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踏上征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转天天亮之后,我们一行人就回家了
到家之后,老爹早已经安排好了太史慈母亲的去处,太史慈也非常高兴,相安无事的过了几天。
“大哥,我们两个今天就要回去了。”孙策依依不舍的对我说。“哦,文台叔父已经定下行程了吗?”“嗯,回下邳之后小瑜也要回吴郡了,咱们三人恐怕要天各一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孙策说话间有些呜咽,旁边的周瑜眼里也有泪光。
“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男儿有泪不轻弹,你们俩这样哭哭啼啼的算什么样子!”“大哥教训的是,我二人回家之后必奋发图强,他日必以富贵相见!”“你们两人将行,大哥也没有什么可以相送的东西,实在是惭愧。”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说话,“大哥自出生日起,目生重膧,但凡见我者莫不退避三舍,唯独奶奶和爹说我有霸王之资,对我悉心栽培,希望我日后真能成为楚霸王般英雄人物。”我转向孙策:“小策,你之勇武更甚于我,将来必是一员虎将,我望你能与我同有霸王之名,他日相见,天下大势尽为你我定夺,岂不快哉!”“大哥,小策记下了,回去之后必熟读兵书,勤练武艺,来日立不世之功!”他说完我又转向周瑜:“小瑜啊,小策虽然勇猛,但他生性太过刚烈,如若遇事你比他要冷静沉着许多。大哥希望你能尽力帮助他,有你在,大哥方能放心。”“大哥还请安心,他日周瑜学成,必当尽心辅佐二哥。”
我领着他二人去老爹和孙叔那,车马已经在大门备好了,家里人都在门口相送,孙叔翻身上马,回头抱拳拱手:“老夫人,大嫂,孙某人告辞了。”奶奶让姐姐扶着,另一只手拄着拐杖:“文台此次回到下邳,当勤政爱民,天下将变,若得民心者必大有可为。”“老夫人教诲,文台记下了。”孙策和周瑜也纷纷告别,老爹、我还有太史慈翻身上马,要去送他们一程。
一行人到了北海城边,孔先生早已经带了几个侍卫在旁边等候,又是一阵客套的道别,孔先生平日里最喜欢孙叔这种人,上得了朝堂,下得去沙场,所以今日听说孙叔要回去早早就来官道上等候。
过了北海又行了四五里路,孙坚对老爹和孔先生说:“千里相送,终须一别,孙某人让大哥与孔北海相送至此实在惶恐,还是就此别过吧。”老爹和孔先生对视一眼:“好吧,既然如此,就送到这吧。”孙策周瑜看向我,我也在看他们,三个人同时微微一笑。
他们两个别过老爹和孔先生,孙坚他们也就回下邳去了,我们一直驻足相观,一直到看不到人影了才回去。
回到家后,少了孙策和周瑜的日子很是无聊,不过我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七年前的雄心壮志又一次在我的心中燃烧。于是乎,很认真的去孔先生那上课,平日钻研《六韬》和《鬼谷子》,闲暇的时候找太史慈练武,太史慈用的兵器名为狂歌戟,是双戟,我与他交战的时间久了颇有收获。虽说是双戟,但是和长戟的基本招式也差不多,不过用双戟者要更勇猛才行。
有些时候,我倒是想起了三国第一用戟的高手——吕布,他现在又在干什么呢?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我在成长,也在等待,等待我的机会,而现在,机会来了。
我在自己房间里踱来踱去,手中拿着一封信,有时候做在椅子上,看着信叹气。忽然身后有人拍了我一下,吓了我一跳。
“谁?谁进来了也不说声,”回头看时,姐姐那调皮的脸上正在冲我做鬼脸。“唉,你这野丫头,也不知道谁敢娶你。”“你说什么?!”姐姐生气了,双手叉腰冲我吼到。“没什么,没什么,哈哈。”“我看你在这唉声叹气的就过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姐姐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
“唉,这事说来也算是好事,孔先生来信,说他想要把我推荐到当世大儒蔡邕蔡伯奢的门下去学习,那蔡伯奢因为在朝中受人排挤,现在已经辞官到吴郡。吴郡离此地甚远,我怕家里人不放心所以没有把信给爹看。”
“哎呀,那个蔡邕可是当世名儒,你要是能到他的门下去学习的话一定能成大事,家里人也不需你担心,你要是不敢说的话,我去跟爹说去。”

