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我知道和认识的学者张景中和杨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知道和认识的学者--张景中和杨路
成都华西都市报98年1月7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注:约百余字),张景中院士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导称,这是四川省近年在基础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该项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自动推理领域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工作”,“是计算机发展处理几何问题能力的道路上的里程碑。”
我知道张景中其人,是在七十年代末,当时为了解支边青年曹培生的一项发明“近共振型电磁振动刨”去信新疆焉耆生产建设兵团巴州21团,恰好在计算数学学报上看到张景中写的一篇论文,落名新疆焉耆巴州21团。
不禁使我大吃一惊,想不到在如此蛮荒之地,人才叠出,藏龙卧虎。
80年底,在北京碰到小曹问起张景中。他讲张景中系北大数学系学生,57年打成右派,发配新疆劳动改造。
当时中国数学界有一对黄金搭挡,十分有名,就是杨乐、张广厚,巧的是落难的张景中也有一位搭挡叫杨路,也是右派,在四川永荣矿务局(注:可能是四川宜宾芙蓉煤矿。更正:近查资料,杨路正在四川大邑的新源煤矿)劳改。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的科技界有一批精英被打成右派,离开了他们心爱的学校和科研岗位,如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的赵敏光教授(四川日报、上海文汇报曾以整版篇幅报导),但他们落难,毕竟还在不很偏僻的地方流浪,而张景中却是在远离城市,几近蛮荒(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知识的传播)的新疆。
没有资料,没有信息,只有自己那一颗不曾停止思考的头脑,一呆就是二十余年,其艰辛和遇到的磨难是常人,乃至许多受磨难的人,都难以承受和想象的。
这种待遇,也落到了杨路的头上(扬路当时在劳改煤矿,井下挖煤)。
小曹系上海支边青年,新疆伊犁农垦大学毕业,时任技术员,监督张景中劳改。文革中要揪斗死不悔改,还在研究密电码的张景中,小曹站出来为张说话。后张看小曹肯学习,建议他自学高等数学,由他辅导,所以小曹讲张景中是他的老师。
小曹的第一项发明“近共振型电磁振动刨”,不久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二发明人张景中,第三发明人是一位南京林学院毕业姓秦的人。
文革结束后,张景中一年不到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先后有清华、北大、中国科技大学点名要他。他之所以到四川,和杨路有关。
走出劳改煤矿的杨路以及张景中都是四十左右的人了。除了事业,个人问题也摆到了他们的面前。
据说杨路找了一位未下乡的女知青,而又由杨路给张景中介绍了一位未下乡的女知青,也就是说,张景中是以一位四川的女婿身份来四川的。
感谢这两位女士,为四川留下了两位英才。
来川后,张景中任中科院西南分院西南系统决策研究室主任,杨路任副主任(报上得知杨还兼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85年张景中转向几何命题的机器证明,其算法的精巧表现在,用486电脑比国外的高挡电脑还快,且一举解决了数千个命题的证明,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去年下半年(注:97年),北大教授王选在计算机世界报上著文谈到国内的基础科学研究: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不多(忽视基础研究);二是论文不少,水平不高。衡量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就是被国内外同行的引用率,这时他谈到了计算机界的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张景中。

在我国,体育界的冠军家喻户晓,而科技界的世界冠军却无人知晓,要知道在我们这样生产力低下的国家,科技界的冠军,远较体育冠军难得多(不信我们可以数数看)。
像张景中院士这样,安于清贫(在国外他就不会清贫),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埋头基础研究的知识分子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而且也是国人学习的榜样,这就是我建议写写张景中的初衷。
振兴中华,新闻媒介义不容辞,我不但建议写定张景中,而且建议花更多的版面写写像张景中这样的人和他们的精神。要知道在我们庆贺改革取得成功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VCD是美国解码芯片,菲利浦机芯,我们的空调再三强调系外国原装压缩机;而重庆的奥托还在谈国产化率为80%时,作为中国人不知是啥滋味?
说句不中听的话,12亿人口的中国,在发展科技方面,不如三千万人口的韩国,也不如三千万人口同是中国人的台湾。不汗颜吗?
华西都市报重庆读者阳关1998年1月12日
这是一篇旧文,是当时寄给华西都市报的一封信,题目是“写写张景中”,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启缔。
我所知道和认识的学者,其可贵之处是对事业的“执着,契而不舍,为此,无怨无悔的付出。”
新华网:技术科学部院士介绍
张景中
没有上传照片!
现有院士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河南汝南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广州师范学院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提出和实现了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把多年来在教育数学研究中所发展的几何新方法用于机器证明,并提出消点思想,创建了几何定理可读证明自动生成的原理和方法。用这个方法可在微机上快速地进行几何证明,计算和发明新定理,并给出易于理解的有几何意义的证明。发展了非线性振动技术。发展了几何算法的研究,解决了初等图形在欧氏空间嵌入等问题。开拓教育数学的研究,提出以面积为中心的几何教材新体系新方法;极限概念的非e语言和连续归纳法;将自动推理的成果和方法用于ICAI的研究,主持开发了新型智能理科教育软件。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我知道和认识的学者原打算写两篇,第一篇写张景中和杨路,第二篇写刘祖伟和李重生。因第一篇发新华网后点击的人数少,打消了我写第二篇的兴致。
四位学者的优点就是对学术研究的执着,文革之前多事之秋,更加难能可贵。
李重生之出名,得益杨振宁先生,在兰州的核物理会上,杨作报告称:来自重庆的年轻学者李重生纠正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某学者推导公式的错误。同时发现这个错误的是一位加拿大学者。
那位出错的获得诺贝尔奖的某学者,主动邀请李重生和那位加拿大学者去美国探讨,最终确立了正确推导。
现刘祖伟定居美国,而李重生在北京大学任教,博导。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