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秦国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秦国,国民有两个生存选择,一个是农耕,一个是兵役,这两个任务都是围绕强大的军事机器的。特别是商鞅改革之后,军队爵位达到20级,加官进爵的重要考核目标,就是敌人的人头。
秦国以军功考核升迁。不管个人出身如何,立功有赏,打败仗的有罚,所以战场上人人奋勇,以求军功,战场上甚至可以见到两名秦兵为争抢一名敌人军官的首级而相互厮杀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击杀敌人,秦军官兵时常在大战之前大量饮酒,不少精锐死士更是赤膊上阵,不求自我保护,只要斩敌无数。
当时齐人善于御剑技击,但荀子曾说“齐国的技击,不能碰上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能碰上秦国的锐士,一碰上,就象以卵击石了。”。征兵对象的要求非常严格,身份低于“士伍”的贱民和奴隶没有正式服兵役的权力,即使从军,也只能作“徒兵”。
而且对征兵对象的体格有严格规定,体形较小者,体格赢弱者只服劳役,不服兵役。秦国的作战部队基本都是体格健壮、训练有素的青壮男子,而且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可谓精锐之师。当时的军队有禁军、宫城近卫军和京畿驻军,以及郡国兵(分为内郡和外郡,当时秦设立天下三十六郡),驻守边防的边郡兵,另有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属国兵。
秦代军队最高军事长官称“上将军”或“大将军”,以下还有“尉裨将”、“裨将军”、“将军”等较高级的武职。各地还有“郡将”,负责当地军政大权。军队指挥官不用再身先士卒,他的主要作用是指挥大规模的战役。号称古今歼灭战第一的白起,统一六国的王翦、王贲和蒙恬等名将。中国有史以来有能力组织指挥超大规模会战如一次战役指挥20万以上的名将不超过10个,而秦时的白起和王翦就具有这种能力和战绩。
秦军对各兵种,不仅仅有技术训练,而且还有战术训练,并配备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秦军步兵,主要训练和考核项目是使用弓弩。秦制规定,发弩者如果射不中目标,罚二甲,县尉也要受到处分。使用弓弩的力量大小和射者与箭靶的距离都有明确的标准。骑兵与车兵,主要训练和考核项目是驾驭战马。战马体格应在五尺八寸以上,称为“蓦马”。按规定,蓦马如未经过严格训练,不能用作骑驰或驾车作战,或不能按命令奔驰,在这些方面考核成绩太差,负责马匹饲养和训练的官员和相关人员都要受到惩处。对驾车驭手的训练、考核也有规定,不能驾驭战车者,教官要受罚,驭者要补偿与训练时间相等的徭役。
在装备方面,秦代军队的兵器分为远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三类:远射兵器有弓、弩、箭;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短兵器有铜剑等。另外还有防身的甲、盾。秦末时主要长兵器已经演变为矛和戟。秦时的矛长达6.3米,不同兵种着不同形式的甲衣,秦军“带甲百余万”,当然大量配备是动物的皮制作而成的复合甲,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金属甲坚硬,但负担轻,灵活方便,使得军队可以灵活的实施各种杀伤技巧,并能保持长时间作战而不疲劳。穿皮甲和金属铠甲在近距离博杀时各有优劣,穿金属甲有时能抵挡兵器的杀伤,但灵活性大大降低。铠甲的主要保护作用在于对劈砍的防卫,对锐利兵器的刺伤效果却并不是很好,实战证明,刺伤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砍伤。

秦军的铠甲和头盔,大多采用质地均匀的青灰色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可称为“铜缕石甲、石胄。”
头盔的共同特点是:圆形顶片和四周连缀向下的70多个侧片组成。有的顶片中心还钻有装饰缨络的小孔,头盔总重约3公斤。用来制作这些盔甲的石片表面打磨光滑,边缘切割整齐,做工精细,工艺高超,造型精美。
秦军中有弩、步、车、骑四个独立兵种,兵器与兵种的配置取决于作战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战术:山林川渎地形复杂,宜为“步兵之地”,“车骑二不当一”;丘陵平原为“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两军于平地浅草相拒,为“长戟之地”,“剑盾三不当一”;丛林地带为“矛梃之地”,“长戟二不当一”;崎岖险阸为“剑盾之地”,“弓弩三不当一”。
从这里不难看出,秦汉时代战术思想与兵器兵种配置的一般关系。
当然,最强大的兵种应该属于弓弩手,弓弩手已成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由“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摧锋之士组成。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立姿射手体形称,身材高大。秦代弓箭手有轻装与重装之分,轻装弓箭手称作“引强”,重装弓箭手称“蹶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弓,赴张则是用足踏张弓的强劲弩手。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当然这是步兵弩手所使用的“蹶张”式强弩,而非骑兵使用的“引强”。训练有素射术精良的秦军弓弩手中并不缺乏神射手,他们层叠反复,次第发出,对敌的杀伤巨大。
而这样的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却又完全掌控在大王一人手里——虎符!
虎符为秦国当时调动军队的信物,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这也是秦军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军权高度集中。包括嫪毐造反,他当时一是军中爵位20级顶峰之人,却得不到军队支持,也是因为手里没有虎符。
同时,这也是秦军的重要硬伤——秦皇出巡遇刺身亡,纵横几百年的大秦军队便在战火里消亡。(后话)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呵呵,由于小沙过年要除外游玩,小沙的《少校荆轲》已经是系统定时更新的了。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每天晚上10点更新一章。谢谢大家的支持。下一章——《出兵野王》
收藏和鲜花,是大家对小沙最好的鼓励和支持,谢谢朋友们。小沙回来后会更加努力地更新的!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