是格格不入的事。难道我们会“下滑”成世界一流吗?这才是我耿耿于怀的问题。它多少使我联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大跃进”。事后认识到浮夸再重新纳入正道化了20年。我们国家已经经不起再一个20年的时间损失了!
我将把这封信公开到网上去。它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对物理系的现状的忧虑,且多半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公开出去可以让同学也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也来参与讨论。我也想知道同学对此怎么想。没有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离开同学方面的自觉配合,恐怕干部和老师的任何招数都难以起显效的。
电动力学主讲教师俞允强
附:这次试题中由于我的疏忽而出了个差错。第5题中金属面上“向下的凹坑”应为“向上的突起”。为不使学生因我的过错而受损,我的措施是:不管同学怎么答,都给满分。因此上面讲的大面积不及格所反映的矛盾与此没有关系。
又附:现在想用功读书的学生在减少,而想争分的风气却在见长。我不准备再枉费精力来逐个应付“为什么这个错误被扣这些分”的询问。我采取办法如下:任何学生对分数有疑都可以向院教务员申请让老师复阅。教务员通知我,我将会同陈晓林老师一起复查。并最后把结果告诉教务员。我不直接面对想查卷或想争分的学生。什么错误扣多少分应由老师判断,不需要学生参与意见。总的讲来这次扣分很松。
第17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12-0215:28:27.0)
扩招之后:河北燕赵大学百名学子被逐
该大学副校长刘宏民对燕赵都市报记者说:“学风下滑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存在的普遍现象,扩招后学生学习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今日重庆晨报转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