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五八年难忘(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校不炼钢了,外面的小洋群,还在如火如荼,学生作为劳动力的生力军,走向了新的战场。
第一站,天府煤矿后峰岩炼焦场,学生作为搬运工负责出焦,将平炉的焦装上火车。
大平炉歇火后稍冷却,就用自来水冲加速冷却,热气还在冒就开始出焦。先用钢钎,插进焦炭的裂缝撬松,然后用手搬上车。焦炭割手操作者都带一双手套。
年级的另一部分同学分在磨心坡用萍乡炉炼焦,这也是一种简易的土法炼焦。焦炉就像一口朝天的锅,装上焦煤,点火燃烧,数天后出焦。
其时,沿磨心坡的山沟,到处炉火熊熊,烟气缭绕。学生们炼焦的另一乐趣,就是就地取才,坡上弄一窝红苕,埋在炉边,还未下班,又香又甜的烤红苕就下了肚家坝。
第二站,北碚大沱口铁厂。这是一座较现代化的小洋高炉,位于北泉下面的左侧大沱口,高炉一天要吃喝拉撒,而承担后勤供应的却是扁担加鸳兜。
高炉建起来了,附近却没有富矿,这个山夹缝中有一线铁矿石,那坐山又有一点夹层,总之,凡是有铁矿石的地方都有找矿的人,有一点铁矿都不惜代价,把它挖出来,也不惜代价把它运去炼铁,我们就是这样一群,靠肩挑背扛的铁矿石运输工。

荒山野径,长长的运矿队伍绵延数里,望不到头。
五八年志愿军归国,和我们一起运铁矿石的还有一批志愿军官兵,因是北方人,不惯肩挑,靠背扛十分吃力,面对我们这一群从小肩挑走惯山路的小不点个个伸出姆指,交口称赞小英雄。记得当时我挑一担86斤的铁矿石可以走六七里路,不歇气。
第三站,巴县陈家桥方向,挖红苕。
那年头,男人,女人,只要是青壮年都外出上山找矿,挖矿,炼钢铁。屋里剩下老弱病残和儿童。秋收时节,遍坡都是成熟的庄稼、红苕,无人收,无人挖,怎办?
当局又想到了我们学生军。扛起背包我们一路行军,头晚住青木关巴二中,第二天到达目的地。
挖红苕,说难也不难,要挖出来不难,但不挖烂,却难。我们的作用,只是说把它挖出来,但要靠它窖藏,吃到来年,却办不到。
好客的老农民大锅红苕干饭招待我们,正好抵销掉我们挖烂的红苕。农村不方便的地方是解便,几十人挤在楼上睡地铺,放一个粪桶,小便屙溢了,都装着不知道,继续屙,流了一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