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一读定终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节一读定终身
进入川师,注定当老师的命。那时不像现在,还可以选择向更高的层次研究生进军,不是不想,而是不让你想。
即使后来,能让你考也是临近毕业的事了,不可能让你一开始就目标锁定,发奋努力。因为从高中到大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左右着你的命运,而不是学习成绩。
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最典型的是对赵敏光老师的评价。很多年轻教师一谈起赵老师,都是一脸的不屑。讲,他就是在数学上推导一下,让人家验证,对了就是他的成果。错了拍拍**再来,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作为大学,能留校应该是学习成绩优良的姣姣者,其实不然,即使某一年,因政治气候的变化,有机会你留了下来,说不定到了某一天,气候转变,最先下放出去的就是你。
这种情况多数是家庭出身不好,而你又有那么丁点知识分子的臭脾气,放荡不拘。
离开川师的老师先有周德远,还有一位六三级毕业,极年青的教师。听说他们都同时下放到了内江机床厂厂办子弟学校任教。
重见周德远老师是在内江市师专,因出差顺道拜访。那时交通落后,走路、过河、走路,找到了内江师专。周老师的复出,得益于他没有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家斗来斗去,他却学**去安源,拿一把伞,背一个包,步行走四川。回到学校闲来无事,检起了书本,关心起厂里齿轮的生产。
他从数学的角度,研究齿轮的计算理论,居然让他找出了一条捷径,由此成了国内齿轮学界一位颇有建树的领军人物。
我的造访十分仓促,没有等他穿好衣服,就步入了他的卧室。眼前的周老师,神采依旧。但他紧身穿着的毛线背心,却漏洞百出,难以目睹。
如果你再看一看,他节衣缩食购买的那一排排谨然有序的外文原版专著,你不难发现,他的身上,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美德:生活是寒碜的,但精神是富有的。
当政治、家庭出身确定一切,再加上自己残疾的右腿,而更大的原因是入团调查,得知继父三几年参加过国民党,当过保队副,打过红军的老底子。因而,对自己的今后不再抱任何奢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后,也只好服输,静候命运的调遣。读师范,当老师,仅此而矣,别无所求。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