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制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中国北方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与山东潍县杨家埠、江苏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因产于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而得名。明清年间,该镇被子牙、大清、南运河三条大河环绕,环境优美、水运方便、街景殷繁,有“小苏杭”之称。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创始于明朝崇祯年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1628----1644)的戴家(戴莲增)、齐健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初期年画保存下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现所知最早画店为戴莲增、齐健隆两家。随后,两家又分为莲增、莲增丽、健隆、健惠隆等很多画店。到清代中叶,以杨柳青为中心包括南乡32个村庄都印制年画,画店遍布。这一带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擅丹青”。杨柳青逐渐成为北方年画的中心产地。兴旺时,仅戴莲增一家每年印制年画就达数百万张。当时全镇从事年画的手工业工人,包括画工、刻工、印工、裱工、造纸工等有三千人之多,可谓是杨柳青画业的黄金时代。杨柳青年画印数高,种类多,还有画工粗细和尺幅大小之分。尺幅大者横4米,高1米,画面人数可达百数人,如《回荆州》、《满床笏》等,悬挂起来如一幅壁画。杨柳青年画题材十分广泛,如戏曲故事、胖娃娃、功臣良将、才子佳人、僧道神佛、鸟兽花虫、名山胜迹以及马路街景、矿山机器、学校洋房、历史事件等无不涉及。其著名画工有张祝三、高桐轩、张俊庭、戴立山等;著名雕工有李文义、王永清、牛盛林等。辛亥革命以后,杨柳青年画全面衰落,仅剩几家小作坊印些门神、灶王之类维持度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後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於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泥塑:俗称"彩塑",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植根于民间的工艺品中,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至今仍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展现出瑰丽的风姿。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年),自幼练就一手绝技,能在与人接触瞬间“触手成像”,而且形态逼真,令人倾服,遂得“泥人张”的誉称。他善于从静态中刻画人物,长于捕捉雕塑对象的精神特征。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珍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也藏有他的作品。“泥人张”艺术世代相传,彩塑艺术不断发展。第二代张玉亭(1863一1954年)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艺术成就极高。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奖状、奖牌20余件。“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1891一1967年)创作了不少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如今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作品58件。目前“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有两个创作组和一个生产组,在古文化街设有“泥人张”彩塑门市部。工作室还承接了河北省安国药王庙、北京戒台寺、颐和园、天坛、邯郸“黄粱梦”以及天津天后宫和戏剧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型彩塑作品的创作和制作任务。

彩绘泥塑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以飞禽走兽,中国历史传说人物为主,全手工制作,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让您充分表达对主人特有的豪爽和对朋友真诚的祝福之情。天津张树峰泥人,系泥塑世家第五代传人,继承了正宗的天津传统泥塑技艺。
魏记风筝: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从清代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十美画放风筝》上即可得到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10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新,先后研制了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组合式(即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叠风筝,一生研制风筝200余种,被人称誉为“风筝魏”。魏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筝面多用绸绢,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样(造型、结构、尺寸大小等)、工艺精湛(穿眼扣榫、变色、变位特技等)、彩绘逼真(重彩、退晕等)、飞行平稳。魏记风筝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状,在国内比赛中也名列前茅。魏记风筝在国内和我市博物馆均有收藏陈列,并曾销往国外。魏元泰的后代魏慎行(侄)、魏永昌(侄孙)、魏永珍(侄孙女)、魏国秋(魏永昌之次子)等继承家业,研制风筝,使“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的民间工艺不断发展。
刘记砖刻:天津的刻砖以前只是瓦工兼做的“细活”,并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清道光以后,天津砖雕形成一支专业队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于建筑业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带头人就是回族艺人马顺清。他的刻砖作品气势雄浑,刀法细腻。他独创的“堆贴法”加大画面空间,远、中、近景层次分明,提高了刻砖的艺术魁力,确定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著名的“刻砖刘”(刘凤鸣)是这个行业的最后一位杰出艺人。刘凤鸣(1889一1978年)是马顺清的外孙,他继承外祖父和舅父马少清的技艺,发展了马氏的“堆贴法”,创作了很多精美的砖刻艺术品和建筑工艺品。如《九狮图》、《龙凤图》、《水浒》,以及表现现实生活的《渔家乐》、《丰收》等。特别是《三国演义》,拼刻在7块砖上,幅长一丈左右,精刻的众多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背景是茂密丛林、巍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