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记--3 意识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许阿枕的血液里面从来就隐藏着一种文学的细胞,历经多年生活磨砺,阿枕的心经过**的激荡和低潮的痛苦,终于有机会借助网络的力量一抒襟怀了。
开始些这本小说的时候,阿枕总也摆脱不了传统的那套模式(可见习惯性的力量是多么的顽固),所以本书的开篇并不精彩。
随着写作的深入和读者们的反映,阿枕觉得传统的路不那么好走了。很显然,如果和别人用一样的方法去写,最好的结果就是写成一本平淡无奇的小说,这一点仿佛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很类似。
如果要写成一本稍微有点特色的书,在方法上就要更新了。但是,阿枕并不是专业搞写作的,只能一点一点的探索着、试验着。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与生活。为什么?因为从作者手下创作出来的形象其实是经过作者的主观加工的,是反映作者主观意识的载体,而不仅仅是生活的原形。
生活,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中的生活,都是在人类意识支配下的。那么,以人们的意识为主线,能否将本书写的更好些呢?
阿枕渐渐探索中,逐渐找到了些感觉。这些天,脑袋里“意识流”三个字不断的重复出现着。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找到了“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理论依据。阿枕不敢独享,一并献出。意识流及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什么叫意识流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用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二、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象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意识流小说中的许多形象具有传统小说中所不具备的多层次的内涵,而意识流说法的加入也使小说的叙事过程变的扑朔迷离、天马行空。在人物的内心意识的展现过程中,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审判,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上述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展现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一些作家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一定环境一定性格的单一方法,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因此,意识流方法并不纯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它是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服务的。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陶的作品《变化》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结构。长达300多页的小说的全部故事是写主人公从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时在车厢中所度过的20多个小时。但作品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这20多个小时在火车上发生的事,而是写在这段时间内在主人公内心、在他的意识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主人公坐在车厢内,他的意识活动达到了巴黎、罗马,他的事业和他的家庭、私人生活;而他的意识活动所构成的场景又与他坐在由巴黎去罗马的火车车厢中这个中心环节相联系。于是在这20个小时的叙述时间内展现了主人公20余年的生活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憧憬。
意识流小说没有划一的规格,在实际上的运用也各不相同;不但此一作家与彼一作家不同,此一国意识流往往和彼一国也不同;就是同一作家也经常有变化和发展。加上现代各种文学流派(例如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的一些作家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因此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更为纷杂,变幻无穷,不能用一些不变的原则将它束缚住。公认的意识流的著名作品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
但是,能否用这种意识流的写发来写一本架空历史小说呢?阿枕现在还没有什么把握,只能用不断的努力来回答这一问题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