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乡场习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节乡场习俗
文星场有五六条小街,大多以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命名,比如民生路、民权路等等。我家的住处,是租用江义云家的房子,正好处在一个丁字路口,可能是为了纪念解放,取了个有意义的名字,新生路。
丁字路口,店铺密集,方圆不足一百余米见方内,容纳了两家中药房,三家餐馆,两家布店,一家茶馆,一家糖果店,两家纸张文具店,可谓街上的商业中心。
江义云家经营纸张和本子,供小学使用的各种作业本,多是土制木版手工印刷;继父经营各种毛笔,墨砚,文具;隔壁是大同百货商店,是几位股东集资入股专营百货的商店。
其中一位股东是胡金书夫妇,其先生是国民党部队的文书,部队走了,他们留了下来,小本经营,暂以谋生。
毕竟出身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不愿以经商了却一身,后来应聘从教于十三中分部,最后,叶落归根,回到老家河南郑州,系郑州大学法律系教授。
再过去就是卖糖果、糕点的铺面,一扇门内的是一个大茶馆;江家的另一侧,是一家纸扎店,其中一位师傅平时住乡下,赶场天逢年节便来坐店,其特长是扎烟火架,这是一种和礼花近似,又别于礼花的节日喜庆用品。
当烟火架燃烧时,燃烧的各种色彩和烟火组成各种特定的喜庆图案,火焰向上漫延,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又是另一幅鲜活的新图案,一坐烟火架,可以燃烧一个多小时。

这么多年,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节庆方式,烟火架仿佛已经失传,不再有人提及,更不见有人制作。
再隔壁是李成志家的药房,再过去是童立忠伯伯家的饭馆,饭馆对面是童家的布店,布店对面亦是李家药房对面是陈秉琮家的药房,陈正学先生在此坐堂就诊。
抓药的是一位姓钱的先生,钱先生闲时的嗜好,是逗陈秉琮的弟弟陈秉瑜,游戏名曰打福气。药房一则是陈姓本家的小店,专门制作蚊香出售;隔壁,江家对面系罗家餐馆。
丁字路口的商业经营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和谐,和睦,顾客是否赏脸就看你的服务和特色。
人小不管大人的事,孩子们都成了要好的朋友。大点的翁武忠,陈秉群在北碚读中学,稍大点的就是童立忠,球又打得好,成了公认的大哥。
除打球在一起,我们还经常约到铁路边的坑木堆吹牛,最会吹的是小郭儿,人小板眼多,龙门阵逗人,一口一个童哥也逗人。
这群从小在一起的伙伴,长大后天南地北,各奔东西。翁武忠四川冶金学院毕业后分到安徽马钢,陈秉群子承父业在澄江行医,陈秉琮重庆大学冶金系毕业在重庆无缝钢管厂,童立忠重医儿科系毕业分到贵州水城,江义云成了打通矿的煤矿工人。
六、七十年代当我假期返回文星场时,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两眼一摸黑,小的认不到,老的不熟悉,同辈的找不着,想起童年,心里涌动着深深的失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