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倦了,抑或是我得道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2600多年的哲学史上,无数哲人穷极一生追寻真理,为自我心中的真理辩护、奋斗——流汗、流泪、流血,我厌倦了争论,放弃了寻寻觅觅,我让思维载着良知射入苍穹,超越时空,我感慨宇宙如此至善多情,如此至美多姿!
是啊,自从古希腊的第一哲人希勒在希腊罗得岛上发出欧洲的第一声哲语以来,至今世界哲人还执迷于古希腊人于公元前500年创立的哲学见解;比希勒年长的中国第一哲人老子在神奇的神州大地上留下了八十一章《道德经》后,骑着青牛西出玉门关后,神秘失踪。事过多年后,被后世人称为“圣人”——曾经“问礼”(即请教)过老子的孔子说,老子是那飞天的神龙,见其首而不见尾。
所有的哲人都在忙碌着一件千古以来的大事,那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繁衍和更好的生存而上下求索”。
哲学在黑格尔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分歧,那就是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于是,诞生了哲学第一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还有一种声音被历史淹没了,那就是第三种哲学——极力调和两大哲学争斗的放弃“决定权”的并存主义哲学。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都极尽嘲笑之能事,视那个可贵的第三种主义为可笑的人。如同一只老鼠钻进了一个风箱——两头都受“气”,因此第三哲学很快消失了。

不管唯物或唯心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爱”。可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实都在贯彻这个字。谁愿意追随无“爱”的哲学呢?然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个可爱的第三哲学恰恰是为了挽救人类自相残杀而不顾双方反对出来调解的啊!
这种调解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暴露出现存哲学更大的问题——哲学被统治阶级奴役的奴性与自私狭隘性。所有的统治阶级都坚持自己的哲学而不是人类的哲学,换言之,哲学被人为地披上“工具”的外衣而不是“智慧”的外衣。
是啊,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
那么,现代哲学是不是爱智慧的呢?是不是爱统治的呢?爱“决定”一切的呢?
我们眼中的所谓“黑暗”实质上却是地球的一半挡住了另一半,也就是所谓的“黑暗”实际上不过是地球在太阳下留下的阴影而已。我们人为地把宇宙分为非黑即白的世界,非唯物即唯心的世界。
我看不到“黑暗”,即使在黑夜里,在或晴或阴或风或云或雨或雪的日子里,我的思维总是能够刺透那浓浓的黑,看到宁静美丽的星空与那无时无刻不强烈地辅射着无穷光热的太阳。
是啊,如果我选择时刻面对太阳,我又怎能看到我自己的身体在阳光下形成的阴影呢?
也许,恰恰因为我厌倦了,抑或我得道了,所以我看到无穷的光明与欢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