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另一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个臣子不容易,做个有才能的臣子更是不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无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两者缺一不可。但,光是又忠又能,还不够,最主要的是还要得到众人的承认。要做到第三条实属不易。因为嫉妒别人的能,是官场的通病;怀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因此,历史上的能臣,得到好下场的极少。不是生前被贬,便是死后挨骂,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没有什么人说闲话的,真是为之不多,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能人。
然而,谁又知道,其实,诸葛亮活得很累!
在一般人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可谓是非常潇洒。无论遇到什么事,那结果都是事先预料到的。计谋也很现成,甚至早就写好了,装在一个袋子里,只等执行者到时候拆开了看。自己既不必亲自上阵杀敌,又不必操心费神,只要戴个大头巾,摇把鹅毛扇,摆个围棋盘,泡壶菊花茶,便"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潇洒!
事实上,在诸葛亮的心中,存在着莫大的压力。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历来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贤的楷模。特别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千百年来让那些一心想出来做官又要摆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羡慕至死。
表面上看似他们相安无事,实则,他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和防范,没有一天不深藏于心。君臣关系到底还不是朋友关系,互相信任的同时也在疑忌。因为双方相处那么久,交往那么深,知根知底,对方有多少斤两,彼此心里都清楚,这就不能不防着点对方了。想一下白帝城托孤那段话,在外人看来是双方信任到了极点,其实他们是猜忌防范到不动声色。刘备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刘禅的无能,可谓无人不知,还用看?无非因为明知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儿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有意将话说到死处,好将他一军,使他不敢以下犯上,做出伤害自己儿子的事。其实,诸葛亮心里很明白刘备这话的意思,摆明了就是让他好赖死活都得保他的儿子,既然当初受了刘备的知遇重用,他也不能做个忘恩负义之人,只有拿出全部精神,使出浑身解数,帮那个笨蛋阿斗打理好天下,不管怎样,百姓是无辜的。所以,他立即表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孰不知,就是因为这句话,才使诸葛亮踏上了累死的不归路。
陈寿称刘备的这一托孤行为是,"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种说法倘若不是在拍马屁,就是缺少头脑。就如孙盛所言,假如所托为贤良,自然就用不着说这些话;假如所托非人,则等于教唆人家谋反。"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刘备之所以托孤成功,全因为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为人谨慎,处处小心,这才没出现什么事。要说刘禅不曾猜疑忌恨过,这也不是事实。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人民都很怀念他,希望能给他建立庙宇,可刘禅不答应,说是"史无前例"。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内心深处对诸葛亮是忌恨厌恶的。其实,一个人只要当了皇帝,对于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强的大臣总是充满忌恨,而且越是弱智,就越忌恨得越深。这是人之常情,只要自己手握权力,高人一等,自我感觉便会良好。一旦发现手下人的能力胜过自己,便会恼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后快。刘禅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有贼心无贼胆,有贼胆也无贼力,只有在诸葛亮死后他才会做点小动作,发点小威风,向众人表示他还是个人物。

实际上,刘禅对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只是说说罢了,并无真正“事之如父”之意。刘禅是个非常蠢的人。他做俘虏后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县公。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在席间有意表演蜀国歌舞。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还在那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马昭感慨道,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一个人的无情无意,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后来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间乐,不思蜀"。旧臣郤正听到这话就告诉刘禅说,倘若下次再问,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的,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郤正说得做。司马昭说,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这时旁边的人都发出了嘲笑声。当然,他是为了保命而故意这样说也是有可能的,但即便是装傻,也是没心肝。除了"乐不思蜀"这句成语外,刘禅对于中国历史没有贡献出半点力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口气像是在教育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由此可见,刘禅的无能,辅佐这么一个人,还会有何意义?虽然后主无能,诸葛亮在打天下的同时还要哄着他,生怕那个笨蛋阿斗不高兴,别人会对他起疑心,从这一点看,诸葛亮不像是军师,倒像个管家。几乎所有事情都要他亲自过问,亲自操持,即所谓"事必躬亲"。这固然是生性谨慎,也是势之所然。如此操劳,他又岂能不累?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人人都知道,他是累死的。是过度的疲劳,严重损害了诸葛亮的身体;沉重的压力,又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诸葛亮曾上表致刘禅云:"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公元207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诸葛亮的身体原本是很好的。陈寿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是个伟丈夫。如非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岂能逝世于年富力强之时?
如果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恐怕也在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但正是因为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尽全力地辅佐刘禅,虽然自己很累,但后人对他评价颇高,认定他是个忠义之士,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去奉献,才更能衬托出他的伟大,才得以留芳千古。
再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