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虚竹的臭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不亮老板就把姜火、邓宁催促起来干活。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客栈里走进今天的第一位客人。老板一见来了个衣着干净的小姑娘猜想是哪家富贵人家的小姐,满脸堆笑,急忙吩咐姜火、邓宁好生招待。小女孩高声叫道:“老板,今天本小姐请两位小哥用餐。你快去多拿两盘点心,再来两瓶上等佳酿。”一位贵宾变成三位,这生意真的划算,管他是什么伙计不伙计的。老板一盘思,大喜过望,接过邓宁递上的果盘,夺过姜火手里的抹布,顺手塞给其他的伙计。然后亲切地帮两人整理衣服,笑呵呵地说:“人家小姐请客是你们天大的福分!还傻站着做什么,快去坐好。”一面吩咐厨房再上两盘早点和两瓶好酒。
小女孩关切地问姜火:“都怪我不好!你的脸现在还痛吗?”
姜火抚摩着青肿的脸,淡淡地回答道:“没什么。不痛了!”
邓宁惊讶地望着姜火:“小火,你们俩认识?”再看小女孩感觉面熟,似乎哪里认识。姜火哪里也忘不了介绍自己的兄弟邓宁。
小女孩举起一杯酒,先敬姜火:“姜火哥哥,这杯酒我先敬你。昨晚真不好意思。都怪我不对!”姜火虽然心里不服,还是假装坚强,一饮而尽。
接着小女孩又斟了一杯酒敬邓宁。邓宁推辞不会饮酒。小女孩哈哈笑道:“男子汉大丈夫怎么会不饮酒呢?”姜火知道邓宁从不饮酒,但现在不喝点也说不过去,劝邓宁少喝一口。邓宁红着脸一口酒咕噜下喉,顿觉酒气上涌忍禁不住,“哇”的一口全吐出来。惹得周围伙计捧腹大笑。小女孩满脸怒气冲店里人嚷道:“笑什么笑?没看见不会喝酒的么?难道你们天生就会喝酒?”“不好意思,我真不会喝酒。”邓宁样子非常难堪。姜火夺过放在他面前的一瓶酒,豪气干云道:“我兄弟不会饮酒。这酒我代他喝。”小女孩似乎还想刁难:“这酒也能代替么?哪有男子汉不喝酒的?”姜火捧起酒瓶严肃地回答:“莫说是一瓶酒。就是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也能代替得!”小女孩担心话说僵,笑道:“有这么好的兄弟,我不放过邓宁哥哥也不成了。”
两个少年哪里吃过这般美味可口的早点,一个个狼吞虎咽,两大盘点心一扫而光。小女孩又吩咐增添几样爱吃的点心。
酒足饭饱之后,小女孩开心地说道:“这几日大汉公主要出塞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长安城就是出塞大漠的最后一座汉人的都市,等到西出阳关就进入传说中的大草原。所以这几日长安城很热闹。”
“出塞匈奴?小宁,你读书多。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姜火现在后悔自己读书太少。
“当年汉高祖皇帝因为匈奴屡次犯境,头痛不已。后来采用‘和亲’政策,把宫里的公主远嫁到匈奴,给匈奴单于为妻…”邓宁还没说完,小女孩打断谈话,叫道:“快走。今天永乐宫前大名鼎鼎的‘智囊’荀攸伯伯…”突然发现自己说漏嘴,紧张得望着两人。两人没来得及反应,小女孩才松了口气:“匈奴单于手下的‘棋圣’要和荀攸对弈。我们也去瞧瞧是大汉的‘智囊’棋术精湛还是匈奴的什么圣的厉害。”
邓宁一听观看高手对弈,喜从天降,兴奋得跳起来,巴不得马上就到永乐宫。姜火本来没什么心思和刁蛮任性的小女孩去观棋,但晓得邓宁痴迷围棋,硬着头皮跟着小女孩奔向永乐宫。
永乐宫前早已人山人海。骄傲的匈奴单于为了在天下百姓面前显示其击败汉室拥有‘智囊’之称的荀仕林门主荀攸,特意请求当朝魏王将棋局设立在长安永乐宫,并且准允普通百姓观摩。因此三个孩子才得以挤进人群看个清清楚楚。