我心头一热:“算了,还是我去跟爹说吧,希望他能答应。”
拿着信走到老爹的书房前,不由得有些踌躇,我知道老爹绝对会答应的,可是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我正在犹豫的时候,老爹却在里边说话了:“风儿,你在外边站着干什么啊,还不快进来。”
进去之后,看到老爹还是一如既往的和善,心下叹了口气,把信交给他,又说了孔先生的意思。老爹高兴坏了:“这很好啊,我这就给你准备,你也去跟你奶奶和你娘她们说说这事吧。对了,你还有什么自己要带的东西吗?”“我并没什么自己要带的东西,只要让太史慈一人跟随我便可以了。”
出发那天,娘泪流满面,可是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的感觉,奶奶拄着拐杖,似乎又老了几岁。
爹最后决定让太史慈和齐四跟我去吴郡,齐四可以来回在吴郡和北海之间传信,他的脚程和随机应变都是一流的。
我只带了太史慈一人,两人各拿着自己的武器,我的武器已经让爹重新打造过了,现在整个戟都是寒铁所锻,拿在手中一开始有些凉丝丝的,不过握一会铁的温度就能和体温相同,拿在手中很舒服。
除了兵器,还有盘缠,孔先生的推荐信,《六韬》以及《鬼谷子》。齐四已经先出发去吴郡了,他要先在那打点好很多杂事。
从齐家村出发,还要去孔先生那辞行。七年了,我终于也要开始踏上云游四方的道路。从此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必要展我凌云壮志!
到了太守府,孔先生很开心,毕竟自己的学生就要踏上更高的求学之路去了,让他怎么能不高兴。
“风儿,今日就要起程了?可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么?”“学生平日多得先生照顾,有道是天地君亲师,风儿今天是特来向先生辞行的,还望先生要保重身体。要说是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也只有家人了……”“这个你不必担心,有我孔文举在,齐家在北海就不会倒!”我看到先生桌上墨已经研好,还有雪白的纸张尚未书写。当即走到桌前,提笔蘸墨,作一七言律诗:
虎伏深山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
海到尽头天做岸山高还需我顶蓝
有朝一日龙得水翻江倒海心不悔
有朝一日虎归山我要血洗半边天
这是我前世非常喜欢的一首诗,稍加改动,以狂草书于之上,又在落款上写道:齐风赠孔北海聊表寸心谢师恩。
先生吃惊极了,当时并没有七言诗,他想不到我还有这等能耐,看看我,看看诗:“风儿,这诗气势磅礴,不过杀伐之气过重,你到了吴郡切不可如此行事,要内敛。”我作揖道:“学生记下了。”
先生松了口气,有对我说道:“从此地去吴郡有两条路,一是走都阳、下邳,渡松江到吴,此路近,不过今年来民生哀怨,虽下邳在孙文台治下井井有条,但途中多有强盗、劫等,并不是十分安全。还有一条路,走谯县、庐江,经合肥、建业方可到吴。此路虽然路途较远,不过路上大多是大州大郡,官驿也较多,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到底走哪路,还是由你自己斟酌吧。”我谢过老师,告辞而去。刚走不久,父亲就进了先生的书房,看了看书桌上的诗,诧异的问先生:“这诗……是风儿所作?”先生不置可否,只是叹了口气。
出了太守府,我正寻思着该走那条路,要说起来经过下邳还可以顺路去看看孙策,不过去那里怕是要耽误很长时间,先不说路上强盗,就是要安抚孙策也要用上些日子。如果路过下邳而不去拜见孙叔又显得有些生分,所以还是走远路,说不定还能在路上有些意外收获。
这是我到这个三国时期以后第一次出远门,纵马飞驰,心中说不出的惬意。我的身边只有太史慈,这位三国时期一流的猛将。
我们俩的第一站在定陶,这是一个不太大的城镇,我们在这并没有多做停留。直接赶往谯县。我知道,这个谯县是曹操的故乡,去看看也许会有些收获。像什么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什么的,就算是没办法收到手下,提前搞好关系也是不错的啊。谁知道曹操的家人我是一个也没找着,倒是把一个虎将给找了出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