一声齐叹,匈奴代表所谓“棋圣”莫徒子庄严地走出来。莫徒子衣着华贵,气宇非同寻常。人群中微微有些骚乱,大家挣着想看清这位来自大漠草原的名人。莫徒子手一扬,人声顿时噶然而止,足见其魅力之高,气势之盛。
又是一阵欢呼,号称魏王帐下的‘智囊’荀攸在众人千呼万唤中徐徐出现。
荀攸字公达,颖川颖阴人。曹操起兵兖州时从其叔荀或一起投奔曹操。荀或天生聪颖,智谋无双,更兼治国有方,深得曹操器重。曹操曾赞其乃“吾之子房”,连曹操最为欣赏的郭嘉都没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足见荀或之才。叔侄二人创立荀仕林,与贾诩、钟瑶的京都仕林,江东张昭、顾雍的江东仕林并列为当今儒家三大仕林。所谓仕林都是些精通礼义,在地方辅佐诸侯治国的一些儒家文人墨客。荀攸方正的脸庞,眉清目秀,胡子青幽不杂不乱,哪里看得出是五十开外的人。举手投足间,给人一股莫可明状的智者形象。邓宁凝视着荀攸,小小心灵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姜火不住赞叹眼前两位高手风采。小女孩却害怕被人发现一样,躲在人群里,跟在姜火后面,不时环顾四周。
当御赐官员宣读圣旨,所有在场人一齐跪下。惟有匈奴莫徒子及其随从高傲地站在原地,对汉朝的圣旨持有保留的权利。小女孩见匈奴人这般傲慢无理,有些生气,默默许愿让荀攸伯伯好好教训教训这位大漠“棋圣”。圣旨宣读完毕,一切礼仪结束。
棋局正式开始。宽大的棋盘上,横竖各十九条平行线,构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但凡棋手无论水平高低都必须在这小小棋盘上对弈搏杀。棋盘虽小,但也如天下可再分为九个部分,行如天下九州:左上角凉州,左边雍州,左下角益州,上边冀州,中腹司隶、兖州、豫州,下边荆州,右上角青州,右边徐州,右下角扬州。棋盘九个黑点称为天元,如同九州中心都市,战略地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荀攸和莫徒子起手各占险要。一局棋仿佛两军对垒,于天下形势各藏谋略。方寸之地,弹指之间,攻防互见其效。莫徒子意定神闲,喜怒不闻于色,看上去胸有成竹。反观荀攸,如同一墩佛像,纹丝不动。全盘棋势了如指掌。两位高手相持中盘,旗鼓相当,各有攻守。
这棋局看得邓宁直叫爽。姜火不懂围棋看不出什么,小女孩只是初学者也窥不出门道,只有邓宁目不转睛盯着棋局变化,不时拉着姜火的手轻声喝彩。旁人有看热闹的,有慕名前来的,有欣赏棋艺的。络绎不绝。
中盘对峙,棋局呈现胶着态势。突然间,莫徒子狂笑三声:“荀先生行棋如波涛汹涌,大开大盍。不愧是魏王帐下的‘智囊’。”荀攸还是保持沉默。莫徒子道:“以目前的棋局看来,形势正如当年魏王大败袁绍的官渡之战。荀先生的行棋运子正如当年的袁绍,排山倒海,给人以千军万马,气吞中原的态势。”荀攸听到提起当年官渡之战觉得新鲜,淡淡答道:“我棋道向来如此,长于气势压倒对手。不过比起好谋寡断的袁绍,真是抬举荀某!”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堪称经典。荀攸说起袁绍不屑与之相提并论。莫徒子白子在手,成竹在胸:“荀先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无论攻与守给人一种压迫感。然而百密必有一疏,战线太长难免露出破绽。”言毕,白子落下,稳稳钉死在中腹一块犄角之处。口中念道:“哈哈,你的乌巢恐怕不保。”棋局如同战场,对弈仿佛对决。一子的失算就会影响整个棋局,所谓“一着错,满盘皆输”。荀攸知晓莫徒子的鬼蜮把戏。原来莫徒子深知荀攸叔侄当年曾经跟随曹操经历过官渡之战,因此言语中把荀攸比喻为袁绍,把自己比做曹操。显然这位来自南匈奴的“棋圣”对于“心战为上,攻战次之”的兵家哲理运用起来随心所欲。荀攸具有大家风范,这点刁虫小技哪里能起作用。

但是眼前的局面不容乐观,荀攸紧皱双眉,额心上越微开始出汗。邓宁在台下全神贯注盯着棋局的一举一动,见荀攸忽然眉头变化,也暗暗为他捏了把汗。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荀攸亲身参与过官渡之战,且身处曹操这边。官渡之战胜负的转折点就是夜袭乌巢,兵贵神速,只一夜间扭转乾坤。棋局也正如此,匈奴棋手的白子成功突破中腹地带,几乎给予荀攸黑子致命一击。“怎么办?乌巢失守!乌巢!”荀攸将棋局形势联系到当年官渡之战时正巧中了莫徒子的诡计。越想到夜袭乌巢,荀攸就越没有应策之法。沉默…沉默…
“哈哈哈!”莫徒子得意地大笑,丝毫不把汉室朝臣放在眼里。荀攸只觉得这盘棋赋予太大的压力,面对匈奴人的挑衅,心理包袱渐渐加重。脸色开始发青,万般无奈之下,长叹一声,持着黑子的手不是朝向棋盘,而是慢慢朝向棋盒。这是弃子认输的前兆。
邓宁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喊道:“中腹九退,四进!”声音不大,但对于内力深厚的荀攸来说如铜钟告警,听得一清二楚。莫徒子脸色大变,眼光狠狠地瞪向邓宁,充满杀气的眼神稍纵即逝,嘴里忍不住骂道:“观棋不语真君子。”发现原来声音只是从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孩子口中发出,不禁暗暗惊奇。荀攸随即会意,再观棋局,眼前豁然开朗。官渡之战时,若袁绍有优秀的谋士献策以张合、高览急急救援乌巢,调动其他部队对深入重地乌巢,孤立无援的曹操精兵给予联纵合围,层层掩杀。曹操纵然夜袭乌巢成功,其精兵猛将也要付出惨重代价。袁绍只需稍微退回黄河以北,积聚补给再图东山再起,曹操依然难逃失败下场。当年曹操只对荀攸叔侄和郭嘉、贾诩四人说起夜袭乌巢之险,年代久远,荀攸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倒是对夜袭乌巢的辉煌战斗推崇若至。刚才邓宁所说棋路正仿佛乌巢战斗,荀攸转悲为喜,微微一笑道:“莫先生下棋如天马行空,给人捉摸不透。如今被我抓住行踪,倒要看看你如何逃脱。”黑子落盘,步步杀机要给白子层层围歼决不留情。
败势已定,莫徒子收起狂傲的嘴脸,弃子认输。不甘心道:“中原果然藏龙卧虎。小小少年便难倒我这大漠…。”“棋圣”两字不敢提起。荀攸得势且饶人:“今日荀某侥幸取胜。这小小方寸争胜,不过游戏一场。还望莫先生不要记在心上。”莫徒子哪里服气:“来日再向先生领教棋艺!”荀攸平心静气地说:“先生光临寒舍,荀某万分荣幸。人闻先生深明大义,这次和亲表明我家魏王与你家大单于永结秦晋百年之好的决心。如今西川刘备,江东孙权受汉帝恩泽,不思回报,反而兴兵作乱。大有谋图大漠草原,分裂匈奴兄弟的野心。我家魏王与大单于结盟正是希望借助大单于力量剪除反贼,共创海内和平。希望先生在大单于面前多多美言几句,此先生之盖世之功。”语气极尽赞美之辞,给足莫徒子天大的面子。
人群散去。姜火、邓宁和小女孩回到客栈。一位书生打扮的青年进来寻找邓宁,吓得小女孩赶紧躲起来,害怕被荀攸发现。不多时,荀攸出现在邓宁和姜火面前。荀攸面带喜色,刚才的转败为胜令他扬眉吐气。荀攸气度风采都不同凡响,邓宁深深崇拜。如果说城隍庙的管辂是无比钦佩的话,那么对于荀攸邓宁则是发自内心中一种对偶像的崇拜之情。人也许一瞬间就会深深崇拜一位名人,情感的变化之快确实难以预料。
荀攸望着邓宁和蔼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的人?”
“我叫邓宁,荆州襄阳人。这是我的兄弟姜火。”邓宁激动地回答,即使面对自己的偶像也不忘记提及好兄弟姜火。
“你今年多大?可有亲戚在长安么?”
“十六。我自幼就成了孤儿,没爹没娘。”邓宁提起家人,万般感慨。
荀攸捋着胡须,微笑道:“今日要不是你解了困。恐怕我早已败给那位匈奴‘棋圣’手里。看来你对围棋造诣不小啊。”
面对偶像,本来就谦恭憨厚的邓宁更加谦虚:“我只是略懂棋艺。适才都是误打误撞。算不得什么。”邓宁六岁学棋,一晃已有十载寒窗。兼之其酷爱围棋,但凡有空必用木棍画棋盘,捡小石子做棋子,自己和自己下棋。围棋上造诣小有成就。但是面对“智囊”荀攸不得不谦虚。
荀攸为人有些自负,哪里想到小小一个少年居然能破解对手棋路,听到邓宁这般谦虚的说法,仰天祷告:天意借一少年之口助我荀攸大败匈奴“棋圣”。上天助我!天意所致。
“你可知道荀仕林吗?”荀攸假装无意间提及荀仕林。
邓宁摇摇头表示闻所未闻。
荀攸眯着眼睛,了望天空,缓缓说道:“当今魏王求贤若渴,天下有志之士皆纷纷投效魏王,为的是施展平生所学,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其中文人志士就分为两派。我和叔父创立荀仕林,招收天资聪颖,好学上进的年轻人,教他们儒家文化,治国之术和军事韬略。为了将来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稷有用的栋梁之才。另一派以洛阳,长安为中心,以贾大夫和钟太傅为首创立京都仕林。我们两派共同辅佐魏王平定战乱。”
邓宁聚精会神地凝听这段历史。
荀攸不再讲下去,问道:“刚才我说这么多,你明不明白?”
邓宁点点头:“荀大人的意思是要求我们年轻人奋发上进,做一个有用于国家,有用于社稷的栋梁之才!”
“孺子可教!”荀攸呵呵一笑。
邓宁鼓足勇气,跪拜道:“弟子邓宁愿拜荀大人为师,愿投效荀仕林,为国家为天下尽一份微薄之力!”姜火看得热血澎湃,若不是性格上有些好强,姜火也早就拜师了。
“很好!很好!起来吧,刚才我一番激励其意正是如此。”荀攸高兴得抚摩邓宁的头。依照荀仕林招收弟子的规矩,凡新弟子入门,身为门主都要表示长辈呵护晚辈要抚摩其头。真正意图是为了摸清弟子的根骨,判断其资质好坏。荀攸叔侄最擅长察言观色,看相卜卦。对人的资质洞察力之强,普天之下难出其二。
突然荀攸脸色大变,万万不曾料到邓宁根骨如此之差,再上下打量邓宁,的确资质平平。荀攸陷入沉思:这孩子资质之差,荀仕林自创立以来从未遇过。叔父有言,但凡荀仕林入门弟子,根骨差则废弃。我岂能违背叔父誓言!当即起身,冷冷地对邓宁说道:“我荀仕林招收弟子都要看其资质。若是资质平平,即使费心培养也是劳而无功,不仅浪费光阴,也害了所招弟子。小宁你资质平平,将来要想出人投地恐怕…”
邓宁闻听此言,犹如晴天霹雳,脑子里翁翁作响。荀攸连忙运功才使他缓过神来,想到管老头的诚恳评价,心有不甘。但是倔强的邓宁还是咬咬牙,坚强的说道:“不管你们怎么看待我邓宁,不管我资质真的如同你们说的那样,我都不会灰心丧气。总有一天我邓宁会做一位对国家,对天下有用的人才。”
荀攸已经走远,邓宁的话依旧触动着他的心,想到这位少年很有志气,但天命难违。这番话进入荀攸耳里只不过感觉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的孩子话罢了。
望着荀攸的背影,邓宁默默立下誓言他日一定成为惊世骇俗的英雄豪杰。无意间,邓宁的手触摸到什么东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